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
导语: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必须放在这个大局下实施,必须理解城乡是社会良性生态体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谁也离不开谁,城乡教育需要得到同等重视,有了这种自觉认识,再因地制宜制定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有效措施发展乡村教育,才能把好的政策落实到位。
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
1.加快责任落实,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加快 责任落实,加大投入,尽快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想办好农村教育,使素质教育在农 村中小学真正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农村教 师队 伍素质还比较差,因此,必须搞好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不仅要使他们取得 相应的学历,还要使他们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要以新课程理念及新知识、新技术、 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为主要内容,开展好农村教师的全员培训,提升农村 教师的整体素质。
2.制定鼓励政策,优化农村教师资源的配置
首先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办事,保质保量地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鉴于目前农村中小学 教师缺编的情况,核定编制时应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 。要充分考虑农村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保证农村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在 学科教师配备方面,每个学科都要有专职教师。在编制数量方面,对农村学校编制的设定不 能和城市学校一样仅靠师生比计算,还要考虑人口密度、学校规模以及课程数等因素,即应 以班级为基数计算和配备,同时将附加编制折算到正式编制内,适当进行调整,以确保农村 学校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要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 、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等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的力度,尽快实现区域内教 师工资待遇相同,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在高级专业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切实改善农 村教师的待遇。
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第一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 。第二,拓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应打破 地域限制,改变仅在师范类毕业生中招聘教师的做法,面向社会,把真正热爱农村教育事业 、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以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第三,要建 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可借鉴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的办法,引导和鼓励 具有 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任教。第四,完善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制度,每年选派一 定 数量的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则派相应数量的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加 强城 乡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并推行城镇教师评职、评优、骨干教师选拔等均要有在农村学校支教 经历的制度。4.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各种待遇
要留住农村教师,让他们安心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就要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 ,提高他们的待遇,提升农村教师的事业成就感,使他们能找到作为农村教师的独特意义与 价值。一方面,要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把实施农村教师的安居工程纳入到 新农 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来,有条件的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农村中心集镇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 住宅 小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心乐教;另一方面,要落实对农村教师进 行生 活补贴的相关政策,使之和城区教师同工同酬,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 津 贴和补助标准,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要设法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 人,以感情留人,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同时大力宣传长期工作在农村的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
5.采取可行措施,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实行以教师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同 步减 轻教师的负担。首先,要改革评价机制,不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 绩。 其次,应多从正面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不渲染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及工作中的失误,不对 学 生和家长公布教师的教学成绩,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第三,学校应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 和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应合理配置师生比例,避免教师超负荷工作。 学校领导要改进作风,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为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提供机会。要建立理解、 信任、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第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辅 导计划,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建立教师心理档案。第五,教师自己要通 过自我调适等方法,促进或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正确对待挫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6.建立培训制度,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
经费紧张是制约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各级政府 持续加大经费投入,还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 经费 分摊机制,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应承担的项目或比例,运用制度化的手段确保农村教 师 继续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特别是要开展好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一批热 爱农村、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
2.1 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它对于解决、推进信息化教育进程至关重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转变,然后提高认识,最终得到应用,对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也是如此。
2.1.1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一是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把信息化建设视为经济建设同等重要,要宣传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及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组织教育局机关干部和各学校领导进行培训、参观、学习,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三是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加深他们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通过培训、宣传、学习,大家要普遍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快教育信息化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2.1.2 应用有效的评价机制强化观念
根据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现状,评价体系上可以适当倾斜。对所在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纳入考核制度之中,年度考核时,达不到要求的要给予批评指正。对于教师参评优质课、做示范课,课堂教学没有课件可实行一票否决制,用来击退那些顽固的落后意识,从思想认识上对信息化教育建设加以引导。
2.2 拓宽信息化教育投资渠道,注重硬件与软件共同发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教育主要靠政府投资。要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行为,要建立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方针。
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资金的筹措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道路,我认为应注意几点:一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合理、健全的机制,须做到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节省开支,使更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保证信息技术投入比例逐年增长;三是鼓励社会知名人士、知名企业向教育投资,给他优惠政策,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四是动员全社会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搞以“献爱心” 为主题的社会募捐活动,让全社会投入到支援信息化教育的洪流之中。
信息化教育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共同发展”的方针,在积极对信息技术硬件设备进行建设的同时,对软件环境的建设要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加快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硬件通过软件来体现它的价值,软件通过硬件来展现它的丰采,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完美无缺。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获得软件资源,对硬件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它们的最大潜能,一定要克服软件与硬件发展比例失调的现象。
2.3 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对推进信息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农村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已迫在眉睫,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主要是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配置专职培训人员,建立专门培训基地。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培训专题,根据农村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实际要求制定培训内容。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面要广,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教学软件的培训(flash、PowerPoint、方正奥思、金海航课件制作系统等)。三是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在培训中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多采用案例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四是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县级教育信息部门(或县计算机协会)负责基础知识培训,市级以上信息化教育部门(或相关院校)负责层次提高的培训。还可采取教师自学、集中面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五是充分发挥各级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优势,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指导、交流,在交流、研讨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但有管理、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指导其他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能力。要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上改变目前信息技术队伍的组成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教育队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
2.4 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中小学的普遍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和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好坏,对学校办学整体效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挖掘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地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要主观上创造机会,多角度的交流,达到网络资源共享,为师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各省、市、县电教馆要进行广泛地课件制作评比、网页制作评比、网站建设评比、师生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比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师生作品的评比,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学生要广泛地获取知识,必须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只有这样才会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谐、健康的发展。
2.5 落实领导职责,优化、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查工作”。这说明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要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使教育资源配置尽可能合理化,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向条件较差的学校倾斜,向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推进信息化教育,领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息化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学校,大都是所在地区的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教育都有着深刻认识和紧迫感。因此,必须明确领导在信息化教育工程中的职责,促进他们在建设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