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市场分析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装行业市场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服装行业市场分析:
经过2015年的大浪淘沙之后,2016年的中国服装行业,较大企业必将更加重视品牌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经过多年的市场搏杀并且因此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而小企业由于自身处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存”问题显得更为急迫,因此对眼前利益的渴望会越来越强烈。2016年服装行业三大市场走势预测分析请见下文:
大企业忙于品牌建设,小企业忙于眼前利益的争夺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和存在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意味着企业可以花费较少的成本让产品和服务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对那些有能力进行大张旗鼓的品牌建设的企业而言,品牌建设的基础是文化,核心是产品设计,从而提供蕴含企业独特文化符号的产品,用品牌产生的联动效应促使企业的效益目标达成。而品牌建设的具体落地措施,各个企业的操作形式也各不相同。比如作为缝制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海和鹰科技,除了常规的品牌建设途径之外,近期正在组织“游日本,赏樱花”的1500人旅行团,用近一周的时间遍游大阪、长崎等地,以一场视觉盛宴,打响2016年新年品牌建设第一役。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游山玩水”,实际上也起到了拓展合作伙伴、员工的视野,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这种方式作为企业品牌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途径,最近几年受到了多家集团企业的青睐。
互联网、智能技术对行业的影响更加剧烈
对服装行业而言,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实际上是嵌套在一起的整体,因为服装智能制造技术也需要融合互联网相关技术,例如大数据、互联网远程监控、互联网即时数据传输等技术融合,而这些技术融合之后而生成的服装智能化、信息化服装生产整体方案,已经被不少一线服装企业逐渐采用,也被行业公认为服装企业的未来必经之路。
从具体的事例来看,2015年阿里巴巴“双11”交易额将近900亿元人民币,是2014年的两倍。“双11”这个似乎被电商凭借互联网炒作出来的全球购物节,如今俨然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狂欢节,值得注意的是,“双11”成交的商品主要是服装类的商品。当然互联网对服装行业的侵袭并非仅仅体现在“双11”上。
尽管互联网对服装行业(也包括其他行业)的作用,并非必定就如部分互联网思维的狂热分子所吹嘘的那样巨大,但是互联网确实给传统的服装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从而要求服装行业理智地定义互联网,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模式在不少服装品牌的应用中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先例,我们有理由相信服装行业对“互联网+”模式的充分应用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服装行业应用“互联网+”模式,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京东或者淘宝上开一个店铺,它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即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使服装生产与服务的效率、质量更加符合“工业4.0”的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的要求。举个例子。ZARA的供应链系统反应神速高效,从设计到把成衣摆在柜台上出售的时间最短只需要7 天,而中国服装业一般为6~9个月,国际名牌为120天。ZARA自身有9家成衣厂,从新款策划到生产出厂,最快可在一周内完成。如果细究起来就会发现,ZARA能做到快速反应,其依赖的智能服装制造技术的决定性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互联网也好,服装智能技术也罢,其核心还是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条准则落实到生产中去。
服装私人订制更加炙热
虽然目前国内的服装私人订制市场并不成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让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接受并且享受线上定制服务需要时间;客户体验的满意度需要提升,使消费者通过线上定制的效果得以实现,尽量减少尺寸不准、颜色不符合等等导致的反复修改的问题;线上服务的特点之一是快速反应,而线上的服装定制,快速回应顾客的定制需求,不仅需要企业自身,也需要其供应商能转变思维模式,从而使整条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升、高效运作。
但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服装领域,追求个性化和消费的快速化趋向越来越明显。正因为如此,线上定制服装的优势便逐渐显现出来。线上定制,相对容易聚集客户,提供服务不受到时空的局限,中间环节的减少降低了运营成本,价格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也更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在2016年,随着相关技术的进展和市场的完善,服装定制这块蛋糕必定引起各大服装品牌的争抢。而实际上,很多品牌在这方面早已起步。大杨创世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推出“C定制服务”; 报喜鸟C2B个性化定制业务在天猫上线,消费者可线上进行量体预约;耐克推出“Nike+”平台帮助设计师设计更加贴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美国互联网男士内衣品牌Mack Weldon在2014年实现了200%的总收入和用户增长……像报喜鸟等一些知名的品牌,都纷纷展开了在线上私人订制领域的布局。
服装行业市场分析:
从投资项目来看,2013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施工项目7198个,同比增长3.67%;新开工项目5483个,同比增长6.24%;竣工项目5115个,同比增长4.28%。东部地区仍然为新开工项目投资重点地区,占全国新开工项目总数量的56.43%,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占比34.98%和8.59%。
我国服装行业属于完全竞争行业,2013 年12 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15,212 家;我国服装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份额呈现向优势品牌集中的趋势,但尚未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领导企业。
服装设计服务行业的参与主体主要是三类:1、品牌服装企业内部的设计师团队,一般不对外部提供设计服务;2、ODM 企业的设计师团队,主要配合品牌服装客户的设计工作;3、专业性的服装设计企业,可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类型,还可分为仅提供设计服务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提供配套组织生产服务的服装设计企业。服装设计市场是服装产业的新兴细分市场,形成规模化设计能力的专业化服装设计企业较少,市场竞争强度相对其他细分市场较弱。
虽然我国各种类型的服装企业众多,但目前OEM、ODM、品牌服装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对于服装设计市场而言,由于市场空间较大,且形成规模化设计能力的专业设计企业较少,故竞争相对较弱。服装设计市场的竞争者主要包括:品牌服装企业的设计部门、ODM 企业的设计部门、仅提供设计服务的设计工作室和整合服装前端价值链的服装设计企业。由于品牌服装企业的设计部门只对内服务,且购买外部设计资源有利于品牌服装企业减少前导时间、以更多样化的款式应对快速时装业的趋势、降低内部设计风格趋同带来的款式设计失败风险;ODM 企业的设计部门仅是其生产的附属部门,且其设计被动性较大,多为配合品牌服装企业的设计师进行工作,其设计多为消化型,缺少前瞻性及多样性;仅提供设计服务的设计工作室由于未能以设计服务为纽带全面满足品牌服装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要求,进一步发展壮大存在瓶颈,大部分规模较小。故以上几种提供设计服务的企业,在服装专业设计服务市场,均不会与整合服装前端价值链的设计企业形成直面竞争或竞争力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