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职称论文
大学是生产者,生产人和知识,二者彼此紧密配合。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职称论文,仅供参考!
大学职称论文篇一
大学第一课
【摘 要】了解学生入学后可能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就要在新生入学之际对新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系统全面的入学教育计划。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变化;深入持久
在英语中,大学一年级学生叫“freshman”,意思是新鲜人,一个“新”字,生动地反映了新生的特点。初来乍到,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目标上的自我选择、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和思想将发生急剧变化。迅速适应这一转变,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每一个大学新生独立面临的第一个人生课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这一转变,帮助学生做好人生中的第一课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思考。
有人认为新生军训、开入学教育班会就是入学教育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大学生入学后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管理方式的变化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大学生入学教育应该是涵盖大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科学、严谨、系统的教育。
一、大学生入学后的实际状况
(1)大学生入学后首先遇到的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体现在生活方式、生活范围等方面。从生活方式看,中学阶段普遍是就近入学,吃住在家,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即使是寄宿制的中学,学生离家也不太远,一个月至少可以回家一次。而大学生活则是完全的集体生活,住宿舍吃食堂,一切都靠自己处理。这种改变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严峻的挑战。从生活范围看,中学时代的生活领域较窄,中心任务是好好学习考大学,课余活动被压缩得很少,几近于没有。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有种类繁多的社团,学术活动、实践活动众多。
(2)学习状况、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大一刚开始时,每个人都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早早起床占位,认真听课。尽管积极性很高,但学习方法衔接不上,不知怎样学习。学习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大学老师不如中学老师讲得详细,一节课讲几十页内容,还说进度太慢;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成绩总上不去;在多媒体教室中上课,拉上窗帘后一片漆黑,在内容枯燥难懂的前提下,加上温度适宜,最容易做的事就是睡觉。
(3)人际关系悄然改变。大学里同学来字五湖四海、入学前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学生面临着适应与融入全新人际关系的考验。适应能力强,会很快找到新的朋友,开始新的生活,得到新的关心与支持。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学生会变得孤僻、自闭,缺乏朋友,无论遇到快乐还是苦恼无处倾诉。
(4)管理方式的变化。中学时代以前,学生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管理教育,耳濡目染形成了被动管理的行为模式。进入大学后,更多的是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模式。
了解了学生入学后可能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就要在新生入学之际对新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系统全面的入学教育计划。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策略
(1)做好新生军训期间的各项教育工作。新生军训不能简单的认为列列队、打打拳、整理整理内务就算完成任务了。新生军训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几年的学习、生活作风及思想道德养成。通过实际观察不难发现,新生在参加军训时集体荣誉感最强、遵纪守法意识最强,通过一起风吹日晒建立良好同学友谊的时机最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军训期间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让学生形成在学校班级就是一个小家庭、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这个家庭结构和未来发展的好坏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无私奉献。这个家庭种种荣誉的取得首先取决于成员对各种规章制度的自觉遵守。
(2)开好正式上课后的第一堂班会。军训期间对学生的教育是以部队教官为主,辅导员为辅,辅导员在军训当中的努力只不过是给新生入学教育开了一个好头。如何巩固好军训期间的教育成果,做好学生的入学教育成为军训后摆在辅导员面前的第一要务。此时,开好第一堂班会显得由为重要。第一堂班会,应深入全面的向学生介绍学校概况、相关管理规定、大学与中学的区别、如何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变化等问题。通过这些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学生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
