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幼儿急疹论文范文

2017-03-09

幼儿急疹(ES)是儿科常见出疹性疾病,又称婴儿玫瑰疹。早期因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极易误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科幼儿急疹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儿科幼儿急疹论文范文篇一

《 幼儿急疹高热的护理体会 》

【摘 要】本文阐述了幼儿急疹的发病,对患儿出现的高热提出常规护理、中医特色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方法,并对高热可能出现的惊厥提出了干预措施,通过护理实践得出对幼儿急疹高热患儿主动实施护理干预, 是寻求新的护理方法的有益尝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幼儿急疹;高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00-01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一种婴幼儿时期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病原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特点是持续高热3~5d,热退疹出,耳后或枕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偏低。患儿虽然高热,但一般状态较好,仅偶咳,或稍流涕,或轻度腹泻,很少伴明显的其他症状,个别有高热惊厥,用退热剂效果不佳,查体仅咽部充血,发热3~5d后,热骤退,患儿颈、躯干、上肢及面部可见粉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轻者散在,重者可融合成片,手心及足心几乎无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痒感不明显,患儿比较安静,无瘙抓,皮疹2~3d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1]。本病无需特殊治疗,关键在于护理,尤其是对于患儿的高热症状,恰当的护理显得尤其重要。

1 常规护理

1.1 病室安静、通风、舒适,保证病室空气流通,室温在18~28℃为宜,相对湿度在50%~60%。

1.2 物理降温:

①温水擦浴

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温水(可以用手试一下,以不烫手为宜),擦拭患儿的全身皮肤,在腋窝、腹股沟、窝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拭时间可稍长一些,以助散热。胸部、腹部等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2],最好不要擦拭。

②冰袋降温

冰袋置于体表大血管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注意冰袋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应加隔一层治疗巾以防皮肤冻伤。

此外,酒精退热也是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之一。不过,婴儿皮肤娇嫩、毛细血管丰富,不能用成人常用的75度酒精来擦拭,而要用30度左右的酒精来退热。在擦拭时间和擦拭面积方面也有严格要求,只需擦在腋窝、大腿、颈部等大动脉处,无需全身擦拭,否则很可能酒精被皮肤吸收,造成婴儿酒精中毒。为孩子擦拭完酒精后,要立刻用被毯等物为孩子盖上,防止受风。

1.3 监测体温变化,观察体温下降程度。患儿退热时往往出汗增多,应及时擦干身体,更换清洁干净的衣裤,便于患儿舒适地休息,防止皮肤受汗液浸蚀,造成皮肤破损[3]。冬天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2 中医特色护理

2.1 耳尖放血

耳尖位于耳廓的最高点,中医学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耳部各穴位与人体血液、经络、脏腑的息息相关。《耳穴诊断学》[4]总结耳尖穴的治疗效果:耳尖是传统治疗穴,治疗手法一般为放血。耳尖放血有解热、镇静、消炎、止痛等作用。故用耳尖放血治疗幼儿急疹的高热。

2.2 小儿推拿

发热期:疏风清热。方法:退六腑10min,平肝清肺5min, 清胃5min。 操作:退六腑:用指面自患儿尺侧肘推向腕;平肝清肺:左手持患儿左手拇中小指,露出食指无名指,右手指面自患儿指跟向指尖单向推;清胃:拇指面推患儿左第一指骨位置赤白肉际。

出疹期:养阴清热。方法:清天河水10min,揉二马5min。操作:清天河水:食中二指推患儿左手臂内侧自腕至肘;揉二马:拇指揉患儿左手掌背面四五掌骨小头后凹陷中[5]。

3 高热惊厥时的护理

3.1 立即解开患儿衣扣,让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衣服对颈、胸部的束缚影响呼吸及呕吐物误吸发生窒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2 立即针刺人中、十宣穴,按医嘱应用退热和止惊药物,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并记录。

3.3 预防脑水肿,以头部物理降温为主,采用冰帽降低脑组织的代谢,减少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减慢损害程度的进展,利于脑细胞恢复[6];另外,吸氧0.5~1L/min,因为惊厥发作时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呼吸暂停又使氧供应不足而加重脑水肿,故应及时吸氧。

4 心理护理

由于出疹前诊断困难,加之家长对幼儿急疹知识的缺乏,易引起家长的恐慌,带患儿反复就诊、盲目使用抗生素和不必要的检查,故对家长的心理疏导很有必要。

4.1 要安慰家长,告知此病虽然热势较重,但只要对症处理、配合饮食和休息, 患儿会很快痊愈,以消除家长的紧张情绪。

4.2 根据家长的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方式向他们解释幼儿急疹的临床表现、基本护理知识和对症处理的要点,保证患儿安全度过高热期。

幼儿急疹为婴幼儿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在儿科门诊中较为常见,此病来势急,患儿早期表现为持续高热,但由于其热退疹出的可能性及良性经过,此病无需特殊治疗。然而对此病的护理却不容忽视。高热的恰当处理,加上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护理及有效预防高热惊厥能使患儿安然度过高热期,热退疹出直至急疹消退。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也能减少因家长焦虑而导致的带患儿反复就诊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8.

