中国梦演讲稿:编织老年梦

2016-11-19

梦想,是我们生活的追求和理想,梦想,是激发人的潜能,催人奋进的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途上,老年人也应该编织五彩斑斓的梦,梦想是追求的前进方向,编织老年梦可以助推中国梦。

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期冀,它由无数个梦想汇集而成,是由每一位国民、每一座城市和每一个地区的逐梦、织梦、圆梦组成的。海南梦是海南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老年梦,就蕴含在中国梦里,就融汇在海南梦中。老年梦就是为祖国做贡献,为海南添,为人民造福祉。我们的老年梦,要托举中国梦,建设海南梦。

编织老年梦,要克服悲秋惧暮的惰性思维。诚然,人们就有一种悲秋、惧暮、怕老的思维。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人说,“长绳无法缚落日,良药难以驻青春”。是的,多么长而有力的绳子,也无法拽住西坠的夕阳;多么神奇的仙丹妙药,也无法让你留住春青的脚步。每一个人都要老,每一个人都要走到老年,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老年比作秋天,又常把秋天同衰落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悲秋惧暮的思想和观念。有了这种悲秋惧暮的思想,就必然会悲观无奈,拒学厌进,无所作为。当然,人由中年步入老年,从生理上说是由盛转衰,从事业上说是从前台到幕后。面对这样一个落差,一个转变,如果说没有一点留恋,没有一点失落,也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如何去理顺,如何去驾驭,如何去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编织老年梦的实践中,必须克服这种不良情绪和惰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当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集中智慧,贡献经验,发挥余热,去助推中国梦,建设海南梦。

编织老年梦,要树立适度进取的心理定势。人到老年不一定非要干出一番事业,有很多人在家享受儿孙绕膝之乐,不失为一种美妙;享受晚年,享受人生,享受恬淡,与世无争,不失为一种乐事;“养气宽心不知年,花开花落总欣然。淡泊宁静三分喜,八十九十也少年”,不失为一种超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失为一种境界。见仁见智,各有一种活法。

在力所能及、不伤身体的情况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梦,有益于健康长寿,更值得肯定、称道和发扬。也就是说,老年人要树立一种适度进取的心理定。要编织一个美丽的老年梦。其实,人生进入暮年,并不意味着老朽和衰退,苍凉的秋色夕阳,也能为寥廓长空涂抹一笔亮色。在走过风雨人生的苦旅后,增长了几分老练、几分豁达、几分智慧,几分成熟,这样的老年梦,才能“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老年人根据实际条件,树立一种适度进取的心理定势,编织一个美好的老年梦,发挥余热,岂不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么?

康德说:“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夜曲虽然不比晨歌悦耳动听,但是也不失为一种美妙和悠扬。时至老年,没有了压力,没有了束缚,没有了框框,也许会有所成,有所就,有所贡献。“谁说老年无所为?多少英杰暮有成!”只有树立一种适度进取的心理定势,才能编织一个美丽的老年梦,才能有所为,有所成,才能助推中国梦、建设海南梦,献一份力,发一份热,添一份彩,增一份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