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推手中的发劲

2017-01-03

推手对于每位习武者来说非常重要,太极拳推手具有实战功能,练习太极拳的特点是粘连相随,在太极拳实战有实质性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太极推手中的发劲。欢迎阅读!

浅谈太极推手中的发劲

推手是太极拳的检验阶段,太极推手的原理与兵法相符合,在推手实战中要做到注意控制自己的发劲。

推手有三种搭手式:中极搭手式、无极圈搭手式和太极圈搭手式。经过这三种搭手式推手训练后,可以初步具备全身的听劲功夫。有了一定的听劲功夫后就要进行打桩发放练习。

打桩发放是将技法、劲力、听劲合为一体的练习,在练习时一人做桩靶,一人练习打桩发放,只有经过这种特殊的练习,类似于拆招训练,如白鹅亮翅,高探马等等,才能进入太极拳的懂劲阶段和进一步全面提高太极拳的搏击素质。

桩功是太极拳推手实习的技击的方法,从古至今都有踢、打、摔、拿、跌五种练习方法,各有各的特色,但在实战中伤害性较大,不易于学习。

结合推手练习方法后,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在缠绕中练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而且在缠绕时以控制人的劲路为主,这样就可以在没有护具的情况下安全可行。又可分为竞技推手和传统推手。

太极推手是训练习者掌握太极拳实战技巧的重要阶段,是介于盘架与技击之间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素养来源于盘架与基本功训练,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太极拳基本素养之后方可习练推手,是从知劲到懂劲的必经之路。

当今世传太极拳推手一般遵循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堋大捋推手和乱插花训练程序,先天太极拳无此固定模式。

在形式化太极推手训练中,可以让初学者掌握一些推手的基本训练程序和攻防要旨,形式化训练的规律都是有路可循的,但并不是太极推手的本质。

推手作为对抗性的攻防技击训练,务必手法、身法、步法于攻防转换中灵活变化、不拘一格,它没有任何人为的形式化的东西。在一定的触觉应变能力及雄厚的内力保障下,才能使推手水平有质的飞跃。

推手的目的是什么?无非知劲懂劲而已。如果一味追求固定程序,拘泥于形式,为推手而推手则未免舍本逐末,习练起来也会情趣全无,毕竟推手是直接服务于技击的,切不可将健身推手及竞技推手与真正传统的技击推手混为一谈。

其次在推手的各个阶段,最好多找一些水平比自己高的老师或拳友进行推手、接手训练,但不要计较胜负,相反应在推手中尽量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在拳架里改正,使自己的功夫更上一层楼。

在太极实战中绝非越慢越好,而是快慢相间。平时不练快,用时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速度训练也是训练的一种方法。

盘架为体,技击为用;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只有体用二者有效结合,才能不失推手的意义。在盘架时知己之劲,在推手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下明自身之劲,懂他人之劲才能做到知劲懂劲,越练越精。

太极传统技击推手训练是没有繁琐花哨的东西的,应着重进行喂劲与变劲的训练,才能更好的学习与提高太极拳知劲懂劲的功夫。喂劲训练又分问劲与给劲两个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于太极拳家来说,不同的外形动作其中蕴涵的劲力可能是相同的,而貌似同一的动作中的内在奥妙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在实作就要“问”老师要“劲”,要“问”出着力点、火候等关键处,要“问”出劲力的转换变化的种种特征。

比如棚劲,是太极八法之首,在太极拳盘架、推手、技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无固定模式的一种劲力,是在周身气血上下贯通并与劲力等其它素养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靠秘笈或名家口传是无法掌握的,只有切实的在喂劲训及实战运用中去体会。

微妙的东西用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的。太极拳内在劲力的变化绝非仅靠外形动作就能明白的,必须亲自体验,反复揣摩,不断寻其根、求其本,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

习练太极拳单靠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真正体验到老师的劲法并有深刻的体验后才能谈知劲,而不知劲就更谈不上懂劲了。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把竞技推手与技击混为一谈,其实不是一回事。因为一位太极拳家在实战中所面对的不可能仅仅只是本门中人,很可能是少林、武当、峨嵋等各派拳家,对方不可能“配合”你摆好拳架,慢慢推手,其攻击往往是迅速又出乎意料的。

在实战中第一接触点对胜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战中不会存在两手相接待感知到对方劲力变化后再进行攻防转换这种可能。

古传太极推手中接手是在双方不接触的情况下,突然攻击时如何接住对方的来力,并在接触的一瞬间感知对方的劲力的变化,同时要达到人背我顺的境地。

无论如何,双方在相互击打中必须有接触点,否则就不可能击倒到对方,接触点上的变化是最直接也是变化最快的,所以,对接手这一层次太极拳习练者要潜心体悟。

在变劲训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如再进行合手训练,便可进一步提高运用水平,从而达成练与用的真正协调统一,这是太极拳推手的基本训练途径。

