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通感研究毕业论文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文化通感研究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茶文化通感研究毕业论文篇一
《 茶文化通感现象下有效翻译思考 》
摘要:作为一种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通感在部分文献资料中也被称之为“移觉”,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翻译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大量通感修辞方法的运用情况,这对于我们研究通感相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语料。而品茶作为一种典型的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在对香茗进行品鉴的过程中,应在保持内心平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触觉、视觉、味觉、听觉和嗅觉,而这五种感官彼此之间也同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无论是在《续茶经》,还是《茶诗三百首》中,都存在大量运用巧妙的通感修辞方法。针对上述情况,在本文的研究中,以《续茶经》、《茶诗三百首》为语料基础,对其同感修辞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对其翻译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通感;翻译;茶诗;续茶经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而作为我国茶文化典籍中的璀璨明珠《茶诗三百首》和《续茶经》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在本文的研究中所引用的“茶诗”主要是指以茶、茶文化为表达内容的中国古代的“写茶之诗”,其主要特点为:“诗中有茶”。客观上来说,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交汇的产物,茶诗在艺术表现力、美学价值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而《续茶经》作为我国茶文化史上的巨作,和陆羽《茶经》并成为茶文化百科全书,涵盖了茶叶从采摘到品鉴的一系列内容,在国内外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本文研究中,以《茶诗三百首》和《续茶经》为研究语料,对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通感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以期望能够为我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的翻译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从而让我国茶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创造更为灿烂的茶文化。
1通感相关理论
1.1通感的定义
纵观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当前能够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通感定义为: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的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词汇和句法的运用,使感觉发生转移的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情况下可根据语言环境、表达目的而将人的触觉、听觉、味觉、视觉以及嗅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和融合,以达到一种奇妙的感官转换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实际上,通感修辞手法不仅仅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同样可以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映射,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有着广泛定义应用[2]。
1.2通感的分类
在国内专家学者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中,由于参照系的差异,形成了大量分类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如高明芬等,根据发生转移的感觉,将通感划分为:“听声类形”、“由嗅类形”等若干情况。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在系统分析《茶诗三百首》和《续茶经》的通感现象过程中,也同样参照了这一划分方法。通常情况下,通感为低级情感向高级情感映射、简单情感向复杂情感映射。按照其复杂程度,可以划分为: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由触觉映射到其他感官的通感手法是最为常见的,而通过大量语料资料的分析,也同样验证了这一观点。笔者将在下文研究中为这一论断提供必要的论据支持。
1.3通感现象的解释性研究
以当前已有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解释,运用认知语言学对通感加以阐述,是通感现象解释性研究的核心内容。而随着世界范围内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郑克鲁波德莱尔首次提出“通感”相关概念之后,认知角度对通感进行研究的成果已经越来越多,并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2茶诗、《续茶经》中通感的分类
正如本文开始部分所介绍的,在本文研究中,将按照通感中感觉转移方向来对《茶经三百首》以及《续茶经》中的通感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本文将根据通感中感觉的转移方向来对茶诗和《续茶经》中的通感进行分类。通过对这两部茶文化著作的简要分析,笔者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由触觉映射其他感官、由视觉映射其他感官、由嗅觉映射其他感官[3]。下面我们将按照这种划分方式加以详细阐述。
2.1由触觉映射其他感官
从触觉向其他感官映射是最为常见的通感修辞方法之一,在本文所研究的两部著作中,也同样如此。这种情况客观存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触觉是最为低级的感官之一,因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以及文学创作过程中,也同样习惯于触觉的运用,而通过触觉来表达其他感官的感受,也同样成为通感手法中最为常见的通感表达方式。笔者从《茶诗三百首》和《续茶经》中,挑选了几个较为典型的由触觉类形的例子。
2.1.1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选自《续茶经》
