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训的功能有哪些
2017-03-15
声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通假借。解决同音替代问题,避免铜价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方法。王引之引其父王念孙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 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 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 则诘屈为病矣。”用声训的方法说明通假,读者容易理解。注释中说明通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用借字释本字。如《管子·轻重丁》: “今齐西之粟, 釜百泉。”注: “泉, 钱也。”“泉”是本字, “钱”是借字。二是用本字释借字。《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朝”是本字,“调”是借字。三是用本字的意义释借字。如《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传训“隐,痛也。”按《说文》:“殷,痛也。”毛传训“隐”为痛,即以“隐”为“殷”的借字,故用“殷” 的意义来解释“隐”字。
第二,探寻词语的来源。声训的目的之一就是以语音形式为线索来推求语源。东汉刘熙认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他撰《释名》也就是要推求语源,把事物之所以命名告诉人们。被很多人认为是形书的《说文》,据别人统计,声训则占十之七八,有很多是用于推求语源的。如,“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粟之为言续也。”
第三,保存古音的历史面貌。声训萌芽于先秦时期,盛于两汉,《释名》一书几乎全用这种方法。它们反映了上古语音,利用它来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收获颇丰。同时声训也有一定的的缺陷:用声训方法释词,往往不能准确反映词的本质属性。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汉语中存在大量异音同义词和同音异义词,而音近义通是以同根词为前提的,只有同根词,才能出现音近义通的现象。否则,即使同音,也不能是音近义通。
第三,存古音。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盛行于汉代,如汉代刘熙《释名》。这些丰富的训诂资料为我们流传下来了丰富的语音资料,利用这些语音资料,训诂学家们在研究上古语言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例如:上古声纽的拟定,上古韵部的考订,入派三声的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