(3)深入持久的入学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军训或一两次班会,并不能完成好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通过军训和班会,只能帮学生了解纲性的条文。针对不同的学生及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持久的教育工作。
在生活环境上,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适应集体生活。辅导员可以通过让每位同学讲述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来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以便学生理解集体生活中存在的生活差异。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帮助学生在生活上自立。
在学习状况、学习方法上,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中学时代的学习目标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一些学生反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目标。所以,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在人际关系上,在军训期间建立的同学关系、同学感情需要进一步巩固。辅导员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化解矛盾。同时,还应让学生正确理解大学生的爱情观,处理好大学期间的个人情感。要让学生懂得上大学一方面是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学做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学好做人的重要体现。
在管理能力上,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在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应尽快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区别在于能否实现自觉学习、自我约束。
综上所述,新生入学教育不是通过一次训练、一次班会就能做好的。真正意义上的入学教育,是长时间、系统的教育过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通过长期艰苦、细致、耐心的工作去完成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入学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顺利完成学业,还可以为学校以后的日常教学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职称论文篇二
大学八特征
摘要:大学是生产者,生产人和知识,二者彼此紧密配合。学生不是纯粹的被生产者,自己也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这就是自生产性。学术性是大学的突出特征,大学的活动都是非政治的。学术是大学的核心,这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高深学问。大学有能力有必要自己进行组织,外部过多的介入将阻滞大学发展。大学具有无限包容性与开放性,其中又不乏交锋与批判。大学必然是超越的,超越已有,超越自我,超越时空,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关键词:大学;特征;超越;包容;生产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人类至少有382万年历史了。也许,新的考古学发现还能将这个数字增大,但眼下所知即如此。
大学有多少年了?这个问题倒无需考古学回答。从博洛尼亚大学以来,约900年了。
自有了人类,人就反复问自己:人是什么?自己是什么?至少是文明史以来,更自觉地问着:人是什么?后来,苏格拉底用一句名言代表了对这一问题的初始回答:认识你自己。亦即,认识人自己。他并没有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只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个任务。认识了人自己,对于“人是什么”当然就可有所认识,可获得某种答案。
出现了人,就问“人是什么”;出现了大学,就问“大学是什么”;出现了教育,当然也问“教育是什么”。这都表明,人总是希望明明白白地活着。为此,甚至还问:“人活着干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生儿育女?”
物质是137亿年前出现的。人们还问“物质是什么?”时间、空间也是那个时候产生的,于是人们还问“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英国哲学家霍金还写了一本书:《时间简史》,就是为时间写下历史。当然还有了宇宙史、天体史、地球史、海洋史。认识一个事物,首先就从那个事物的历史去认识吧。
怎样认识大学呢?当然也就可以从认识大学的历史着手了。认识北京大学,只要认识北京大学的历史,那大半也就认识它了。把大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历史的研究,当然较之考察某一所大学困难一些。但这也是一条值得选择的认识和研究途径。何况,较之人类,较之地球,较之宇宙,大学的历史是短之又短了。因此,研究“大学是什么”的问题是不宜过分感到为难了。
研究一个事物,还可以从这个事物的特性去研究。认识了它的特性,这应当算是认识了这一事物。这种特性,也许主要是指它当下的特性,但这种特性也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当然,如果把研究其特性与其历史结合起来可能会更好。
在这篇短文里,我们从对大学特性的探讨去认识大学。这里罗列了八个方面。
一、生产性,非消费性
大学是生产者,虽然它也消费,消费纸张笔墨,耗费钱财物,大学里的人们也有衣食住行上的花销,但主要是从事生产的。哪一个生产部门在生产的同时没有钱财物的一些消耗?