2.1.2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选自《西山兰若试茶歌》
2.1.3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选自《续茶经》
2.1.4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选自《茶笋》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触觉中的“重”被用于视觉感官的描写、“冷”被用于味觉感官的描写、“轻”也同样被用于味觉感官的描写。这种运用方式,为读者提供了眼前一亮的表现方式,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感官的色彩,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这些茶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中,茶的视觉增添了重量,茶的味觉增加了质感,无疑极大的强化了表达效果,给读者以更为深刻、强烈的阅读体验。
2.2由视觉映射其他感官
2.2.1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选自《咏茶花诗》
2.2.2盖建茶之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选自《续茶经》
2.2.3又名玄茶,其味皆似天池而稍薄。选自《续茶经》
2.2.4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选自《同公择咏茶碾诗》视觉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相关报告,人类信息的获取,有超过九成以上都是依靠视觉完成的。因此在文学表达中,利用视觉来对其他感官加以表现也同样是非常常见的情况。较为典型的如:“车声绕羊肠”,就是用视觉通感的方式表达煮茶的声音的绝佳例子。
2.3由嗅觉映射其他感官先看下面两个例子。
2.3.1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选自《西陵道士茶歌》
2.3.2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选自《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首先我们对2.3.2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例子,代表性方面较弱,其通感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通过溪水流动过程中“潺潺”的声音来表达爱茶之人不忍离去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将时间已晚、暮色渐深的时间背景表达的淋漓尽致。而2.3.1则是一个较为具有代表性的通感用法,主要是通过嗅觉中的香味感官来表达净水在口中甘甜的味觉感受,这也是《茶诗三百首》和《续茶经》中较为少见的嗅类形的用法。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各种通感用法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运用层出不穷,极大的生动了整体画面感,而这也同样在客观上对我们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茶诗三百首》和《续茶经》中通感的翻译
通感的翻译,始终是传播我国古典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何通过英语来合理的将传统文化中的通感修辞方法恰当的表达出来,不仅需要有相应的技巧,也同样要有丰富的经验作为依托。而在茶文化的翻译过程中,通感修辞方法的翻译也同样有一定的技巧,恰当的利用能够帮助我们保留原汁原味,并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我国古典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在“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的翻译中,用“thetendersweet”来翻译“嫩香”,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直译方法,将原文中所引用的通感表达手法直接的保留了下来。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各民族人们群众有着广泛的共通之处,而英汉在通感方面也同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通感的翻译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进行,这不仅能够原汁原味的展现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风貌,同时也有效的展现了语言美,让不同国度的读者能够直接的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所在。不过我们也同样应该注意到,由于历史、文化、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英汉通感上也同样客观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汉语中,“酸”和“脸”搭配之后,只能在一些方言中形成“一副酸溜溜的脸”的意思,而英文中“酸”和“脸”(asourface)则是“一副愠怒的面孔”的意思。而在茶文化通感现象翻译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例如在“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一句的翻译中,并没有用“heavy”表达“重”,而是用了“deepcolor”来表达“厚重”的意思,这是非常典型的意译翻译通感修辞的例子。因此,为了将意思表达的更为精确,我们也同样应该根据多种因素而选择意译的翻译方式,淡化原文中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免影响理解。
4结束语
在本文的研究中,以《续茶经》、《茶诗三百首》为语料基础,对其同感修辞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按照感觉转移方向进行分类并分别进行了论述,然后对其翻译过程中的直译和意译问题进行了介绍,指出通感在中英文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必须以保证不影响原文理解为前提。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在《茶诗三百首》、《续茶经》等茶文化古典著作的翻译过程中,大部分通感修辞手法都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这对于强化读者的阅读体验、直观的展现我国古典文化魅力都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而针对一些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习惯所导致的原文、译文无法对等的通感修辞的翻译,则应从具体的语句含义出发,采用意译方式,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钱钟书.钱钟书集•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岳东生.漫谈通感[J].当代修辞学,1994(5):26-27.
