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论文发表
随着民众风险保障意识与投资理财意识的日益增强,保险行业迎来了战略发展机遇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险学论文发表,供大家参考。
保险学论文发表范文一:课程建设人身保险学论文
一、《人身保险学》课程建设规划情况
(一)前期建设阶段
该阶段自1995至2003年。1994年内蒙古财经大学招收第一届保险学专业(专科)学生,1995年《人身保险学》课程作为保险专业主干课程开设。在此期间,该课程同时作为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开设。当时只有一名主讲教师、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案,课程建设开始起步。
(二)不断完善阶段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内蒙古财经学院成立保险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以此为开端,课程建设迎来了不断完善阶段。经过课程组多年的探索,该课程的建设得到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规划情况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
1.组织人员,形成团队自2004年设立保险本科专业以来,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人身保险学》课程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充分融合了保险学、经济学、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各成员均具有较深的保险专业及相关学科理论功底、洞悉保险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前沿知识,具备承担人身保险学授课任务和科研课题的能力。《人身保险学》课程教学小组共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教1人;博士2人、硕士3人,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梯队。从学缘结构上,课程组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有较好的专业背景。从年龄结构上,课程组成员年龄结构为30-40岁4人、40-45岁1人,是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教学队伍。
2.紧跟政策和形势,完善教学内容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所以,课程组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所选教材的权威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优先采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保监会推荐教材)张洪涛、庄作瑾主编的《人身保险》。同时,选择国外经典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每学年都会根据政策与形式变化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当前延迟退休年龄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险》专题来探讨。
3.完善课程要件《人身保险学》课程在开课初期只有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案。经过20年的努力和探索,目前该课程有教学大纲、配套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案例库、系列专题、习题库和无纸化试题库等课程要件齐备。
4.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讲授中大量运用启发式方法。实践性问题主要运用案例式方法。这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例如,保险的基本原则、人寿保险理赔可以通过案例加以说明。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来讲都非常关键。根据课程实务性强的特点,将课程的相关内容(如人寿与健康保险的营销、条款分析、理赔等)安排在暑期实习中进一步学习检验。
5.加强校际交流2006年派一名青年教师赴中央财经大学做访问学者。2006年、2008年分别派一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他们均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金融学院的教学与科研第一线。通过青年教师在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和深造,课程组与这些学校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6.搭建实践桥梁,建立实习基地2014年5月,金融学院保险系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内蒙古分公司、百年人寿内蒙古分公司草拟了《保险行业产学研合作试点方案》,达成了合作意向。两家保险公司不仅可以为学生、教师提供调研和实习的便利,同时也可以选派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寿险营销、保险经营管理等实务性较强的课程。通过与上述两家保险公司的合作,不仅解决了毕业生实习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可以进一步检验所学知识,而且也为培养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平台。总之,《人身保险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起步较早,经过20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研究与管理、学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课程优势与特色。本课程侧重人身保险领域,专业性强,同时兼顾职业化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实务操作性。本课程在区内同类课程中无论是开设时间还是从师资力量、社会影响来讲都是处于领先水平;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学生就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已有一批毕业生在保险公司管理层崭露头角。
二、《人身保险学》课程今后建设方向及思路
内蒙古财经大学以自治区区内生源为主,以少数民族教育为特色。因此,《人身保险学》课程立足实际,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人身风险及人寿保险经营活动的原理和规律,同时注重蒙汉双语教学,为地方经济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保险市场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类民族人才。今后的课程建设紧紧围绕上述定位,同时结合保险行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本课程教学体系,突出课程特色,力争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准、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团队整体水平
今后进一步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在教学梯队人员学历水平、职称结构等方面全面加强,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提升整体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1.建立完善可行的教师进修和出国访问长效机制通过国内或国外、短期或长期培训与进修提升本团队的教学水平,特别是科研实力。国内进修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教学科研后备人才到国内名牌学校进行期限长短不同(三个月至一年)的专题或系统学习,争取利用这种快速、有效的方式提升后备人才的教学与科研素养。国外访问机制方面,鼓励青年科研骨干到国外做访问学者,紧跟国际主流研究范式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整体水平。
2.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青年人才
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保险业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发展无论是业务结构还是服务对象,都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全球化,适应变化的复合型保险类人才已经显得日趋稀缺化。为此,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引进能够给课程教学团队带来新的范式冲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青年人才,强化教学梯队的人才建设。
(二)注重课程建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随着我国保险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商业保险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人身保险学》课程的开课率会越来越高,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围绕保险学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国际保险市场发展趋势,体现现代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特点,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三)加大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的力度
