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怎样进行班级管理经验
导语:班主任怎样进行班级管理经验?班主任工作繁杂而辛劳,责任重大,但只要尽到了职责,当好了班主任,也是一种乐趣。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取得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每一位班主任都要加强学习,积累经验,争当创新型的好班主任。
班主任怎样进行班级管理经验
一、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一位老师讲到:“生命在于运动,德育在于活动;教育要先育德,铸造人的灵魂。班级活动是最有魅力的德育;班级活动是德育的最佳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美好生活的起点,班级活动是学生班级生活的美好回忆。”德育必须“活”起来,班主任必须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真实生动的教育情境中,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因此,我们要注重班级活动的设计,以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欢乐,感受成功,体验艰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比如,受到社会上“十佳”评选活动的启发,我们可以设计班级活动“评选班级十佳”。“班级十佳”不是只依据一个标准,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评选,因为“卓越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争取“十佳”的机会,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班级活动最好系列化,通过精心设计,不仅使教育寓于一个个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中,而且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打下精神的底子”、“奠定人生的基础”。按照这一思路,每学期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开展10来次班级活动,形成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序列。
当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我们的班级活动也要与时俱进。比如,今天的许多学生讲究穿戴名牌,追求高消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消费问题作为主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防止盲目攀比。再如,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缺乏互帮互助的责任感,有的学生还出现了早恋的苗头。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把“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谊”定为主题,激发学生建立纯洁友谊的动机,逐步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习惯培养,以活动为载体远比讲大道理、高谈阔论有效得多。
二、积极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的。它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
1、班级文化的外显层面——物质文化。这是班级文化的有形部分,它体现了班级成员的智慧、力量、整体感。从大量优秀班主任管理经验中我们看到,他们大都在积极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的班级环境,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走进他们所带班级的教室,立刻会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感觉: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墙壁上悬挂着一面面锦旗、黑板报图文并茂、鲜花翠草点缀在窗台……我们班的教室是这样布置的: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优美的环境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所以,在我的教室里,处处弥漫着求学上进的气息:墙壁上张贴着一幅幅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别具一格的竞赛台、独出心裁的“宣传栏”、全班公认的形象代言人……除了精心布置、美化教室以外,我们还可以借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班级文化的中间层面——制度文化。这是班级文化的保障体系,更是维护班级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一整套具有约束力、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它也叫班级的制度文化。它主要通过直接的制度约束以及体现在制度中的观念意识、行为准则等产生育人效应的。
但凡优秀班主任在倡导环境育人的同时,都不会忽视制度的育人效应。在我的班里,除了按照学校规定,从思想、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对全班学生提出总的要求外,还制定了具体的班级学习制度、卫生制度、体育制度和前面提到的“班级十佳”评比制度等,对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作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在利用这些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将规范行为和自觉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所谓的“硬件”“软件”同时抓。“硬件”是指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分人,不分事,必须照章执行,不能有半点懈怠,即强制执行;“软件”是指强化执行制度后,使学生有被强制转化为自觉行动。如放座位这件事,我首先强行要求学生离座时一定把座位放在桌子下面,然后又强令变成他们习惯性的做法。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像勤俭节约、上学一律穿校服、不吃零食、讲究卫生等。
3、班级文化的内隐层面——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级内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群体目标、治学态度等,表现为班级人际关系、班风、集体舆论、班级成员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这是班级文化的深层构成,是班级文化的内核。这一层面的班级文化是无形的,内隐于班级文化的物质、制度层面之中,并一起成为育人的载体。
