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数字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优越性与复杂性,科学技术服务了各行各业的积极发展,包括摄影界。从普通的胶片摄影到今天的数码摄影,都包含着科学技术的优良成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的内容,供大家参阅。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数字时代使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过去,传统摄影也可把摄影特技运用到新闻摄影中而造成新闻照片失真,但其操作方法复杂,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人才能完成,且经过处理后的照片效果差,加工痕迹明显。而当今的电脑技术不仅能够对照片进行改头换面,甚至可以无中生有。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摄影记者只有选择拍摄角度的权利,没有变动新闻真实的权利。本文从新闻摄影涉及成像、采访、内容等三个层面,对新闻摄影真实性的构成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讨论。
1.新闻摄影成像的真实性
由于在现实中往往人们都对摄影的真实性,直观的信任有余具体的分析掌握不足,进而导致人们对摄影技术的认识,倾向于近乎绝对化地信任摄影所得成像的真实,同时几乎放弃对成像控制所造成变化的影响的理论把握,以及实践中过度注重成像的视觉效果。结果对于作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的根基所在的摄影成像的特点缺少更深入一层的把握,这是有点本末倒置的。本文将从摄影成像的具体特性,分析讨论这个新闻摄影成像的真实性的根基,以及各种可控因素在真实性方面的作用特性和相应的把握原则要点。
摄影成像在记录上存在信息的缺失。例如作为摄影术的天然缺陷的成像的平面性。由于摄影技术是一种平面成像技术,就此而言它所记录的只能是类似人的单眼所见的事物信息,这与人们习惯于用双眼来立体地观察世界的效果很不一样。这种情况在人们的日常照相留影中常有碰到。比如拍人像,拍出来的人看上去往往会比现实中的人胖一点;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摄影成像的记录中缺少距离信息,因而所有镜头中的影像都给压缩到了一个相互之间看不出距离感的平面上。由上可见,失真是必然存在的。摄影成像就基本技术层面而言,既不完全等同于人们的肉眼所见,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和不足,在复制现场总体逼真的特性前提下,于众多细致部分是有很多失真的问题存在的,而最终的成像效果还与照片印刷展示、读图人的视觉能力及经历水平等等多种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新闻摄影采访的真实性
采访拍摄原则,就是要求记者客观地将发现的事实记录下来,而不是去就现场所见表述记者本人见到了什么,或用现场的事物条件去表现些什么。记者在报道中应当是一个面对现场事件的客观的旁观者,所发的报道应当是事件的本身,而相关的评述与结论应当由读者自己来下。当然摄影报道最终会是以一种用事实说话的模式存在,其中的事实就是采访得来的图片内容。在这种认识下,具体说来就是要求采访的目的物要是现场事件本身,采访拍摄的具体方式要保证无损所拍事物的现场特性,当然还要求在到了现场的条件下,就应尽一切努力发回有价值的报道来。
而在实践中困难主要来自这么一个困境:即一方面采访必须到现场,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记者对现场的介入和影响的必然存在;另一方面报道本身又极力要求记者对事物的现场特性不可加以干涉。由此产生的实际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如何判断记者自身的介入是否是对现场产生了干涉;另一方面是如何才能做到既保证完成采访任务又不干涉现场。摆拍本身的确有它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因而有它的存在的价值。而如今占主流的抓拍理论体系对此讨论的很少,因而显得缺乏完整性。
3.新闻摄影内容的真实性的特性
研究新闻摄影内容的真实性,就是要讨论以摄影瞬间式记录内容所认知所反映的世界,与新闻现实世界之间的相符特性。在所限定的具体同一命题主题下,最容易出的问题就是会拍出不同意义表现的瞬间。原因一般为以偏概全。拍摄时没意识清楚、拍不明确、没拍到或为了人们的通俗的理解将整天低着头读稿子的发言者的偶然几次抬头,作为该过程的意义代表。在已有的理论中这种内容的意义方面的质量问题,被归结为新闻摄影的形象要真实。而实际上它所涉及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现场的认知和记录是局限的。
在现场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拍摄,由于每一个瞬间只有一个拍摄机会,不可能倒回去换一个角度重拍,因此对于能拍摄到的内容是必然具有偶然性和机遇性的,除非摆拍,否则对所能拍摄到的东西谁都没有必定的把握。而另一方面对于一直处于选择当中的现场拍摄,作用于下决定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是因人而异的,是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的。因此这种记录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只是现场的内涵的某一部分。
第二、记录内容具有历史性的真实特质。
从所记录下来的内容来看,由于新闻摄影成像有其科学的准确和机械式记录的特性,这种记录也自有其超出人们的现场认知的真实和内容的丰富的一面。这种记录中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由人的意识来决定所有细节的取舍,客观上保证了记录具有历史性的真实。
第三、照片记录是有信息缺失的部分的记录。
再从根本上来讲,由于照片的视觉的瞬间和静态性导致了它在记录新闻事件的其他具象内容,如声响、重量、气味等;抽象的内容,如会议中的文字内容;过程内容,如摄像所擅长的经过内容;以及某一确定时刻的多个其他侧面内容的缺失,摄影是一种有多样信息缺失的记录方式,它只在它所擅长的方面表现优异。
高科技的风险—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
数字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优越性与复杂性,科学技术服务了各行各业的积极发展,包括摄影界。从普通的胶片摄影到今天的数码摄影,都包含着科学技术的优良成分。但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以数码摄影为代表的高科技在服务新闻界的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欺骗受众利用高科技大肆造假,愚弄受众及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新闻的本质是真实,离开真实新闻便无价值可言。所以,在摄影界,受众盼望的是新闻照片的真实。摄影发展到今天,我们该如何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来进一步服务于摄影界,应用于摄影界及广大新闻爱好者?科学技术的风险该如何避免?