[3]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1996(3):34-40
[4]高明芬.通感刍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1)
茶文化通感研究毕业论文篇二
《 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 》
摘要:近年来,随着“茶为国饮”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茶文化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已初具成效,但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意在促进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开发
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人们就把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最好实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乡》一书中所说,想要了解一种茶和一种茶的文化,人们必须得走进出产这种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它们推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茶叶的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包括人们有关茶的知识、手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茶文化是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茶的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出的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一支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旅游产业群。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枝,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参观,茶古迹浏览,茶叶鉴品,参与茶叶生产,观赏茶艺,茶药用功能听讲等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主题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为一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茶与茶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旅游的兴盛反过来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当前,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茶文化的双赢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上百种产品及多个特色地区。它们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闲性,消费性,参与性,暂时性等。而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还具有其它旅游类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茶树是一种经济作物,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观赏植物;喝茶可以满足人的身体基本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以茶为客体,不同的人为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层次多样,内容多彩。游客在观看茶艺、茶道表演时,五官得到充分调动,看、听、闻、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带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给游客带来细腻而多彩的美感。这种物质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同时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称为心灵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茶的受众性十分广泛,自古就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解渴又提神;茶还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以茶为诗为文的作品不在少数。茶是王宫贵族待客的主要载体之一。茶具有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群众性,又有文人贵族的高雅性,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
2.3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我国的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观赏和体验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树、万倾的茶园、琳琅的茶窑、异彩纷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动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资源。这些与茶相关的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观赏性,同时又非常适宜观赏者参加到活动中去,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内在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休闲意愿的加强,茶文化体验旅游在国内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当地的茶馆品茶,还可以观看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参加当地人茶田的劳作。这种观赏与体验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参与。
2.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茶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人文资源等融为一个体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相互参与渗透的产品。我国的茶园茶场为数甚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茶文化古迹、茶俗行为、茶歌茶舞等人文资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开发。茶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门科学,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业的一枝独秀,迅速拉动了茶区地方经济的提升。