在我所带班级中,“班兴我荣,班衰我耻”是全班同学的共同信念,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他们都以自己的班级而自豪和自律。走进教室,优雅的环境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感觉;置身于班级所有的成员中,你会更加体会到一种温馨、满足。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有话讲给老师听,有事愿意找老师商量;对于老师的教诲愿意接受,低于老师提出的要求愿意尽力去达到,同学亲如一家……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加之在同一目标激励下同学之间的竞争和比赛,为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还有,“人人为班级,个个是主人”的民主管理风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各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便有着巨大的感召力、教育力和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构建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班级文化便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三、重视在合作交流中共创共进
首先,要与各学科老师合作:为了凝聚学科老师的合力,发挥群体效应,班主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1)、营造集体舆论,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每位老师。学生能否认可一个老师,班主任的中介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班主任,尤其在起始年级,应抓紧时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向学生宣传各位学科老师的亮点,在学生中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让学生逐步由认可向信任、爱戴发展。
(2)、指导学生行为,让学生对各科老师一视同仁。在现实中,学生对老师会有不同的看法,班主任应经常教导学生尊重所有的老师。可以利用体育比赛、庆典等时机,邀请学科老师参加,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和老师沟通,逐步培养感情;节日期间,应指导学生给学科老师写慰问信、制作赠送小贺卡等。师生之间感情融洽了,就容易互相理解和谅解。
(3)、发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鼓励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堂课。教室布置和卫生状况对师生的情绪有调节作用。干净的黑板,明净的桌凳,清香的盆花,布置协调的墙壁,清爽的教室都能给师生以良好的心情,从而为上好课提供方便。
(4)、推功揽过,和学科老师搞好团结。当班级工作有了成效,一定不要忘了学科老师的功劳;学生与学科老师有了矛盾,班主任应积极协调解决,有的时候,还要“揽过”,主动把一些问题的出现归咎于自己,做到“任劳任怨”。
其次,要与家长合作:当学生进取心增强,精神面貌改变时;学生情绪低落时;学生受到外界干扰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看法发生严重分歧时;需要家长解决其他困难时,我们都应该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并与家长取得一致意见。为了及时和家长沟通信息,我们可以经常不定期地打电话、进行家访(商议补救的措施)、发喜报、有条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家长进行沟通。
四、在细节管理中尽享收获
欧洲有一个故事:一匹马由于失去了一个马掌,这匹马在奔跑中摔倒;由于这匹马在奔跑中摔倒而使得骑马的将军被摔死;由于将军阵亡,这个兵团打了败仗;由于这场败仗而失去了一座城池;由于一座城池的失陷而亡掉了一个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深刻领悟“墨菲定律”,时刻防微杜渐。
“教育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成功保障。也就是说班级管理的效果是通过细节来体现的。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注意做点点滴滴的管理,形成重视细节的工作作风。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班主任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好。以前,农村班主任最愁的就是收费,一收三五天,每当临近放学就得到班里提醒学生,有时还得个别谈话。几天下来,班主任焦头烂额,学生也心神不宁。在我们班,我跟大家商量一个合适的时间集中收取,除了特困减免所有同学都要准备好。时间一到,我会准时出现在教室开始收费。我收一个,生活委员在名单上划一个。五分钟收齐后由两名细心的女同学帮忙分类整理,头像对头像,10分钟搞定,一分不差。班主任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重复,这些事做成了,做好了,并不见得有什么成就。一旦做不好,做坏了,工作就会出现问题。
成功的班主任可以不是管理方面的理论家,却必须是管理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深知"细节管理"的奥秘。如何把细节做好?关键是严格管理,强化训练。很多事情不去严格管理,不去训练,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其实大家都没少下功夫,只是细微处的管理不同,力度不同。其实,细节管理就是力度。比如说卫生大扫除的分工,班主任必须把任务细化,越细越好。我在第一次分配大扫除任务时,总是先和班长、劳动委员一块讨论决定每个小组、每位同学的具体分工:负责擦窗户的,谁负责擦里边,谁负责擦外边;负责打扫教室卫生的,谁负责扫地,谁负责拖地,谁负责擦桌凳,谁负责摆桌凳等等都要说清楚,都要具体责任到人,而且特别强调劳动期间只干活不说话,因为说话耽误卖药。以后只要大扫除,我只说“现在开始大扫除,大家按原来的分工各干各的一份事,记住了,不说话。”剩下的就是当甩手大掌柜,教室里看一看,卫生区转一转。这样细化分工、明确要求,可以用一时的啰嗦换来长久的悠闲,一劳永逸。
五、了解学生,按需施教
工作中我逐步认识到,如果说“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础,那么“了解”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之源。“了解”是“爱”的根基,“爱”是“了解”的升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要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什么?我认为首先是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按需施教”——这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需要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需要,是行为和动力的源泉,但“需要”又是欲不可尽的。学生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希望他的老师了解他的需要。在我带班的7年中,我深深感到不论多令人不喜欢的孩子,也不论缺点有多么多的孩子,他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承认的需要,如果每位老师都能了解到学生这一最根本的需要,都能把研究这些需要作为我们的重要工作去做,我们班主任工作一定会获得成功,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喜爱。
