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提纲

2017-05-16

初一的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文阅读,同学们想要好好复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可以参考一下复习提纲。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提纲,希望对您有用。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提纲第一部分

第11课 《春》

一、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全集》里。朱自清一生爱国,追求光明。抗战时,随校内迁,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回北京仍任清华大学教授。解放前夕,积极支持和参加反对美蒋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8月12日,他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死前嘱告家人,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面粉。

二、字词

朗(lǎng)润 抚摸(fǔ) 酝酿(yùn niàng) 抖擞(sǒu) 应(yìng)和(hâ) .......

卖弄(nòng) 宛转(wǎn) 黄晕(yùn) 薄烟(bó) 水涨(zhǎng)起来 散(sǎn)在草丛 鸟巢(cháo) 撑(chēng)伞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ì) 嘹(liáo)亮 赶趟(tàng)儿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郎润:明亮润泽。朗,明亮,明朗,光线充足。

酝酿:原指造酒的发酵过程,课文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卖弄:故意显示、炫耀,常带贬义。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起伏,十分动听。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嘹亮:声音响亮。

烘托:衬托,陪衬。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舒活:舒展活动。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季安排好,意思是做事宜早不宜迟。

三、课文理解

(一)课文结构:

《春》是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来描写春天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写人们盼望春天的热切心情,也为全文奠定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主旋律。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一层(第2段),总写春天来临,万物苏醒的情态,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春山朗朗、春水泱泱、春日融融的轮廓。

第二层(第3~7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春草勃发、春花争艳、春风和煦、春雨润泽、春早人勤五幅图画,勾画出春天美丽动人的景象,把一个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江南春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描写春草(第3段),突出春草的旺盛生机,着力描写其勃发的生命力。

描写春花(第4段),突出百花争春的繁荣景象。

描写春风(第5段),突出春风和暖与清新的特点。

描写春雨(第6段),先写春雨的特征,后写春雨中特有的景象。

描写人们迎接春天(第7段),此段作者没有作细致描绘,而是着重渲染了人们纷纷走出户外,争着迎春,表现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三个方面的特征,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二)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三)句段理解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欣赏:第1句运用拟人方法先总体勾勒,写出了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情态。然后分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形容,写出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形容,表现了冰雪融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形容,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描绘春景创设广阔的背景。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欣赏:第1句从“点”上描绘。运用拟人方法把春草人格化了。“钻”字写出春才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第2句从“面”上描绘,由远及近;“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春草的长势,表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第3句运用坐,躺,打,踢,赛,捉等一系列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第4句用风的“轻悄悄”衬托草的“绵软软”,从感受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欣赏:着力写“树上”三种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把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争”字写活了。然后用“赶趟儿”写花朵多;“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方法写花色艳;写花味甜,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的秋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欣赏:第1句写“花”下蜂闹蝶舞,从侧面表现花儿的繁茂,鲜艳和甜香。一个“闹”字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的景象。第2句写出野花的数量繁多,种类丰富。运用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散:写出花多,眨:展示花和草颜色对比中花的兴亮。

(5)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欣赏:第1句先总写江南春雨多。第二句“可别恼”显得亲切而有情趣。然后运用排比,比喻写出春雨的特征: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一层薄烟”运用比喻形象表现了春雨细密迷蒙的景状。一个“笼”字准确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一个“织”字与细丝比喻照应,写出了雨密由,展示了春雨的形状

(6)“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欣赏:由“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俗语联想的“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作者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7)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欣赏: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从“娃娃”到“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提纲第二部分

第12课《济南的冬天》

一、文学常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二、字词

撑(chēng)起 肌(jī)肤 水藻(zǎo) 澄(chãng)清 伦敦(dūn) 敞(chǎng)亮 ......

镶嵌(xiāng) 贮蓄(zhù xù) 发髻(jì)

安适:安静舒适。慈善:仁慈,富有同情心的。课文里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济南的冬天。 狭窄:课文中指范围小。通常也指宽度小,或指人的心胸、见识等不宏大、不宽广。

宽敞:宽大开阔。 贮蓄:储存,积聚。

精神:形容人或物有生气。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本文意思是清净透明。

三、课文理解

篇章结构:

本文的结构清楚,描绘景物有条有理。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没有风声、没有重雾、没有毒日,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第二部分(第2段至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第2段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过渡,转而写山写水。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受——暖和安适,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来写。作者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概括以上所写,与开头“宝地”呼应,并扣题。

主题归纳:《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济南山、城、雪、水等动人的冬景及其特有的魅力,呈现给读者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重点句子的理解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本文题目为“济南的冬天”,结尾又变成“冬天的济南”,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