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问题,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够深厚、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性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及应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茶文化产品还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保护、研究等基础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与市场接轨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浏览、参观的层面,因为时间、费用等问题很难让游客静心领悟这一独特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达到让游客感到修知养性、享受精神层面感悟目的的还是少数。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导游绝大多数都是从其它旅游线路上直接承接了茶业旅游的导游任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更谈不上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艺师在给游客表演的茶艺茶道也只限于艺术本身,其茶业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触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任何一种旅游都应该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吸引游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现存的茶文化资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备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是游团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将游客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园劳作、品鉴观赏、静心参茶等慢生活上来。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涵。更有一些旅游团社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点买茶的行径。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坏
市场上的少数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没有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破坏了茶文化底蕴。如有的商家为了起到销售茶的目的,对茶文化的宣传只是商业利用,没有对茶叶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认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径庭的效果,损害了参观者与旅游者的利益,更让原本茶品牌受损。还有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题,只是哗众取宠,没有达到让人们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茶叶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茶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多卖茶叶,在缺乏发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本来可以持续利用的茶园茶田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在开发过程中,新的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不足。要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4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课题。各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1多方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特色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4.4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2]郑剑顺.茶文化旅游设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檀亚芳,刘学芬.茶文化与茶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茶文化通感研究毕业论文篇三
《 中国茶文化及茶产品英文翻译思考 》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外国朋友也对中国的茶文化很感兴趣,但在了解的过程中却存在语言的障碍。中国茶文化以及茶产品的翻译中有很多的专业用语,若对这些专业用语的翻译不了解,将无法将翻译流畅的进行下去,也无法让国际友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茶文化,这对中国茶文化和茶产品的宣传和推广都是非常不利的。在茶事服务的过程中,与国外的客人有很多交流,也会用到很多与茶有关的服务用语。本文就中国茶文化及茶产品的英文翻译进行了分析,为茶艺英语与从事茶文化和茶产品的对外企业以及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浅析;中国茶文化;茶产品;英文翻译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是作为一种药被发现的。我国也是茶的原产地,在茶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茶的典故,同时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创造了大量的诗句描写茶。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茶文化很感兴趣,但关于茶的历史典故与描写茶的诗句在翻译的过程中却会遇到很多困难。本文将对中国茶文化及茶产品的英文翻译进行分析,解决了中国茶文化与茶产品在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1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翻译
1.1中国茶文化专业术语的翻译
根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唐朝中期。在西汉时期,茶叶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到了唐代,茶作为一种饮品已非常普及了。宋朝诗人苏东坡在诗中将茶比作美女,形容茶为“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对于茶的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其基本含义,并且在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挖掘其深层的含义,例如该句的翻译为,“oneofthesevennecessitiesofChineselife,alongwithfirewood,rice,oil,salt,sauceandvinegar.”绿茶指的是不经过发酵的茶,绿茶中有龙井、六安茶、信阳毛尖等种类,这类茶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是直接音译的,有些则需要翻译成英文。例如,龙井茶可以翻译为,DragonWellTea或者直接翻译为LongJing。碧螺春可以翻译为BiLouChuntea或者是GreenSnailSpring。信阳毛尖可以翻译为XinYangMaoJian或者是TippGreen。形容茶叶在水中舒展开,可以用“Greentealeavessteepinginanuncoveredgaiwan”,描述了泡茶的过程,同时生动的用英语进行介绍,让外国人更加了解茶叶的意境,从而喜欢上中国的茶文化。茶博士在中国茶文化中指的是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在对这些专业名称的翻译中,可以从其含义方面入手进行翻译,例如,“waitersinanold-timeteahouse”,可以将茶博士的含义很好的传达给外国人。在形容茶的色香味的时候,可以用looks、smells和tastes来形容,将泡茶过程中的专业术语生动的描述出来。