就推手而言,太极拳各派都有其独到之法,但无论哪家哪派,要想真正掌握推手要旨,除了明师的指点,经常与师友切磋交流,更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勤奋刻苦,多下功夫体悟。

变劲是在问劲与给劲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太极推手的进一步深化训练,训练难度相应加大,对劲力的转化以及技巧的运用要求更高,变劲训练不同于问劲、给劲的训练,变劲训练的是随势走势、见势打势的功夫。

如果说喂劲训练还属于守规矩的层次化话,那么变劲训练就进入破规矩的阶段了。在喂劲阶段,要严格遵守训练程序,在正确的指引下学习摸索掌握劲路的正确途径,舍此别无它途,而变劲则是在喂劲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训练。

力求达到劲力的运用自如,在任何情况下都可承接、引化对方的来势并发放对方。实战搏击不同于竞技推手,变劲训练就是就是使习者具备太极实战技击功能、适应各种搏击形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变劲训练本身并无固定模式,而要求在训练中逐步适应对方一式多变,尤其要适应对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发起的攻势、训练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

在变劲训练中,务求一种打法中包蕴不同内涵,体现在不同情况下则有多种的技击变化,做到一式多变。一劲多变。

提高太极推手境界的六大技巧

一、转移力点,引劲落空

例如对方将力作用于我身上某一点前推时,我于同一点以反的方向进行对抗,那么,力大者前推,力小者后退。如果我反抗之点舆对方作用之点并不重合而有一个距离,那么,势必产生力偶而发生旋转。

又对方双手把力作用于我横于胸前之右臂,我即使右臂放松,同时以左手加力于对方右小臂,并用腰旋劲,使封方作用点转移而失势,产生旋转的力偶。

在这个力偶的作用下可将上身前倾,双脚浮起,这样便能轻松地把对方推出。实现力的转移,引劲落空是太极拳克敌的重要法则。

二、掌握重心,随机应变

当力大者攻我,我不能让他打中我重心。他打中我重心,我必跌出。我走化他,要使他找不到我的重心。我粘逼他时,要使他失去重心,则我一发劲,他必倾跌。

在推手中,双方都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使之倾跌。为避免重心被封方擎中,就要善于走化。首先,应保持身腰一条线(即身腰中正,不前俯后仰),营对方用力压迫时,便以腰为轴,向左右转化,随时变换重心,使彼力落空。

三、开节与化劲,蓄而后发

当对方加力于我时,我必须节节松开,拿住手,腕松开;拿住腕,肘松开;拿住肘,肩松开;拿住肩,腰松开;每个关节好似互不相联,全身好比节节链子,让封方之劲落空,不使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后蓄力而发,节节贯穿,使腰腿之劲直贯手指。太极拳是一项全身运动,练太极拳要求用意带动四肢百骸。

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所谓完整一气,就是节节贯串,节节松开与节节贯串,是太极拳推手中运勤的重要法则。

四、虚实变化,避实击虚

避实击虚,必须自身虚实变化,极为迅速,始能得心应手。例如对方进攻的力点偏于我身左方,造时,我则将左胯变虚,使对方进攻之劲落空;同时沉劲于右胯,用右腰胯之劲向对方左身部进攻,这样就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旋转力偶。

其作用可使对方往右旋转而前倾失势。转变虚实,避实击虚,不仅指在腰胯,左右两手之间有虚实,一手之间有虚实,一掌之中有虚实,乃至周身处处有虚实。一虞有一虞虚实,处处总此——虚实。

五、以柔克刚,以巧治拙

太极拳推手是以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为中心内容,练习皮肤触觉和肉体感觉的灵敏性。当对方以拙力推我时,由于相互搭手接触就能听到对方肌肉的用力方向、大小、快慢及部位,我则急应缓随,避其锋芒,乘虚而攻;或引其落空,借势而发劲。

这就是以小胜大,以巧制拙,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是太极拳推手主张以柔克刚,反对以力相抗的实用意义所在。

六、走化轻云,发劲迅速

要达到走化轻云,首先要练好粘的功夫,手、臂、肩及背等周身都能粘,才不怕对方袭击任何部位;气要下沉,一般沉于丹田,走化时可沉于脚底;全身开节既能放松。

松得开、拔得长,使对方拿不住、拿不痛;虚实转变必须灵敏,从沾、粘中听出对方虚实所在,立即改变自身虚实,敌实我虚,敌虚我实。

在不断变化虚实中,寻找出击点,要掌握恰当时机,发劲迅速,发劲要短要快,富有弹性,做到节节贯串,完整一气。发劲不必将手臂伸得过长,长而因发劲猛烈而失去控制,又不能快速回防,易被对方借力打人。

发劲如放箭,时机淮确,力点集中。只须轻轻一点,对方必然弹跳出去,又如此炸弹爆炸,使对方无法化解,此所谓寸劲和分劲,艺高者有全身无处不弹簧之称。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