一、以数码摄影为代表的高科技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
摄影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100多年来,它由简单到复杂,手工到自动,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它总是依赖胶卷模式上并一直延用到现在。1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寻找一种新的感光材料和更为方便的摄影方法来代替陈旧的传统摄影方式。二十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在各领域的普及应用,标志着数字时代已经到来,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冲击力量。这时候,在摄影界,数码摄影便应运而生。伴随着数码摄影的强大优势,数码摄影逐渐得到普及应用。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数码摄影所带来的优越感。
(一)应用
数码摄影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摄影的模式,使其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工作者利用数码相机大肆取材、摄影,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社会日益突变,一转眼,数码相机充沛了人们的“胃口”,它的产生,恰恰适应了新闻摄影的需求,人们150多年追求的梦想变成现实,为新闻摄影的新、真、快、活、情,意创造了无限的优势。于是,国内外,各种新闻媒体争先使用数码相机,谁用的早,谁就占优。最大的使用集团是报业,成为使用数码摄影的先驱,新华社领导曾明确讲再穷也要给摄影记者配上数码相机,西安各家报业也争先给一线采访的记者配上数码相机,用以弥补胶片摄影的传输速度问题。隋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时间观念越来越强,数码摄影的普及程度是随着信息的发展而逐渐得以实现。
(二)数码摄影的优势及人们的依赖程度
1.强化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数字技术强化了新闻摄影对时效性的要求。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由于新闻记者所拍摄的胶片必须进行冲洗、放大,进而再进行挑选、编辑,新闻图片的发稿时间常常多达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而在数字时代,新闻图片完全可以做到即摄、即传、即编。当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新闻照片就已经发回了记者所在媒体的编辑部,这对于每一个摄影记者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
2.简化拍摄难度,方便后期处理
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令新闻摄影的操作难度降低。在胶片时代,摄影记者不仅要专注于用镜头捕捉某一特定时刻,将光线、新闻事件、画面主体等所有视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决定性瞬间”,同时还要兼顾一般摄影的技术标准——曝光、对焦、色温、明暗对比度、构图。一旦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也就意味着一张新闻图片的拍摄已经完成,新闻图片在后期所能做的修饰仅限于裁剪。而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仅仅意味着获取这张新闻图片的开始,图片的曝光、色温、明暗对比度、裁剪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调整。虽然过度地依赖计算机的后期调整可能会引发某些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工作的后期编辑与前期摄影变得几乎同等重要。
3.降低拍摄成本,扩大稿源
一套完整的数码摄影和数字传输系统建立以后,新闻摄影的成本消耗已经降到最低。如果不考虑对器材本身的耗损,拍摄制作费用已经几乎等于零。随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像素品质的数码影像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扩大展示、交易平台
数字技术为摄影记者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的新闻摄影工作中,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闻图片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见报。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为摄影记者发表大量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摄影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主页展示所拍摄的新闻图片,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上的新闻图片代理机构售卖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这样既能够更好地调动摄影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也在更大程度上尊重了摄影记者的劳动价值。
高科技的种种优势加深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在工作、生活中,对技术的信赖程度越来越超出了人的本能意识,然而以数码摄影为代表的高科技在摄影界的地位开始变的根深蒂固,它的优点影响了大众的思维意识,包括传媒集团的专业记者和普通的大众,数码相机是家喻户晓,几乎人人都会使用数码相机,这已是它得到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报业集团,在摄影界数码摄影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代名词,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快速的传输能力及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在这种优势的配合下,谁拥有这种优势谁就拥有了高效率的新闻和满意的生活方式,以数码摄影为代表的高科技在新闻摄影领域占有了重要地位。
二、以数码摄影为代表的高科技对新闻摄影的风险
