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九章读后感

2017-06-17

论语写到第九篇,夫子的道已经在道理上解构的差不多了。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第九章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第九章读后感篇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历来倍受争议的一句话。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何晏《论语集解》说:“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刑昺疏:“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孔子以其利、命、仁三者,常人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朱熹则同意程颐的观点: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谈到:“《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生平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很少。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所以不取。”

刘宝楠认为“利命仁三者。皆子所罕言。而言仁稍多。言命次之。言利最少”。

杨树达分析孔子“罕言仁”的原因是“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

以上解释均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应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在此,“与”被译为“和”的意思。

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如此断句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在这里,“与”被译为“赞许”。

史绳祖《学斋占毕》:“《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尝不言。且考鲁论二十篇问答,言仁凡53条。张南轩已为诛泗言仁,断之曰言矣。又命字,亦言之非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句作一义。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与,此自别一义。与者许也。”

郭沫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很少谈利,但称道命,称道仁。他既说‘仁者不忧’又说‘知命不忧’。既说:‘君子无终食间违仁’,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与仁在他(孔子)的思想中俨然有同等的斤两。”

孔子确实很少谈到利。虽然他也很少谈到命运,但他对命运所持的态度与他对仁所持的态度一样,都是正面的。而在《论语》中,孔子提及“仁”的次数多达59处。因而将“与”译成“赞许”也表达了孔子对利、命、仁的态度。“如果以肯定否定论,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但赞同命和仁,后者与讲多讲少没太大关系。”

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讲利少,是因为他重义轻利;讲命也少,是因为天命难言;讲仁很多,是因为他推崇仁。这句话,如果以讲多讲少论,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还应有命,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言命,不该把命和仁放在一起,与利对照,或把三者视为一类……”因此将这句话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命运,他赞成仁德”。第一个“与”字解释为“和”,第二个解释为“赞成”。

读书如果读到这个深度,才可言读,我查了众多注释,个人偏向于第三种,孔子很少直言利益,天命,但赞同仁。我为什么会选择第三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仁,天,可以把它看做人生的三个层次:一,是利益,如果人活着只为了追逐利益、金钱,那就太低级与悲哀了;二,是仁,孔子一生都在宣传仁,倡导仁,践行仁,可以说论语的通篇都在讲仁。这里补充一下,原来觉得仁很伟大,离我们很远,我们根本不能做到,其实仁不远人,我们善念一闪,就是仁;我们改正错误了,就是仁;我们努力学习了,就是仁;我们忠于工作了,就是仁;我们孝敬父母了,就是仁;我们帮助别人了,就是仁;打扮的符合自己的身份了,就是仁。。。。。。仁是力行,要自己一件一件的做,而不是看个热闹,或是背上几句。仁不是嘴头工作,是要脚踏实地去做,就像我们每天吃饭,每天就像吃饭一样,做仁德的事儿,一点点儿来,从最简单的做起。我现在每天回家,跟母亲聊天,做让母亲开心的事儿,就是仁。

忏悔一下:有时聊着聊着,就话不投机了。顺言,色难,真是好难好难呀。本着一颗孝顺母亲的心,也常做让母亲生气的事儿,悔之,悔之。

论语第九章读后感篇二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论语第九章读后感篇三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认为真正的士应该专心于道,即一心向道。而如果自称一心向道的士却以穿不好的衣服、吃不好的饭为耻,那么,这个士就不值得与其讨论道了。

在古代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士是一种身份,代表一种社会地位。《说文解字》说:“士,事也。”意思是善于做事的人。《尚书·牧誓》曰:“是以为大夫卿士”。《礼记·曲礼》说:“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周书》谓:“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战国策·燕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白虎通·爵》有:“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由上可见,士有文士,也有武士,文士任学,武士任侠,在社会中有自己的爵位,也算得上贵族中的一类人吧。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士属于食禄阶层,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个士既然有已得之禄,又耻恶衣恶食,就不足与其论道了。为什么呢?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士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或许有的士的待遇比过去差了,有的士与时俱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自己的处境。而那些类似现在的公务员的士,一旦待遇差了,就不思进取,直抱怨待遇不好,又消极怠工,谁又如何愿意和他讨论治理国家的大事呢?古今中外,如果食禄阶层满足于锦衣玉食,习惯于摆谱,就没有什么不腐败的。与一个腐败分子,又怎么能论道呢?

现代著名学者余英时写了一本《士与中国文化》的书,对士有更为详细的分析,现在看来,把“士”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仍然是很有见地的。对于那些习惯于挂羊头卖狗肉,匪气、腐气十足的伪道士,伪学术带头人,正如夫子所言又何必与这些投机取巧的腐败的伪士论道呢?一个人完全被外在的物质欲望所左右,就会沦落为四足动物,哪有什么人性,更谈不上灵性的主体性了。

朱熹说: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亦云:“此章言人当乐道固穷也。士者,人之有士行者也。言士虽志在善道,而衣服饮食好其华美,耻其粗恶者,则是志道不笃,故未足与言议于道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