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行为、不良心理大多数是“需要”没被重视或没被满足造成的,因为“需要”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情绪和意志。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它有低级、高级之分,它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生有些需要之所以是过分的、错误的,往往是因为一些学生孤立地注意了个人的需要、强调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忘记了他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离开社会来谈“需要”必定是错误的。但话又说回来,学生一些合理的需要,我们如何满足,使学生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转化,这往往是我们工作中最容易忽略的。如果我们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过分强调了我们的需要,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对立,给班主任工作带来难度。
“需要”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谜”。解开“需要之谜”是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的关键。我们要在探讨学生内心“需要之谜”中,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研究“需要”绝不是对学生所有的需要,不加分析一概给予满足,更不是迁就和纵容。我把学生的需要分为三种类型,并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需要的转化,即:正当的需要给予满足;过分的需要给予引导;错误的需要给予纠正。把社会的需要转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把教育的需要转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极为多样的,从吃喝的需要到玩乐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友谊的需要、赞扬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贡献的需要等等,几乎囊括了人类的一切需要。在这么多的需要当中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过分的,哪些是错误的,什么样的要满足,什么样的要引导,什么样的要纠正,这就要求我们探求并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
我告诉自己,做一个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而且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帮助学生满足合理的、正当的需要。
奥佛史屈教授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行动出自我们基本上的渴望……而我所能给予想劝导他人的人——不论是在商业界、家庭中、学校里、政治上——最好的一个忠告是:首先,撩起对方的急切欲望。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就可以掌握世界;不能的人,将孤独—生。”这正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人的需要”。如果学生正当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他一定会有着内在的动力,把我们外化教育的过程转化为内化教育的过程,“满足学生合理的、正当的需求”就是我做好工作的一条途径。
卡耐基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他说,他每年夏天都要去钓鱼,他最喜欢的食物是草莓和乳脂,但他发现鱼并不爱吃他喜欢的食物,而喜欢吃小虫。因此,他每次去钓鱼,不想自己所想要的,而去想鱼所想要的。他再也不装草莓和乳脂,而垂下的是小虫或蚂蚱,鱼果然上钩了。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钓鱼的话,饵必须适合鱼。道理看似很简单,可我却得到了非常深刻的启示。教育中许多“一厢情愿”的例子引起我的深思。就拿学校的“量化评比”来说,大家是非常重视的,得了满分很高兴,如果丢了几分回到班里没完没了,定要查出个究竟。作为班主任认真对待“量化评比”是对的,学校把它作为衡量班级建设优劣的重要依据,也无可厚非。可是“量化评比”要靠学生执行,学生是否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需要,我们是否把我们的需要转化成学生的需要,这是“量化评比”的关键。班主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经常有学生牢骚:“丢一分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班主任怎么这么不依不饶的?他越着急我们越不当回事。”我深深地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想过没想过,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也都是学生需要的,我们如何把我们的需要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自己的愿望再好,心气再高,用自己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是不会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就会变成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的空洞乏味的说教。
能否把我们的需要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把我们的教育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
想起爱默生的一个小故事,他想和儿子把牛关进牛棚。可牛怎么也不进去,出现了“顶牛”现象。还是他的女仆拿着一捆嫩草,把手指放入小牛的口中,小牛吮着手指,闻着嫩草的鲜味乖乖地跟着女仆走进了牛棚。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例子。我们的教育可不可以变换一种形式,可不可以不和学生出现“顶牛”现象或少出现“顶牛”现象,而达到同一个教育目的呢。在研究我们的需要和教育的需要的同时也要研究研究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愉快地、自觉自愿地、心情舒畅地去接受我们的需要,自然地完成这种需要的转换,使我们在教育的领域中找到一条意想不到的出路。
记得鲁迅曾说:贫穷的人不知道开交易所的烦恼,大资本家不知道北京老太太拣煤渣的辛酸,贾府的焦大也不会爱上林妹妹的。我们当老师的如果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又怎样称得上是老师呢?我经常提醒自己: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就不要站在讲台上胡言乱语,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带来的是高层次需要的升华,这也是培养学生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手段。
六 、“读”领风骚
张万祥老师曾说:班主任应该“特别有爱心、特别有学问、特别有修养、特别有智慧、特别爱读书、特别爱思考。”现代人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但读书仍然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不读书几乎所有问题都不能解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积极实践,勇于创新,而且要多读书,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成功的教育实践指导自己的工作。