高科技的强大优势让新闻摄影爱好者及工作者尝到了甜头,在充分享受高科技给人类提供的创作愉悦的同时,也是新闻摄影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就是出现“虚镜头”情况,企图利用高科技打破新闻摄影真实性的空间,丧失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所谓“虚镜头”就是突破新闻摄影真实的界限,摄影者利用相机任意摆拍、导演、凭空捏造、篡改,误导出来的一种假象。除了干扰拍摄对象的自然状态之外,还包括对原有的环境进行改变和清理。[1]下来以“华南虎假照”为例来分析数码摄影对新闻摄影真实性所造成的危害: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村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引发全民关注。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等方面的质疑,华南虎照片前后公布的照片共有71张均用胶片和数码相机拍摄,经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照片是真实的。从而宣告失踪了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新被发现,引发全民兴奋。短短数十天时间内,有关华南虎照片的疑问层出不穷,各种猜想弥漫着整个网络媒体,成立受众一时关注的焦点。12月1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邀请了数码专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等各路专家对华南虎照片进行了鉴定,专家得出结论:照片中的华南虎影像是不真实的。专家们还运用影像科学论证照片中的华南虎姿势始终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且都处于一个平面影像效果,不符合立体成像效果规律,有违野生动物摄影一般规律。动物学家,华南虎专家最后一致得出结论:华南虎照片是不真实的。从而宣告“华南虎事件”平息。从新闻的真实性方面而言,华南虎照片是周正龙利用高科技的数码相机拍摄到的,证明了利用先进的数码相机的便捷性。从本质上来讲,华南虎照片属于典型的“虚镜头”中的“摆拍”行为,在拍摄过程中,肆意改变被拍摄对象,弄虚作假,虽然拍出了令陕西及至野生动物专家满意的照片,但是似乎是不道德行为,欺骗了广大受众,这种做法,破环了新闻摄影道德的底线,丧失了新闻摄影在公众中的信誉,更是忽视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另外,“蒙太奇”式组合在摄影过程中也是普遍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摄影师在拍摄和制作拼贴组合照片,“蒙太奇”式组合照片,人物肖像,也是“虚镜头”的一种现象。典型的事例就是《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中出现的造假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是经过电脑合成的虚假新闻照片。随后组委会与评委会联合发表声明:取消《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获奖资格的决定,组委会规定参赛作品不得改动原始影像,此后还迅速就该事件进行了调查。如今,各种摄影比赛比比皆是,各种利用高科技造假行为更是俯首皆是。严重损害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高科技的发达的今天,要求我们必须为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及新闻摄影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2006年3月25日,第二届华赛揭晓并开始公示,一周内即接到网友的质疑,认为经济与科技类金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系电脑合成作品,并向组委会提供了合成前后的图片,组委会经过调查,并对相关图片进行分析比对,该照片摄影师承认了电脑合成的事实,组委会在48小时内即作出决定:取消这一项金奖的获奖资格。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一切新闻评选的底线,决不能让弄虚作假的新闻图片参选甚至获奖。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华赛组委会、评委会在这个原则问题上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毫不含糊的。华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严肃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始终重视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响亮地提出了“向假新闻照片开战”的口号。华赛防假、打假的重要措施就是制定严密的评选规则并接受社会监督,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的照片,就要把它放在阳光下曝光,公之于众。几年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华赛组委会、评委会为防假、打假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虚镜头”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新闻摄影在公众中的信誉,当人们“眼见为实”的信念动摇后,新闻摄影应该说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有存在下去的信念和价值,不然后人如何能如实的看到我们今天的经历和生活?因为新闻摄影是与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新闻摄影作为传播的一种,我们应该对的起受众。
三、正确利用高科技的优势,努力提高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数码照片虽然具有便有修改的特征,但摄影者在按动快门的同时,新闻照片作为历史的一个瞬间被定格了,除了一些小幅度的调整,照片内容要素和图片信息关系等内容都不允许改动,否则便是造假,长时间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避免造假。提高新闻真实性。
(一)提高人们正确利用数码科技的思想觉悟