大学生产也像其他生产部门一样是需要成本的,需要资本的。大学投入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尤其是智力资本。
大学生产的产品是什么?基本产品是两种,一种是知识,它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生产知识;又通过传递知识而培养人,又可称之为对人的生产。不过,确切地说,这应当是人的再生产。进入大学里来的人,业已有多方面的成长,进入大学后继续成长,通过种种活动而得以再生产。简言之,大学的第一桩事是生产人,第二桩是生产知识,这两桩事是彼此紧密配合的。
二、精神生产,非物质生产
大学主要从事精神生产,又称精神劳动。大学也参与修铁路、建桥梁,但它的主要工作是提供设计,提出工艺思想,进行理论指导。大学不生产柴米油盐、金银铜铁,但它研究动植物的选种、培植、改良,研究地质、勘探,还研究选矿、冶炼。
大学不从商,却研究商学;大学不从政,却研究政治学;大学不从军,却研究军事学。大学着重于一个“学”字,并在“学”字上倾注自己的思想、理论,倾注精神。
有一种说法,叫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实,这一说法不很确切。教育本是劳动,不过它是精神劳动;教育本是生产,不过它叫做精神生产。人类早就存在着这种性质有所差异的两种劳动生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写的是“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他们是把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区别的,都是劳动生产,只是性质上有所不同。
三、学术性,非政治性
大学当然是学术的,它是做学问的地方。传授学问,研究学问,发展学问,创立新的学问,皆学术也。
为什么说是“非政治的”呢?
我们看看什么是政治。《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中国的说法和西方的说法都作了介绍。我们简录如下:
“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④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1]
无论按上述四种理解中的哪一种来看,大学的活动都是非政治的。中国的解释如此,按国外的解释来看,大学也不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大学研究政治学,这是学术活动中的一项,它是研究政治学而不是从事政治活动。亦如,大学不从商也研究商学、不务农也研究农学、不从军也研究军事学一样。
布鲁贝克曾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说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之一是政治论[2]。不管他的说法是否恰当,说政治论与说政治也是不同的,恰如政治学不是政治一样。
四、高深性,非一般性
大学是从事学术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地方。但大学区别于中小学的是,它不是研究一般的学术,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大学里,也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却是为进一步学习相对高深的专业知识做准备,有些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养做准备的。这些预备性知识也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更高深一些。
大学知识的高深性是与一定的专业性相联系的。例如,大学所学习的物理专业,其高深性当然与物理学直接相关。物理学在中学虽也学习过,但是大学物理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表达形式而言都更高深了。比如说,它要用微积分表达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把速度表达为加速度的微分,把距离表达为速度的积分。这不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且是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大学学术的高深性还包括了对形而上知识的看重。实际上这是更多追根溯源的结果。执果索因,不断地追溯而上,寻求最初的原因,这既是哲学精神,又是实际的哲学式学习与研究活动。
大学学术当然还讲究创造性。它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发现知识、扩展知识。
这种高深性还是与时代性相联系的。已有三百年历史的微积分,今天的大学生也要学,但其表达形式之深刻已发生很大变化。今日的大学理科学生也学习几何学,几何学已有数千年历史,但还必须学习只有百多年历史的非欧几何。要学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经典力学,还要学习只有百余年的相对论。
也就是说,大学必须学习新兴学科。要学习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也要学习只有两百年历史的黑格尔哲学,还要学习近现代的哲学,如萨特的,尼采的,海德格尔的,卡西尔的,伽达默尔的,冯友兰的,张岱年的,金岳霖、贺麟等人的。
五、自生产性,非被生产性
人们在说到包括大学在内的教育与别的生产部门的区别时指出,教育的根本点是生产人。但是,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是没有说到点子上的。
在教育中,尤其在大学里,学生不是纯粹的被生产者。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也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这就是自生产性,这是根本区别于其他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所在。在大学里,这种自生产性更为明显,学生们常常自觉地确立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方向,常常自觉地修读和修炼自己,生产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知识,更有智慧,更有教养。这就是他们自生产的结果,虽然在此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但终归要靠他们自我完成。
人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对于大学,这是更现实的目标。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这是在学校里的最后历程,都是为无需再教做准备。当那种自生产性发挥得越好时,他们有效地高质量地走完这一历程的可能性越大。
当初的博洛尼亚大学十几名学生,那就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教师也由学生聘请,由学生给教师发放工资。这大约是高度的自组织性。教师也只在被组织者行列,更没有专职的行政人员来组织,也无需其他什么人领导。
最初的哈佛大学大体也如此。
如今,大学规模空前扩展。多的,学生有数万人;少的也有数千人;袖珍式的加州理工学院只有两千多人,但组织工作因内涵之丰富而变得十分复杂了。
即使如此,大学也无需外界介入,大学有能力有必要自己进行组织。大学里聚集着一批最智慧的头脑,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活动和运行。有谁比他们更懂得大学?有谁比他们更知道如何进行管理?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剑桥……还需要别人来组织管理吗?他们不是自组织而需要他组织吗?
