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论文

2017-06-06

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自我认知失衡、情绪波动大、就业压力大、青年期逆反心理等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论文篇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目前,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调适大学生心理的有效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对策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大学生具有青年人的远大理想、强烈的求知欲,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群体、社会和学校环境,能正确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有研究表明,我国大约有10%―4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及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无目标、无追求、焦虑、抑郁、挫败感强等现象呈上升趋势,导致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下降、消极沮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有的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渠道进行疏导,甚至出现自杀现象。据资料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现象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同时一项针对我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心理问题,“郁闷”、“变态”成为学生的口头禅[1]。这些数据资料印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心理疾病。从以上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问题并非单纯地由某一诱因导致的,每个个案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其根源在于长期的负性累积[2],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和治疗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热点问题。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分析

2.1学业及适应独立生活环境方面

学业问题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从中学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来讲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升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的变化及学生自身地位的变化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一方面,学习环境的变化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大学里学习环境变得更加自由宽松,学习方法以自主学习为主,学习任务也并不轻松,课程多、难度大、内容复杂。另一方面,升入大学的同学,多数都是高中时期的佼佼者,是同学们羡慕的学习尖子。进入优秀生云集的大学,学习成绩不再像从前一样突出,不再受到大家的瞩目,地位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在这种变化中无法正确定位自己,感到失落、迷茫、自卑、抑郁,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容易引发心理压力。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过宿舍群体生活。大学前,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可以珍藏自己的秘密,不受任何约束地去处理问题。但进入大学后,过上了集体宿舍生活,生活上处处协调,不能随心所欲,时间、卫生和生活习惯都在产生摩擦。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同学间发生矛盾,影响友谊,产生心理负担。

2.2人际关系的困扰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四年级马加爵由于长期处于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状态中,造成心理脆弱和敏感,在长期承受心理压力的情况下,终于发生因一点儿口角残忍杀害四名同学的恶性案件。这起典型的因人际交往发生心理压力最终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案例,进一步证明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压力需要引起关注[3]。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处理与周围同学、老师及家庭、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由于家庭教育和中学教育的部分原因,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出现不敢交往,不愿甚至不能交往的现象。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对同学不信任,怀有戒备感,隔绝了与同学的交往。有的同学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在交往中畏首畏尾,这种结果使得学生的自卑心理得以强化,无法对自己采取积极的态度。有的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平等、互助的交际原则,盛气凌人,不考虑对方的需要。有的同学害羞,与人交际时动作忸怩不自然,说话声音小,对交际采取回避的态度,结果使交际以失败告终。有的同学嫉妒心理强,表现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恨,以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等。

2.3就业方面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以2009年为例,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有630万人,加上2008年沉淀的70―80万人,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近800万人以上。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便引发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症,导致抑郁、悲观、恐惧等心理变化,进而产生心理危机。

2.4恋爱及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大学生们来说,校园爱情是他们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课。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接受的青春期教育不够,或身为独生子女寻找情感寄托,对男朋友或女朋友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大学生对真正的爱情了解不够,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惧怕遭到异性拒绝进而产生自责与自卑情绪,或因暗恋无精打采,或为情伤人或自杀等恶性事件。一些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后,与周围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接触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特别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其家庭的贫困、生活的拮据与城市富裕家庭学生的高消费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孤独与压抑等心理状态。一些家庭特别富裕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优越感,表现出狂、傲、攀比和追求享受的现象,影响了学业进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3.对策与建议

3.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及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

3.2开展心理咨询和校园青春热线工作,使用心理测试工具普查学生心理状况,掌握其基础信息,建立数据库,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3构建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组合,辅导员与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关注大学生轻微的心理问题,并与医疗机构形成合作关系,治疗重症患者。

3.4开展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自信心。

3.5加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独特干预作用。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任何其它方式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养成经常用体育运动来锻炼调理身心健康的习惯;同时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掌握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

参考文献:

[1]张洪宝.论体育锻炼与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256-257.

[2]袁存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44-46.

[3]晓路.从马加爵案看大学生心理危机[N].中国中医药报,2004-4-16,(0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