现代数码技术发展到今天,普及程度不言而喻,普通农民都可以任意操作数码技术,出现了自由的职业摄影师及一些新闻爱好者,相较于训练有素的专业摄影记者而言,这部分人群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向专业的摄影师、记者发出了挑战。同时,他们借助网络媒体到处“发稿”,专业记者的“专利权”被剥夺了。专业摄影记者无声中受到了数码摄影平民化趋势的挑战,自由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其他摄影者和影像记录装置没有硬性任务、分工和发稿量的压力和限制,他们可以更加自觉、自主、自由地拍摄他们想要拍摄的题材,这有助于确保拍摄图片的自由度和深度。而职业摄影工作者,面临着很多硬性的规定、考核标准等束缚,一般都疲于奔命或忙于完成任务,难以下大力气把摄影报道做好、做深。另外,自由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其他摄影者和影像记录装置也不受媒介立场和其他功利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新闻。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专业摄影记者与其他摄影爱好者的竞争。他们为追求完美,利用高科技肆意造假,出现目的不纯的动机,包括职业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爱好者在摄影的动机方面会有一丝的目的不纯现象,就会出现新闻照片造假现象,大肆侵犯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
(二)加强摄影记者专业理论建设和职业准则建设
由于数码摄影技术的广泛使用,摄影报道“无中生有”的“摆拍”式造假,“蒙太奇”式的PS技术制作,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重视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问题,更应该重申新闻摄影专业伦理和职业准则建设。2005年10月,中国也出台制定《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律公约》提出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必须恪守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促使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健康发展;用科学的采访方法拍摄新闻照片,在事件新闻摄影中应该坚持“抓拍”,反对“摆拍”和“组织加工”之类的做法,不对新闻照片进行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和加工,除必要的影调处外。[2]《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也明确规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杜绝虚假新闻制度的保障,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逐步建立起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杜绝虚假新闻的长效机制。[3]
(三)加强对新闻摄影法律法规的建设,严格处治对新闻摄影造假行为
新闻不是艺术,新闻摄影也一样,因此也就不是创作而是工作,是传播,是真实也就是它本质的功用。在新闻摄影造假泛滥的时候,应该加强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要求在摄影界建立长效有序的和谐体系。“华南虎照”的背后,等待着造假者的便是法律的制裁,新闻摄影作为传播领域的部分,就应该规矩地为大众服务,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而不是欺骗,更不应该为眼前的利益而铤而走险,超越法律。《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律公约》也有对新闻摄影的严格规定,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对造假行为也是严惩不怠。此外,各网站也对新闻摄影的造假行为做出明确规定。新华社中国图片总会、人民图片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五洲传播图片及东方IC图片中心等五大图片网站联合发出《五大图片网站》抵制虚假图片联合公约,承诺坚决不接受虚假新闻图片,不收集和整理包含虚假内容的专题图片,同时要求向图片网站提供的签约摄影师严守采访纪律,加强职业道德观念,维护摄影报道真实性原则。对违纪问题,严肃查处。在高科技的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维护新闻传播秩序。要加强社会和读者发挥理性制约作用,提高广大受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促进全社会对新闻摄影真实性的重视。对那些制造和发布假新闻照片者,要有相应的法律来进行制裁,使造假者不敢轻举妄动,以切实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在国外,一些著名新闻媒体机构对新闻照片进行后期加工的当事记者通常会采取严厉的处理。如路透社查实黎巴嫩摄影记者阿德南•哈吉拍摄的920张新闻照片中,对其中两张照片进行了修改,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标准后,当即宣布将封杀其全部作品,不再向客户销售。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任何侵犯新闻真实性的行为,等待他们的便是舆论的谴责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裁。
数码摄影作为摄影的一种,是与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的,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讲,新闻摄影在很道程度上体现在现场纪实上。数码摄影在恰好在现场纪实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客观现象进行真实,细致和形象的描绘,从而很好的实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可信性,达到宣传的目的。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新闻摄影中,“虚镜头”现象也难免出现,利用高科技的数码摄影技术向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发出了挑战,侵犯新闻摄影的信誉度。由此我们想追问一句:眼见真的为真吗?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高科技虽然给与我们无限的便利,但是我们不能利用它来向新闻摄影挑战,侵犯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新闻不是艺术,而是真实的新闻传播。利用高科技来服务新闻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摄影环境,才是真正的新闻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