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名人创业故事5个
商界名人的创业创奇你想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界名人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商界名人创业故事1:李嘉诚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正因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发奋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正因你看见身边的人每一天持续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务必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必须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应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刻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发奋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正因你看见身边的人每一天持续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最之后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正因业务关联,李嘉诚一向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商界名人创业故事2:王传福
冒险创业最年轻的处长搞单干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关爱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在他读初中时家里发生的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沉默寡言。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他相信,没有比脚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他坚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研究生期间,他更加刻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仅仅过了5年的时间,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里,要花2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心动眼热,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一般人看来太冒险。但王传福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1995年2月,深圳乍暖还寒,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钱,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了。
冲破牢笼“蚍蜉”撼动了大树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王传福拥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招可招是后发制人、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
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报告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传福是一个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的“抠门”老板。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王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OEM,比亚迪公司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王传福与巴菲特
王传福最为媒体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股神”巴菲特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2008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在2009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称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
随着巴菲特的青睐,比亚迪的股价也一路飙升,从入股时的8港元左右上涨到2009年9月28日收盘价的61.85港币。亮丽的上升曲线让巴菲特赚的盆满钵满,更最终让王传福登上了首富宝座。
巴菲特认为王传福具备独特的管理运营能力,在他治下,比亚迪是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公司。早在2003年3月比亚迪刚进入汽车产业就成立了电动汽车研究部,并于2006年1月正式成立了电动汽车研究所,计划未来3年内投资10.2亿元,基于比亚迪汽车的现有基础和优势,建成电动汽车研发、测试中心和生产基地。
二次腾飞
“自主品牌不容易。”王传福表示,全球很多市场都有一定的保护行为,唯独中国没有。所有的汽车品牌都来到中国,不仅如此,所有品牌把它们的主力部队都调到了中国。很多品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中国,而且协同他们的中国伙伴一起参与竞争。
王传福也坦言,“没有先进的技术,品质不够好,自主品牌是做不起来的。”据悉, 2013年比亚迪将推出3款新车,即配备夜视设备、超大触摸屏和500G硬盘的中级车思锐、配备1.5T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双模混合动力汽车秦,以及一款比S6尺寸更大的SUV车型S7。
“我现在非常谨慎,非常保守,不想再来个三次腾飞,不想再掉下来。”王传福表示,他为2013年定的目标是50万辆, 这个目标与2012年的业绩比起来,增幅仅在10%左右,比起比亚迪以前的市场预测,已经颇为保守。
王传福表示,2013年,比亚迪将在三年调整收官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腾飞。而腾飞的基础即是技术,“2013年我们在上海车展会发布一个世界级的技术,叫绿混技术。”
据悉,该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把现在使用的铅酸蓄电池替换为铁电池;延长电池寿命达到10年;将电池电压由现在的12伏提升至48伏;推广启停和制动回收技术等。“此外,我们在2014年北京车展还会发布一个更震撼的技术--顶级驱动技术,用四个轮边电机真正做到全球第一辆独立的四轮驱动。”
这将是一场时间与技术的赛跑。目前,合资企业正在进行车型及市场的下压,对比亚迪的生存环境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王传福在技术方面的坚韧业界周知,但如果要直面合资产品施加的巨大压力,比亚迪仍需要加快在技术、品质等方面提升的脚步。
商界名人创业故事3:扎克伯格
2002年3月的一天,一辆加长型林肯房车停在了美国纽约州立高级中学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位老人,径直来到校长室。
老人说,他叫帕米拉,是微软公司的常务副总裁。这次来,是想找一个叫马克·扎克伯格的学生。微软公司希望聘请这位学生担任高级工程师,年薪是95万美元。
原来,马克·扎克伯格从小就被誉为“电脑神童”,10岁开始电脑编程。2001年末,马克·扎克伯格设计出了一款MP3播放机,无论是设计还是音效,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一时间,各大软件公司争相聘请马克·扎克伯格。微软公司经过董事会协商后,慎重地做出了这一决定。
一会儿工夫,马克·扎克伯格来了。瘦瘦的,很普通的一个男生。听到帕米拉的邀请,马克·扎克伯格腼腆地笑了:“谢谢您与微软公司的肯定,只是我想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学习。”
2003年,马克·扎克伯格进入了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可是,他依然痴迷于电脑技术。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学生提供互相联系的平台的网站,命名为“Facebook”。网站刚一开通就大为轰动,几个星期内,哈佛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注册为会员,在上面发布他们最私密的个人资料,如姓名、照片、兴趣爱好和手机号码等。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掌握朋友的最新动态、和朋友聊天、搜寻新朋友。很快,该网站就扩展蔓延到全美各大高校。到2004年底,注册会员已经突破100万。于是,马克·扎克伯格从哈佛大学退学,开始全职经营网站。到2006年,Facebook风靡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整个欧美地区,注册人数达到了5000多万。
Facebook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各大网络公司的注意。雅虎公司首先向马克·扎克伯格抛出了橄榄枝,出价10亿美元要求收购Facebook。
这个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轰动。10亿美元!只要马克·扎克伯格点点头,年仅22岁的他,就可以跻身全球顶级大富豪的行列。
可是,马克·扎克伯格又一次让世界为之侧目。他微笑着拒绝了:“我要做全球最好的社交网站,我要做最顶级的网络公司。”
看来,想要收购Facebook是不可能的了。2007年,微软公司经过仔细权衡之后,出资2.4亿美元收购了Facebook网1.6%的股份。
2010年,Facebook注册用户达到5亿,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1亿,公司的市值达到150亿美元。他本人也被《时代》周刊评为2010年的年度人物。
2016年初,Facebook公布了财务业绩,Facebook成为全球第四大最有价值的公司,排名仅次于谷歌母公司Alphabet、苹果和微软,扎克伯格的个人身价也随之上涨。
截至2016年2月,31岁的扎克伯格按股票市值计算拥有了500亿美元的财富。
如果当初马克·扎克伯格满足于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如果当初他10亿美元把Facebook给卖了,那么,马克·扎克伯格还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吗?
经受住诱惑,才能得到成功。往往有许多人,他们之所以不能登顶,并不是因为能力的匮乏,而是因为迷失于山腰旖旎的风景,忘了自己最初的追求。
商界名人创业故事4:牛根生
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
1999年至今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 “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2015年12月18日下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问: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