1、抓紧时间多读书
一名有事业心的教师,他的时间总是紧紧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是事情再多,头绪再繁,也该挤出时间多读书,甚至要有“舍末求本”的决心,安排相当的时间多读书。
青年班主任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要趁年青好时光抓紧时间认真读书;中年班主任担子重,事情多,要根据需要抓紧时间选书读。
时间在于挤,在于巧安排。思想上重视了,时间就能抓紧,就能巧安排。读书尝到了甜头,有了收获,会引发进一步的“读书热”。读书养成了习惯,会使自己确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进而终身受益。今年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搞“读书工程”,当领导的实在用心良苦。
2、遍寻名著多读书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读书,读书的选择很重要。作为班主任要多读教育专家、优秀班主任的书。实践证明,教育专家以其远见卓识走在时代的前列,优秀班主任以其丰富的实践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因此,选好书,从教育名著中汲取营养是十分有益的。
过去,许多优秀班主任是“作而不述”,默默耕耘。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优秀班主任著书立说。由于我们与作者有相似的对象、共同的目标,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同样的感受”,因此优秀班主任的著作,会使我们得到很多的教益。
读教育名著,是因为名家名师确有许多高明之处。“与大师交友”,“与名师携手”,是因为他们的理论和他们的实践,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深深地思考。
3、力求系统多读书
读书不仅要选择“急需”、“急用”,更要注意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系统。比如:
教育学方面:《教育哲学》、《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中学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等。
心理学方面:《教育心理学》、《初中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长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等。
班主任学方面:《班主任工作手册》、《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初中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技能》、《学校班会活动100例》、《中学班主任工作优秀个案》、《班主任学》、《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等。
中外教育专家名著方面:《给教师的建议》、《巴甫雷什中学》、《育人三部曲》、《给儿子的信》、《教育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爱的教育》、《陶行知文集》、《和教师的谈话》、《大教学论》、《教育漫话》等。
优秀班主任专著方面:《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班主任工作书简》、《班主任的100个怎么办》、《班主任工作指导》、《班会艺术尝试录》、《爱心与教育》等。
我们认真地读书,就会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创新。用先进的理论、用成功的实践指导工作,我们就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也许我们也能著书立说了。
七、用美德故事教育学生
美国作家威廉•贝纳德曾经这样说过:“孩子是一张光洁的白纸,是一泓未受污染的清泉,在他们人生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最好的精神文化来熏陶他们,用最美的道德来塑造他们,用最纯净的事物来感动他们……孩子的心犹如春天的土地,如果错过了播种的季节,秋天等来的就是荒芜。”这个播种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孩子进行亲情、习惯、童真、处世、明察、心态、行动、大度、感恩、品性、真爱、思维、心理、智慧、勇气、觉悟、创造和理想等等美德的培养过程。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许多老师抱怨自己实施教育不易,感慨学生接受教育好难。其实,“故事教育”是优秀班主任成功实施教育的一大宝典。小故事,大智慧。这种智慧既涵盖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涵盖了孩子获得的人生启迪、精神培育和道德洗礼。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了教育,教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实施了教育。这样的教育远比简单说教,唠唠叨叨,呵斥训戒效果要好得多。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宽的巷子特别出名。
清朝时,当朝一品的宰相张英和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人的家毗邻而居。他们去北京上任之后,两家都要起房建屋,为争地基发生了争执。于是,张老夫人就修书一封发到了北京,要张英以宰相身份出面干预。张英看到信后,立即作了一首诗来劝导自己的老母亲。大家都知道诗是这样写的:“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其实是在劝告张老夫人不必为小事斤斤计较,再有价值的东西也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又何必争来抢去呢?张家人看后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人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 尺宽的巷道。这就是今天有名的“六尺巷”。
谦让是可以化解矛盾的,自古以来就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说法。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这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宽容的话语,一次友好的握手,都会化干戈为玉帛。
感恩节的时候,我给学生们讲述了散文《圣诞前夕》中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个少年生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爸爸妈妈非常爱他,虽然生活拮据,但总要让孩子得到一份圣诞礼物,孩子也从不多想,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在一个圣诞前夕,他无意中听到爸爸妈妈在卧室的谈话,才知道爸爸妈妈为了维持一个家庭付出了多大的艰辛,他决定送给爸爸妈妈一份特殊的圣诞礼物,那就是在圣诞节让爸爸妈妈休息一下。于是,他悄悄在半夜起来喂奶牛,挤奶,将农场的活全部干完了。当爸爸妈妈清早起床准备像往常一样劳作时,他们吃惊地发现孩子已将一切收拾好了。他们激动地拥抱着儿子,孩子也倾诉了自己的心声:“爸爸妈妈,我今天也能给你们一份礼物了!”