1.2中国茶文化的英文介绍
在茶叶对外销售的过程中,需要对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也会用到很多俚语,通过各种翻译的形式力求将茶文化的内涵准确的用英语表达出来,例如,“Inthewestthereisapopularsaying,Iwuoldn’tgiveitupforalltheteainChina.”在这句话中运用了俚语,意思是就算用全世界的茶来换我也不换,表达了中国茶叶的珍贵,在过去中国的茶叶是贵族专用的商品,这句话用来表达中国茶叶的珍贵,这种俚语的形式有利于拉近与国外友人的距离,让其对中国的茶文化更加感兴趣。“GreenteaisassynonymouswithChinaaskung-fuandpandas!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将中国的绿茶比作中国的功夫和熊猫,也能够说明茶对于中国的重要程度,幽默风趣的说法也能增加外国友人对中国茶的好感。在对中国茶的种类介绍时,可以这样描述,“Therearesomanyvarietiesofgreentea,someofthemorecommononesinclude...”,用这句式引出对中国茶叶种类的介绍。在对中国红茶的翻译时应该注意,红茶应该翻译为bleaktea而不是redtea,这里的“黑”对应的就是红茶的“红”,这些翻译上的差异是需要注意的,不能完全按照字面上的字来翻译。关于茶的好处以及功能的介绍,能让外国友人了解到中国的茶不仅只是饮品,更具备保健的功能,是一种健康绿色的饮品,在介绍茶的好处时,可以介绍为,“Greenteaispopularityisnotamystery.Itisknownaroundtheworldbecauseofit’smyriadheathbenefits.”标明了多喝绿茶有很多的好处,绿茶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其口感好,还因为其具有很多健康方面的益处,例如能防治头疼,缓解抑郁,保持口气清新等。
2中国茶产品的英文翻译
2.1茶产品英文翻译
中国的茶产品有很多种类,茶产品的命名一般是由产地加茶的种类来构成的。其中绿茶翻译最为直接,例如,在对绿茶产品的翻译中,碧螺春,可以翻译为Biluochun,毛尖茶也可以直接翻译为MaojianTea,安溪铁观音,可以翻译为AnxiTieguanyinTea或者OolongTea等。中国的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因此在对红茶产品的翻译中应该注意,红茶应该翻译为blacktea,切忌将红茶翻译为redtea。例如,大红袍,应该翻译为DahongpaoTae或者是WuyiMountainRockTea。还有一种茶属于黑茶,黑茶主要是销往国外的,例如云南的普洱茶就是一种黑茶,黑茶也是需要经过发酵的,黑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具有减肥以及降低血压的功效,是藏族,维吾尔族等地人们的必需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对黑茶产品的翻译中,用到了音译的方法,例如,普洱茶,由于普洱比较好发音,在翻译的过程中直接译为PuerTea,也方便记忆。乌龙茶也称之为青茶,是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茶,乌龙茶的工艺与其他茶相比最为复杂,是一种半发酵的茶,冲泡手法也很讲究,其中名贵的种类有,武夷山的乌龙茶,台湾的乌龙茶等。乌龙茶的口感既有绿茶的浓厚也有红茶的醇香之感,在对乌龙茶产品的翻译中,有专门的英文单词可以直接翻译,例如,台湾阿里山乌龙茶翻译为,TaiWanAlishanOolongTea,冻顶乌龙翻译为,DongdingOolingTea,由于国外也有乌龙茶,所以乌龙茶这个词语有相对应的单词,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运用。黄茶在中国来说没有其他茶类普及,但黄茶也是中国茶类的一种,黄茶的制作方法与绿茶有些类似,著名的黄茶有君山的银针茶,浙江的平阳黄汤以及沩山毛尖,都属于黄茶。除此之外,还有白茶,药茶以及花草茶等,这些茶产品的翻译方法都比较相似,都可以参照红茶、绿茶产品的翻译方式来进行翻译。
2.2茶产品英文翻译的规律
根据茶产品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茶产品的翻译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是直接音译的方法,由于茶产品的命名一般是由茶叶的产地加上茶叶的类别构成的,所以用音译的方法可以对产地的部分直接进行音译,后面再加上茶叶种类的翻译,就组成了茶产品的名称,这种方式非常方便,但是不利于外国友人了解茶产品,外国友人只是了解了茶产品的名字,并没有了解其真正的意义,并且音译的方法不利于人们对其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记住茶产品的名字。其次,是根据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不用音译的方式,将一些可以直接进行字面意思的字或者词语进行翻译,这样的名称更加有趣,便于人们记住这些名字,但这种方式的翻译要避免想当然的情况,应该恰当的使用,不能一味的为了翻译而翻译。第三种方式是直接对应英文单词的翻译,这种翻译最为恰当,在翻译的过程中直接有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准确的传达茶叶产品本身的含义,但这类翻译方式往往有局限性,很多茶叶都是中国特有的,所以有专门对应单词的茶产品非常少,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用前两种方法来进行翻译,但这种翻译的方法在三种翻译方法中需要优先考虑,以求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让外国友人更加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兴趣,同时也能够宣扬和发展中国的茶文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茶文化虽然非常深奥,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阻碍,但并不是没有解决的途径。首先翻译人员自身要对中国的茶文化以及茶产品非常的了解,并积极学习与茶相关的专业术语,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将字面上的意思表达清楚,其次再考虑对翻译的语言进行优化,在其中加入生动有趣的词语或者短语,避免生硬的交流,让外国友人对中国的茶文化和茶产品产生兴趣。在对一些历史典故以及与茶有关的诗词中,首先要理解这些典故和诗词的含义,在通过其含义进行翻译,力求让翻译更加简单易懂,同时也不失典故和诗词中的韵味。在对茶产品的翻译中,要遵循其一定的规律,按照规律进行翻译,同时结合多种翻译的方式,寻求最佳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准确的翻译出茶产品的产地以及类型等基本信息,便于进行茶产品的对外销售,对中国的茶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战锋.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茶叶商标的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8:117-118.
[2]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2014,06:67-69.
有关茶文化通感研究毕业论文推荐:
1.浅谈中国茶文化研究论文
2.茶文化论文范文
3.文化研究论文
4.中国文化政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