今后进一步强化实训教学环节,扩展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根据《人身保险学》课程实务性强的特点,与《人身保险学》同一学期开设《保险实务》实验课,来配合讲授寿险公司业务经营流程。同时将课程的相关内容(如人寿与健康保险的营销、条款分析、理赔等)安排在“暑期实习”中进一步学习检验。同时将不断追踪学科前沿,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四)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承担教改项目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打造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教改项目。注重教材建设,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及时更新、提高教材编写内容和编写质量;同时开放性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和课程,逐步实现教材建设标准的国际化。
(五)加大与实体部门的联系,发挥实体部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积极与保险实体部门合作,聘请保险行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通过来校举办讲座、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论文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保险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借助实体部门在经营管理、业务拓展方面具有实战经验优势,将保险公司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教师科研基地,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促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提升。
保险学论文发表范文二: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论文
一、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忽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一是相比较金融学、投资学等学科,我国高等学校开设保险学专业的时间较短,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小;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并不明确,常常笼统概括为获得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掌握保险综合业务能力以及证券、投资基本技能等,缺乏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二是完备的技能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包括实践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的实训、社会实践等关键环节。但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发展较为缓慢,多数的实践教学设置沦为“为实践而实践”,很难达到开展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目标不明朗,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具备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导致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任课教师无章可循,只能依据自身的偏好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简单设置技能实践教学的内容,导致保险学专业各课程的技能实践教学之间缺乏连贯性,保险学专业的整体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杂乱无序,严重影响学生对技能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无法确定学习保险实务的明确方向。
(三)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育教学应具备对之前的教育教学成效进行检验的综合考评体系。由于保险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对人文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的情景模拟,而由于专任教师缺乏足够的保险行业实践经验,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客观准确的量化,多数专任教师为避免矛盾,选择用对书本理论的考核代替对技能实践过程的考核,容易使学生对技能实践的重要性产生误解,并失去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四)保险学专业专任教师师资匮乏,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一是受到保险教育事业出现断层、保险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等原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学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多数专任教师并非保险学专业科班出身,欠缺完整的保险知识体系,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多数保险学专业的专任教师缺乏保险行业实践经历。尽管部分教师曾经在保险公司进行过挂职锻炼,但受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了解整个保险实务的具体运作过程,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与不足也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强化应用型技术教育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修订完善技能实践教学大纲,加大技能实践教学的权重
为适应保险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高等院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前提,制定完善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大纲,适当加大技能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权重。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案的设置方面,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与专业理论水平,有的放矢地安排技能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流程。
(二)创建完善的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一个体系相对科学、合理的技能实践教学方案。专任教师应根据相关的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运用校内模拟、辩论、参观实习单位等形式,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保险业务流程和技术操作。鉴于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应该通过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多项考核指标、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进而形成健全完善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三)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投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校外实践能力培养基地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的投入不足,是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案顺利执行的重大阻碍之一。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大对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先进教学设备、软硬件设施配套的实验实训室。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开发保险学专业教学软件,对保险行业的正式工作场景进行情景模拟,按照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安排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为一线教师创造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一线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建立务实有效的双技型人才考核机制
一是高等学校应提供条件,鼓励保险学专业任课教师通过校外兼职或挂职锻炼方式,提高自身实践水平,丰富自身的保险实务经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兼具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的力量,带动专职任课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保险学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业务实践水平。
保险学论文发表相关文章:
1.保险学论文
2.保险经营与管理论文
3.浅议国内保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4.浅谈保险公司品牌建设论文
5.政府购买保险服务的学理因由、意义及项目选择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