接着我跟孩子们说,感恩节是美国历史上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每年庆祝它,注重的是感恩节所包含的精神,那就是——家庭团聚、幸福和睦,社会和谐,人们彼此讲求奉献、关爱、宽容和助人。
在一个个美德故事中,学生们明白了亲情是照耀心灵的太阳,童真是天真无邪的善意,习惯是决定成败的细节;心态是成就未来的境界,大度是容纳天地的胸怀,感恩是珍惜万物的慧心……
美德故事教育是优秀班主任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意识。和学生一起分享美德故事给我们的思想启迪和道德提升,是一种快乐。
八、爱,但不纵容
确实,教师的爱是一种更伟大的爱,因为它比亲情、比母爱更无私。父母的爱是本能,老母鸡都会。而教师的爱是责任,也是良心。
崔心梅老师说:“爱”是永恒的教育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任小艾老师说:用真诚的爱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他可以至少爱你五年!今天的教育就是有着快乐心态的老师引领着学生奔向快乐幸福的终点。霍懋征老师今年87岁了,他是建国以来唯一一位当全国政协常委的小学教师,周总理生前曾高度评价他是“国宝”。他当老师做到了四个“从没有”:
第一个:从教60年,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
第二个:从教60年,从没有因学生犯错请过一个学生家长。
第三个:从教60年,从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过一个学生。
第四个:从教60年,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
这些名师的说法和做法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限于能力、智慧、心境、修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爱过了,爱学生爱得自己受了许多委屈都顾不得计较,可是班里还是一团糟,领导不满意,学生不领情。为什么?
我认为没有爱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只有爱的教育也是万万不能的!
九十年代初曾以《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促进了国家“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感到一种责任,能承担责任,才是正常人。教育本身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他认为:对犯错学生尤其是恶意犯错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是保证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的需要。如果说社会伦理中,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那么教育伦理中,违反校规、班规、家规,对其进行惩罚也是合情合理。惩罚体现了社会正义公平,也是教育的公理。成人犯罪要刑罚,学生犯错要惩罚。
除了现在严禁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育惩罚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
1、常规式惩罚。 [1]损害班级利益、影响班级声誉的,罚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以补偿歉疚心理。[2]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除必须按要求完成作业外,罚抄写诗歌或名人警句数则,或为大家唱一支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认识,改正错误。[3]不遵守课堂纪律,损坏公物等,罚为班级自制一件纪念品以挽回不良影响。[4]打架斗殴或所犯错误有较深思想根源的,罚写一份心理病历,并针对错误写一句自我警策的座右铭。[5] 考试出现了较大失误与波动,罚写一份学习病历,分析病因,总结教训,提出治疗方案与对策。
2、评选式惩罚。评选式惩罚是利用学生的自尊好强心态,发挥集体教育优势,定期(一般一月一次)举行的班级评选活动。评选的对象与内容是一般是:[1]学习最认真的人和最不认真的人。[2]课堂注意力最好的人和最不好的人。[3]完成任务最积极、最准时和做事最消极最拖拉的人。[4]进步最快的人和最需要进步的人。对表现好的同学,由学生代表当场统计结果,大力表扬并计入班级日记;表现差的,由班主任亲自统计,并找相关同学个别交流,督促其尽早改正缺点。所有结果量化积分,作为评优依据。这种惩罚对比鲜明,反差巨大,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刺激、心灵中的十字架。为避免成为后一类人,我的学生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克己守纪,勤奋好学,无形中就提高了班级教育管理的水平。对恶意犯错学生,我的做法是不允许参加任何劳动,因为劳动最光荣!20年来,我们班绝少出现打架、早恋、逃学上网等严重违纪行为,一直风平浪静。
这一种伤害,也叫爱。
作为一个班主任你觉得自己的底线是什么?我觉得是尽责。香港十六字人生信条:忠于职守,莫问是非,珍惜现在,享受人生。第一条忠于职守,我觉得不用讲太多的大道理,尽责这一条是最重要的,而老师尽责的最起码一点就是——对恶意犯错学生说“不”!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当班主任要想“大胜”,必须敢于对恶意犯错学生说“不”。这也是“德”,而且是“德”的底线——责任。
当然,对改过的学生要学会原谅。不管错误多么严重也不要耿耿于怀,要学会遗忘。事实上,原谅和遗忘都是一种处世哲学。列宁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但在心理学里一直不忘记过去就意味着神经病。
九、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7 年的工作经历,我吃惊地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我们眼中的所谓“差生”甚至“双差生”,走上社会往往一点不差!让历史的脚步走得更快的差生,除了爱迪生,还有许许多多。因此,我越来越不敢小瞧所谓“差生”,更不敢把他们视为“眼中钉”。
学校里一位朋友很幽默,他讲过一则同样幽默的小幽默:
大学教授对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说:“你们当老师,一定要重视那些成绩优秀的,他们是未来的科学家;你们也要重视那些成绩中等的,他们将来是我们的同行;你们尤其要重视那几个成绩最差的,因为说不定他们中的哪一个将是未来的——总统。”
说远点吧,老师们,下面两份名单,您更熟悉哪一份?
