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优秀说课稿
说课稿可以综合地反映高一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水平,那么,语文必修一课文的说课稿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一优秀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解析: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3、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导入是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新课
研习课文
1、学生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新闻播音的特点,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
2、复习新闻知识
①什么是特写新闻?
明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特写新闻,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② 新闻(消息)的结构:
明确:
标题(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一般新闻经常运用这三要素,有的新闻还有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这篇课文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3、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思考这篇新闻标题的用意所在。
讨论后明确: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本文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4、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征,理清思路。
讨论后明确:
导语(第1自然段)。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这标志着长达156年的英国统治的结束。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序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下午4∶30 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晚6时15分 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 交接仪式 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5、作业布置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
1.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刻内涵。
2.大英帝国从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 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因为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个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
由于高一学生已经有一些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所以,依此学生情况,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二 说教法:
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等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拓展延伸法。介绍当时的一些其他进步文人对此事件的看法,让学生多角度的去理解文章。
三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良好的课堂效果源自学生较好的学习方法。
1.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多朗读,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救灾沉默中灭亡。”
2.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如思考“刘和珍”的人物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评价她。
3.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
四 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记念刘和珍君》朗诵录音。
五 说教学过程
这一课我将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课前播放一段学生游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上课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纪念刘和珍君”,并在“君”字下画着重号。)同学们,你们知道“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君”这里是对人的尊称,多用于称呼比自己品德才能更高的人。文中自然是指鲁迅的学生刘和珍。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却如此恭敬地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为“君”,这是为什么?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和珍是什么人?就让我们就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2.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3.介绍写作背景
4.播放朗诵录音,指导朗读,以激情燃烧激情。
5.熟悉课文内容以后,出示幻灯片:字词积累。如“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等。
6.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①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②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③把记叙刘和珍烈士事迹的内容理出来,准备复述。
思考①刘和珍是怎样一个女性?(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②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这个问题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刚烈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弱势群体关怀”道德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7.学生回答刚才思考的问题。
学生讲述后,教师归纳: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虽然写得简略,但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板书“毅然”)。从这个“毅然”的行动里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呢?(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鲁迅作品的热爱)。
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涂(同“途”)“黯然至于泣下”(板书“黯然”)。在这里,“黯然”一词,表现了什么心情?(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优伤)。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板书“欣然”)。从这个“欣然”里又能显示出刘和珍的什么品质?(热情、单纯、一片爱国的热忱)。
因此,鲁迅先生把刘和珍等称作“真的猛士”是有这些事实为依据的。刘和珍烈士与杨德群烈士等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确实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8.布置作业:
①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② 找出文章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第二课时)
1.依据文章的感情脉络,理清全文的结构;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全文共七段:
第一段,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掉会,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来“悼念逝者”(板书);
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们已倒在血泊之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为了使人们不忘烈士的鲜血,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板书);
第三段,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板书);
第四段,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板书);
第五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板书);
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板书);
第七段,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出在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由此自然地归结出烈士“牺牲的意义”(板书)。
以上七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一部分,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颂扬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第三部分是六、七段,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2.剖析文章的第一大部分。当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之后,再来理解文章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一些了。
学生细读第一、二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部分里有两处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这种矛盾的提法该怎样理解?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教师归纳:
3.指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学生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大部分,把其中认为重要的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划出来,想一想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含意。
学生阅读、勾画,教师巡视。学生朗读自己划出来的语句,然后共同讨论。教师归纳。
4.指导学生阅读第三部分(第六、七段):如果说第二部分的最后是赞颂之情达到了高潮的话,那未在第三部分就又沉静了下来总结这次斗争的教训。这一部分主要是议论,学生小声朗读。
学生读后提出问题讨论。教师归纳。
5.拓展延伸,阅读一些名家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章。
6.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从文章的写法来说,最主要的是把记叙、议论、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使议论、抒情不至于空泛,而议论、抒情又是记叙的深化,使记叙不显得肤浅,三者结合到一起来运用,就能使文章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揭示得更真切。这种综合表达方式也要靠我们细心阅读去领会。
7.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毅然” 追求思想进步,热爱鲁迅作品
刘和珍 “黯然” 关心学校前途,忧伤同学未来
“欣然” 热情单纯幼稚,爱国热忱强烈
第二课时(略)
教学效果预测:在新课标教育理念下,从以下几点可见这堂课的效果:① 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为主,从复述故事到板书设计,从质疑到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② 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体悟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a.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b. 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以此突破教学重点。c. 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 深入理解,朗读背诵
朗读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探讨景物描写与音乐描写的渲染悲壮气氛的作用。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体会人物的性格。
4.课堂小结
多角度的描写,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本文通过环境描写、音乐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一勇武、侠义、果敢、忠义的人物形象。
5. 布置作业
搜集课文中的省略句并补足省略成分,根据课后练习,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
行刺的过程: “顾”“笑”“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