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屋檐下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

2017-03-09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三幕悲喜剧,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喜欢悲喜剧的可以来欣赏一下此书。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上海屋檐下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一起来看看。

上海屋檐下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发生在郁闷得使人不舒服的黄梅时节的故事。从开幕到终场,细雨始终不曾停过。雨大的时候丁冬的可以听到檐漏的声音,但是说不定一分钟之后,又会透出不爽朗的太阳。空气 很重,这种低气压也就影响了这些住户们的心境。从他们的举动谈话里面,都可以知道他们一样地都很忧郁,焦躁,性急。

正是在如此“梅雨”中,夏衍描写了“上海屋檐下”一群小人物的苦闷、悲伤和希望。

剧本通过一座弄堂房子里五户人家的一天经历,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在这黄梅天一样晴雨不定、郁闷阴晦的政治气候中,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沦落风尘的弃妇施小宝,被流氓逼迫去卖淫,她想挣扎,然而四顾无援,终于跳不出邪恶势力的魔掌。老报贩“李陵碑”孑然一身,他的独生子在“一·二八”战事中参军牺牲,使他孤苦无依,精神错乱,成天哼着“盼娇儿,不由人,珠泪双流……”酗酒解愁。失业的洋行职员黄家楣,正陷于贫病交困中,偏巧这时辛辛苦苦培植他到大学毕业的老父亲从乡下来了。老父亲满以为这个自幼就被看作为“天才”的儿子,早在上海有了“出息”,实际上“天才在亭子间里面”。儿子儿媳企图用借债、典当把窘状隐瞒过去,强颜欢笑,谁知老父亲耳聋心不聋,私下发觉了实情,立刻托故回乡,临走还把自己最后一点血汗钱,偷偷留给了小孙子。小学教师赵振宇安贫乐命,与世无争,可他的妻子却愁穷哭苦,唠唠叨叨,为讨菜贩的一点小便宜竟至连蒙带唬,关门抵拒。“回身摸袋,故意迟疑,好容易将两个铜板交给卖菜的,当卖菜的挑起篰正要走的时候,她就很快地从他的篰里面拿了一支茭白。”作为剧中主线的,是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一家的故事。

上海屋檐下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上海屋檐下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节选

赵振宇 (点点头)唔,吃一行怨一行,这是古话。可是,话又得说回来,像您这样的能够在一个厂里做上这么五六年,总已经算不错啦,像我们这样的生活,比上固然不足,可是比下还是有余……(指着报上的记事)上海有千千万万的人没饭吃,和他们比一下……

林志成 (不等他说完)不对,我以为,上就上,下就下,最不行的就像我们一样。有钱,住洋房,坐汽车,当然好喽;没有钱,索性像那阁楼上的“李陵碑”一样,倒也干脆,有得吃,吃一顿,没得吃,束束裤带上阁楼去睡觉。不用面子,不要虚名,没有老婆儿女,也没有什么交际应酬。衣服破啦,化三个子儿叫缝穷的缝一缝,跟我们一样的在街上走,谁也不会笑他。可是我们,大褂儿上打一个补钉,还能到厂里去吗?妈的“长衫班”,借了债,也得挣场面!

〔桂芬悄悄地看了他一眼。

赵振宇 可是,也许,从“李陵碑”的眼里看来,以为我们的生活比他好吧!人,反正是永远也不会满意的,不满意就有牢骚,牢骚就要悲观,悲观就伤身体,你说身体是咱们自己的,我为什么要跟自个儿的身体作对呢?所以我,就是这样想,有什么不满意的时候,我就把自己的生活和那些更不如我的比一比,那心就平下去

啦,譬如说……

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相关文章:

1.5本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作品

2.学生必读经典书目

3.100本必读的书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