同时,也有事例表明,外部过多的介入造成了大学发展的阻滞和迟缓。
大学的兴旺发达,与社会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组织权利并加以维护是密切相关的。维护了这种自组织权利,就是维护了高等教育的繁荣与兴旺。
七、大学的无限包容性与开放性
开放性的相对面就可能是封闭性了,而包容性指的主要是它不会拒绝研究任何事物。对于大学里的单个人来说,其学术所指不可能是没有选择的,而就整体而言,大学就会是包罗万象的。
大学,University,其字根universe就有宇宙、天地、万物的含义。大学正体现这种包容精神,它以宽阔的胸怀、深邃的眼光注视着天地万物及其演变。事实上,大学的包容精神是在它对无所不思的对象的无限性进行无所不在的思考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的,是它在这个过程里所观察到的无数神秘、神奇和神圣而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是大学自觉思索、自身感悟的结果。
当然,大学的这种宏大也是由它对古往今来的无数演绎持久关注的结果。
要实现大学所自觉肩负的使命,要对古往今来做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要完成如此复杂而艰难的学术探求,它高度的开放性也是必然的。这是无需外界提醒的,只要他想窥视宇宙的一切、人类的一切,它就不可能不让自己有很强的吸收力,让一切都可能进入它的视野。
由此,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也就是自然而然要展开的。大学与大学、大学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合作,在各国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中,必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包容与开放是相联系的,封闭就没有什么包容的问题了。高度的开放需要高度的包容,高度的包容只有在高度的开放下具有实质意义。
所谓包容与开放,又不可能不是有鉴别、有分析、有批判的。包容不是来者不拒,开放不是无所不受。并且,包容和开放带来的应当是更活跃的思想交流,交流之中应当也不乏交锋。同时,在交锋与批判之中的从容、深思、激辩,能更有力地体现大学的包容精神。
八、大学的超越性与保守性同在
大学是望着未来的,它培养的人才是否杰出,由未来鉴别;它所研究的学问是否提升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是否丰富了人类知识宝库,也是从未来获证的。所以,大学必然是超越的,超越已有,超越自我,超越时空。
大学也间或接触眼下的、应用的事项,但这对于大学而非一般的职业院校来说,不是主线上的工作。事实上,大学的学术性、高深性必然使之具有超越性。
然而,大学也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虽然大学瞭望着未来,可是,那是站在高高的历史山峰上的瞭望,因而,那也是一种守望,因回首而更好地瞭望。
历史留下的精华谁去挖掘、保护和发扬?历史留下的糟粕谁去明鉴和剖析?大学也会将这副历史重担扛在肩上。这也许就是它保守的一面。保守珍贵的历史,保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超越是在保守基础上的超越,忠实的保守为超越提供坚实的基础,超越又为未来的保守提供丰富的资源。
有一个流行的“与时俱进”之说。实际上,在《汉语成语辞海》中有一相近说法为“与世推移”,意即“随着时代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以合适宜”[3]。这一成语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唐代亦有,吴晗先生也使用过这一成语。显然,这一成语并不首先出在今日。对它既有积极意义下的,又有消极意义下的运用。也许,就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与时俱进是有某种实际意义的,但对于文化就有所不同了,尤其对于大学这样的以探究高深学问为己任的机构来说,至少不是十分重要的观念。无论是保守还是超越,都已超出了“与时俱进”所表达的含意。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6143.
[2] [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
[3] 朱祖延.汉语成语辞海[Z].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