清朝状元:傅以浙、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
清朝落第秀才:李渔(明末清初戏曲和小说家);洪升(清初康熙年间戏曲文学家:代表作《长生殿》);顾炎武(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大家);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吴敬梓(清代文学家:代表作《儒林外史》);蒲松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创始人);还有——袁世凯!
老师们,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我不是说读书无用,更不是说优生反而没出息,我只是想说优生有优生的优点,差生也有差生的发展。知识能改变命运,可能改变命运的东西还有很多呢。条条大路通罗马嘛。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把某些学生定义为“差生”,也许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充其量他们只是不喜欢读书或不适合学校生活,就像聂卫平学不会开罐头、王蒙不喜欢当文化部长一样。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恨铁不成钢,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不是因为学生成绩差纪律差影响了领导对你的能力评价和一年一度的考核结果,我们实在没理由跟人家过不去。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圣人。我说善待优生是天性,善待差生是圣人。对待所谓“差生”,我一向的做法是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呢。
班主任怎样进行班级管理经验
(一),德育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首要工作.
从心灵入手去做德育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在校是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老师是实施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但学生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来自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各种意志品质的活生生的人,当小学生到四、五年级时,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主张,所以更不乐意去做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如果人心灵入手,这一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想方设法,先“亲”后“信”,怎样做呢?放下架子,同学生做知心朋友,跟学生交心,袒诚布公,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少拿条条框框去卡学生,而应从心灵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走进他们的思想,走近他们的生活,变生硬的批评为幽默含蓄的说教,让学生认可你、喜欢你,主体与主导才能协调发展,稳步前进,班级的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二)以全新的理念治理班级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当接手到一个新的班集体时,确立一个能引导全班同学积极向上的治班理念非常重要.如:开展“红星闪闪,彩旗飘扬”,“谁英雄谁好汉,咱们榜上比比看”,“争做英雄小队”等争擂活动,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舞台,每个小集体都有奋进的目标,从而使每位学生每天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叶圣陶主张: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学。同样道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教会学生自律,让学生自管。通过积极的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律,让学生具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三)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三自"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九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1、重视课堂上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对于刚接手的新生,应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是学生健康的保障,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即"一拳、一尺、一寸",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听的时候,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要尊重发言的同学,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为此,我常搞突击检查,如提完问题叫一名同学复述一遍,讲完要求再让同学重复一遍等等。这些办法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2、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培养自育能力。
值日是培养劳动能力及服务意识的大好时机.开始,部分学生不会做值日或干得特别慢,为了能尽快收拾好教室和卫生区,都是安排一些手头麻利和勤快的同学干,经过一个阶段的观察,我发现这样下去只能是能干的更能干,懒惰和动作慢的学生更加差了,这样会使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失去了上进心和积极性。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育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有锻炼的机会,在班级里建立起轮流值日制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
(四)、抓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主任工作中,使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如何整体优化班风班貌?如何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我认为,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突破口,有助于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对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同其他行为方式(如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把学生的习惯分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我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这两种习惯时,注意符合儿童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注意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对具体学习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带动其它习惯的养成,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1、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包括:课前准备习惯、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例如:下课后首先要做好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每节课都检查,上课听讲姿势要端正,发言要积极,声音要洪亮清晰,写作业要认真、正规,书包、文具盒及桌洞要整齐有条理,爱惜文具,注意节约等等.其次,注意了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我在这一阶段,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系统的训练和养成,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在次基础上,班风班貌自然得到了发展。
2、生活习惯的培养。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吃、住都在学校,这方面的习惯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的进餐是8人一桌,每人一个餐盘,每桌一个汤盆,8个同学轮流为其余7个同学分汤,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就餐时强调同学到齐后一起放凳坐下, 就餐不出声,都吃饱后一起站队离开餐厅,进出餐厅井然有序.节约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挑食的现象十分严重,由此造成的浪费也触目惊心,为此我除了在班级上强调挑食的害处外,及时利用餐厅这个最好的课堂,列举出学生不喜欢吃的菜里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对身体的重要性,以及生产这些蔬菜、粮食所需要付出的辛勤劳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和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
穿衣、穿鞋、洗脸、刷牙、放被、叠被是我校学生必备的技能,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我利用午休及值夜班的时间不厌其烦的手把手教学生,对于做的好的学生大力表扬,既激起了学生的上进心又训练了学生的生活技能,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的良好习惯一经形成,就成为班风班貌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也使教师在管理班级时更加得心应手.