[2] 李洁.高热惊厥婴幼儿例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18-1320.

[3] 许世花,姜英今.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06,27(12):1507-1508.

[4] 黄丽春.耳穴诊断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95.

[5] 赵鉴秋.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M].青岛出版社,2008:24-34.

[6] 李洁.高热惊厥婴幼儿例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18-1320.

浅谈儿科幼儿急疹论文范文篇二

《 幼儿急疹的临床分析 》

[摘要] 目的:分析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以助于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就诊的32例幼儿急疹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外周血象,观察不同年龄发病情况。结果:幼儿急疹发病高峰在5~8个月龄组,四季散发,春秋两季多见,大多数为初次发热,且体质较好。前驱期末梢血白细胞有不同程度降低,热退时逐渐恢复原状,起病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与恢复,淋巴细胞迅速增高。发热时间2~5 d, 疹出热退,全身中毒症状轻。结论:结合血象、病史及临床特点可早期预见疾病,告知家属,消除恐慌。同时也可合理治疗,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关键词] 幼儿急疹;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5.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037-02

为探讨幼儿急疹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本文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2例幼儿急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幼儿急疹患儿均符合全国关于幼儿急疹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5~8个月21例(65.625%),9个月~1岁7个月11例(34.375%)。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疑似病例进行详细记录,病史的采集,临床症状,并于发热第1、3天及热退时(或出疹期)作外周血常规,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待病例确诊后,再做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热情况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首次发热20例(62.5%)。大多数患儿体质较好,既往无发热史,精神状况好。大多为急性起病,骤起高热,体温39~40℃,持续3 d者居多,体温骤降。

2.2 发病季节

春秋季发病23例,夏季3例,冬季6例。无明显着凉史。

2.3 临床表现

早期无明显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发热第1天,大部分患儿咽部无充血,28例于发热第2、3天咽部充血明显,10例在软腭部见红斑,5例于发热后期出现刺激性咳嗽,程度轻。发热时,食欲缺乏,腹泻9例,腹痛1例,无电解质紊乱。病程中患儿情绪好,可逗笑,少数夜间睡眠不稳,无惊厥及支气管炎等并发症。14例于颈后、耳后或枕部可触黄豆及蚕豆大小淋巴结肿大,无触痛。

2.4 皮疹情况

30例(93.75%)于热退后24 h内出疹,热退前及热退24 h后各1例(3.13%)。皮疹为充血性斑丘疹,周围有红晕,以躯干部居多,额、颈部,上臂,大腿也可见,耳后少。1~2 d后退尽,无脱屑,亦无色素沉着。

2.5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常规于发热第1、3天及出疹期检查3次。发病日程与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4,P<0.05),见表1。发病日程与白细胞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发热第3天白细胞数与发热第1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出疹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幼儿急疹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例)

表2 白细胞总数与分类(x±s)

与发热第1天白细胞数比较,**P<0.01

2.6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其中,10例患儿使用了抗生素,与未使用抗生素的患儿发热时间、程度及皮疹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1]。它的特征是发热3~4 d,热退后全身出现红疹,并很快消退。皮疹出现以前高热不退,症状和体征方面缺少典型的阳性发现,早期难以确诊[2]。而患儿家属缺乏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易造成恐慌,出现多次就诊;而医生因诊断不明出现抗生素的滥用,从而加重了日益严重的耐药菌的出现。所以对这种常见病的早期认识显得非常必要。由本文可知,幼儿急疹有如下特点,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多见于春秋季节,以1岁以下者多见。②大多数骤然起病,首次发热,平素体质较好。③起病后,精神尚好,可逗笑;高热时偶有哭吵;多伴有咽部充血,有的软腭可见红斑;部分可触颈后、耳后或枕部的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腹泻。④患儿外周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减低,发病第3天逐渐升高,于出疹期恢复正常。白细胞分类中,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着起病天数,淋巴细胞逐渐升高,至出疹时,淋巴细胞可达80%以上。⑤一般状况良好,此次统计的资料显示无并发症。但有报道认为前囟隆起高达31.6%,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3-4]。可能是本文统计病例不多而未发现。通过对以上几点的认识,可早期诊断,及时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告知疾病的演变过程,消除顾虑和紧张,做好护理。目前已确认HHV-6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绝大多数由HHV-6 B组感染引起,极少由A组引起[1]。所以,治疗上以对症、多饮水、物理降温、合理使用药物降温及抗病毒治疗为主。有报道认为,使用干扰素可缩短疗程[5],无并发感染时不用抗生素。这样以达到早期诊断,合理用药,减轻家属的心理、精神、经济上的负担,同时少用抗生素,减缓耐药菌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38.

[2]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3.

[3]李金玲,张丽,吴.幼儿急疹早期特征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06,28(7):618.

[4]顾建月,姚蕾.幼儿急疹51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7,9(1):67.

[5]纪桂春,王晓霞.干扰素治疗幼儿急疹所致发热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15):42.

有关浅谈儿科幼儿急疹论文范文推荐:

1.儿科论文范文

2.儿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

3.浅谈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4.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5.儿科护士论文范文

6.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