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结构摇子午的功法

2016-12-13

摇子午是卢氏结构由静到动的最主要的功法是结构拳法在运动路线中功力增长的总则。是结构拳法在运动路线中功力增长的总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卢氏结构摇子午的功法。欢迎阅读!

卢氏结构摇子午的功法

(一)对摇子午的整体认识

摇子午是在《上子午》即《反冲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上要求符合反冲式的要求,摇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是《反冲式》桩在动。同时要符合天体运行式的运转规律的客观要求。即人体总重心——小腹的引力或趋动力的作用下,周身主要运动关节如肩、肘、腕、胯、膝、踝等的同向运动,就如同九大行星在自传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而九大行星的公转方向是与太阳自转相同的,这是因为全部行星的公转是太阳的引力造成的。子午指的是方向或时间的两极,人类定义地球南北两极的经线就是子午线;而中午13时和午夜一时又分别称为午时和子时。摇子午可以理解为时间和空间的整体或立体的摇动或驱动;是人类在人体运动中追求天人合一这一至高境界实践活动的真实反映。在以求取整体混元力为主的桩功修炼有成的前提下,摇午就是浑圆力的活化与精进的轨迹。

(二)摇子午的心法----意识的运用

因为摇子午是在反冲式的模式下进行的,所以它的整个运动过程都要保持反冲式的桩态,其心法是将桩的整体置于一个椭圆的球体之内,身体各部要将此球体充分支撑饱满特别是双腿、双臂各关节处,头、肩、颈 、胯、膝、踝、脚尖、手指、整个背部。心法的运用要遵循禅宗过河弃筏的在宗旨,当各个部位得力之后则要摆脱椭圆球体的束缚,向宇宙的深处无限膨胀延伸;逐步体会到天体运行的状态。这样的练习也是桩功整体的涨缩训练,逐步就会完成由桩功的静态平衡均整到摇子午的动态平衡均整,进而演化出无数的拳式,使武术最终万法归一得到实质上的大成。

(三)动态的驱动与间架动态形式

摇子午的动态形式与过程是由总重心即以丹田为中心的小腹来完成的,而动力启动的力源则是小腹与大腿连接处的腹股沟处。前侧腹股沟向前大腿底筋处前下方弧形下压前顶;后侧腹股沟同时向后大腿底筋处弧形下压后拉,在使两跨形成争力的同时 ,由后侧腹股沟催动后胯向下、向后划弧进而驱动整个反冲式的摇动。两胯的运动形式可概括为:起止相同、方向相反。 在此运动过程中还要遵守以下要领:

(1)严守身法四正保持不变,躯干与假想前方对应面的四十五度夹角保持不变。

(2)重心临界的六十五度夹角不变,剑突与两脚尖连线中点垂直。调整此夹角的方法为两锁骨平铺前置,否则会造成身法四正的破坏。

(3)两肘桩形的宽度始终保持不变,两眼始终看着鱼际穴位置。所有运动关节均为以小腹运动同向的椭圆运动,(因整个身体均在椭圆之中)不得出现其他的不同方向的运动形式。

(4)呼吸一开始以自然呼吸为主,动作已慢动为好。

总之摇子午是在人体总重心的驱动下使人体的力量节节贯通,同时总重心的同向蠕动或转动的催动使各个关节联接并节节形成惯性加力;最终使人体力量达到最大化。

摇子午的训练功法

摇子午是卢氏结构由静到动的最主要的功法是结构拳法在运动路线中功力增长的总则。首先站好反冲势,我们在法心鉴中提到反冲势内含浑元和抟气二桩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浑元桩和抟 气桩功力的应用之势。三校归一就是要把周身上中下三盘的横向经络在放长拉伸后再使其形成 束状,这要靠撤气,抟气来完成,这就是一束浑元气贯通,在反冲势中要体现此内涵要领。反冲势上体不变,步距向前再加大两脚距离,小腹随势下掖,以脊柱督率全身反称而动,脊柱作立圆转动躯干,由四十五度变为十五度,双手臂上升前伸,随身体做反称的立圆。也就是身体向后,向下而手向上向前,身体向前向上,手向下向后回收,下肢随之挣拉和关节旋转,阴阳两面的相互交替,下气可使周身上虚下实,也就是自身上举展放的双臂已不感费力,对手冲杀之力可传递到地面,周身左右两侧相互交错,倾压随时发定力,寸力一触击出对手整体,这就是二分整体阴阳明。有的读者看到此处,肯定会有似曾相识之感,极个别的人还会说:“我们 所习拳种也是划圆,也是螺旋运动。”不错,有的拳种的理论或功法的确已提出过螺旋和孤线运动,但其距卢氏结构的深度还差十万八千里,下面的内容是所有拳种从未认识到的,如果的 话,那只有两上原因:

一、从这本教材上抄的原文或把2改为1+1之类的创编。

二、学了卢氏结构的功法。希望各位朋友日后明辨和作证。(在此要说明:王芗斋先生等极少数登峰造极者身上晚年已明显体现但内在机理未留下文字)。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标度看——即“最优化理 论”,整体劲力的运动轨迹应是“十五环节”(手2前臂2上臂2股2胫2足2头1胸1腹1)十五个 重心共同组成的综合轴向的椭圆轨道。

以“摇子午”为例:脊柱、头顶、四梢如撑在一个略似 立着轮转的“飞碟”或橄榄或禽卵的薄壳中,从我们的间架中不难体会,双手双腿撑抱和身裹 的对角形成一个菱形对角,而上下左右前后的六面立体撑力才能使同身撑满薄壳,在转动中双手臂、双腿分别和身体形成的菱形会出现长、短的变化,但菱形的内角度的和使终不变,这就是三维空间菱形变。摇动时,或使身体触壳部分迫使薄壳轮转,或使身体触壳各部紧撑薄壳使人体和薄壳成为一体向轴向(俗称斜向的立圈)一起碾压;这里头、胸、腹三个环节各自的斜向立圈,轨道是三个斜向立圈,而各圈轨迹的起止点略有交错手和前臂两个环节的重心轨迹,随着功法体认的提高和功夫的增长,应继续深入三连六断的练习,深入需先体认整合六分三 维的交替机制。先体认上体上臂与下肢的分化动作(上下);继而再体认整体腹背两面的分化动作(前后);再体认整体左右的分化动作。 三连是借用太极图中乾卦(三)符号来代表拳法中的囫囵整体劲力;六断是(三三)坤卦符号,代表分化的劲力。三连力和六断力是卢氏结构的专用术语,三连力指整体劲力的连通放长后的威猛劲力,历代具有此功力者已属廖廖。只有具备了三连整体力以后,六断力的分化训练才能搜出骨力而整体不散。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