(五)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在班级管理里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一个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可以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新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而且,它还应该具有本班的特色。
我深感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班貌的班集体,一定具有凝聚力,吸引力,一定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我就是通过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使我班的班风班貌得了整体发展,每位学生都能把班集体的荣誉与自己的行为紧密结合,都想为集体争光。因此,学生不但学习习惯好成绩好,而且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各种比赛中都能得优异成绩,班级年年评为先进班集体。
(六)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加强管理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威信、有能力的班干部对班集体的建设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培养好班干部,是管好班级的重要一方。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因此,在同学们熟悉之后,愿意当班干部的同学通过竞争演讲,其他同学们民主选举选出班干部,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也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了带头人,大家要手拉手,共前进的班级目标也就能早日实现。
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与班干部保持良好的、经常性的沟通以及对班干部的培养,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关键。班主任可以采用“面谈”、“笔谈”以及“平行谈”等方式与班干部一起分析、研究班级情况,制定班级工作总目标,弄清完成各项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可供选择的方法等。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第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 “以面带面”。
(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内聚力
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的重要形式、途径和方法;是组织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共同参加”.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出本班的奋斗目标,例如:在学校运动会中力争团体冠军,在课间操比赛中力争第一,在全校的科技大赛中力争每一项都有获奖同学,等等.有一个明确的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样可加大班级的凝聚力而这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和共同参加,不可由单个的团体孤立的建树起来。否则,又会变成孤立的生活,孤立的教育,而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精神。因此,在集体中教育学生,注意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去,在多彩的活动氛围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健全人格。一个班级,集体的凝聚力至关重要。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同或相近之处,即班级的共性。例如,相同的兴趣,相近的气质类型,相近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等。班主任要善于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共性特点,即可加以优化利用。
例如,我班的男同学大多活泼好动,对篮球有浓厚的兴趣,光在学校篮球队的就有三个,每当学校组织班级篮球比赛时,同学们就斗志高昂.比赛时,场下的同学自觉组织啦啦队,每次比赛结束我班都能拿冠军,这对我们大家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鼓励,以至于后来在运动会上又创下了我班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第二名。全班学生因此增强了班级自豪感,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在比赛活动中,形成了团结协助,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又很自然地迁移到班级其他活动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股很强的班级凝聚力,最终形成高度团结、互相帮助、积极进取、共同完成目标的良好班风,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八)班主任要注意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应伴有创新情感,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自信心、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教育学生具有民主与法制观念,要有责任感,要懂得文明礼貌,要学会宽容和尊重别人,还要教育学生有正确的竞争意识、求异观念,以此来健全自己的人格。而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方法应灵活多样,活动应丰富多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具有勇敢、幽默、独立、有信心、有恒心、一丝不苟的人格特征。另外,在班级管理中还要利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在冬锻训练中评选“跳绳之星”;在科技节活动中评选“科技之星”;结合班队活动评选“故事大王”“古诗大王”“幽默大师”等,这些奖项都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情感、竞争活力,也正是由于班主任的这些做法,学生才越发显得生动活泼,个个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好学上进的班风怎能不形成。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获取知识的能力也越来越高.班主任如果不能跟上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就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因此, 班主任要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思想观念,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勇于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