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籍伴我成长的手抄报
读书是反思性的理性活动,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本手段;读书又是一种高尚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做读书的手抄报,可以提升青少年对读书的兴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书籍伴我成长的手抄报,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书籍伴我成长的手抄报的图片
关于书籍伴我成长的手抄报图(1)
关于书籍伴我成长的手抄报图(2)
关于书籍伴我成长的手抄报图(3)
关于书籍伴我成长的手抄报图(4)
关于书籍伴我成长的手抄报图(5)
关于书籍伴我成长的手抄报图(6)
关于书籍伴我成长的手抄报的资料
一、鲁迅的读书方法
1、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多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2、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3、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4、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5、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6、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书,效果会更好些。
7、跳读。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么办?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8、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等把书签上的10个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9、剪报。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分类也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亲笔批注。鲁迅曾利用这些剪报写了不少犀利的杂文。鲁迅曾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可成一学者。”
10、重读。这是指读过的书,隔些日子再重读书中标记的重点,花的时间不多,却有新的收获。
二、读书名人名言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7)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9)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0)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三、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着名思想家、政治家。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着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书籍伴我成长手抄报内容
2.书伴我成长手抄报图片
3.关于书籍伴我成长手抄报
4.书伴我成长手抄报内容
5.读书伴我成长的手抄报内容图片
6.有关读书伴我成长的手抄报图片
7.关于好书伴我成长的手抄报
8.书伴我成长手抄报版面
9.经典好书伴我成长手抄报的内容
10.读书伴我成长手抄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