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立历程范文

2016-12-24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95年不平凡的历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篇党的创立历程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创立历程范文一

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今已经90年了,这个90年正和中国大变革和大转折关键的百年重合。中国共产党初创之日,正值帝国主义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力量之时,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社会的基础。民国初年的政体探索难以找到独立思维和抉择的空间,而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最初的20年中不断探索的正是一条如何用一种适合中国文化和国情特色的执政理论来建立全新政体的道路;此外,传统的乡村经济体制被工业化链条下的倾销手段摧毁之后,在半殖民地夹缝中诞生的全新产业阶级则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的保障。

彼时彼刻,旧的制度在暴力革命的声浪中轰然崩溃,新的秩序在孙文等革命者殚精竭虑的经营下正逐步建立,但依然面临巨大的阻力。从政治层面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未在实质上打破封建旧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封建旧臣坐拥平定全国的军事实力,是革命党无奈中必须依附或争取的对象,袁氏掌权当国之后遂更改宪法,试图实现永不退休的终身制总统,甚至不惮于脱掉共和的外衣回归世袭帝制,关于政治体制的争论在民国成立的最初十年内从未停止过,其中不可避免的夹杂着外国列强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伴随着日俄对满蒙的瓜分企图、英国对西藏的割裂企图、日军在攻占胶州湾以后对山东的窥伺等,革命的成果苟活在列强势力的危险均衡中,只能沿着旧制的惯性前行,在政体方面所谓的革新也更多的只是逢迎列强的侵略需求,同时均衡国内各大派别的势力,比如“辛亥前后革命党人所追求的原是个美国模式的总统制。但是在孙、袁交递时,革命党人(尤其是宋教仁),怕新总统袁世凯弄权,在《临时约法》里,乃把总统制改为内阁制。”(唐德刚,2004)。可见在选择政体时所参考的依据相当狭隘,而且最终也没能阻止袁氏的帝制闹剧。

另一方面,孙文发起的讨袁运动无意中加剧了地方实力派的角斗,许多地方军阀以反袁的名义纷纷独立,这反而成就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袁世凯死后,列强失去了共同的代理工具,开始寻求并扶植新的代理人,由此形成的大小军阀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海外的不同势力的利益,互相牵制、各霸一方,横征暴敛、祸国殃民,内战连年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张宪文,1985)。中国之文化土壤与西方不同,20世纪初的社会精英试图通过全盘或接近全盘式的学习西方政体来改良中国社会,多半以失败而告终。比如,区域高度自治的政体在美国就行得通,美国以“独立宣言”立国,其中着重宣扬人性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性,州与联邦之间的关系是“分离且自由”的,各州的经济、司法等事务均高度自治,一个区域的人们按照他们之间的契约,相互协调一个共存的自由生活,如果愿意,各个区域可以自愿的通过协商和妥协,达成一个契约联合在一起,这样的联合并不妨碍他们的自由,充分区域自治的原则,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也使得分治原则下的联邦政府看似权力松散,却足以维系国家的统一并使其日益强大。他们所依赖的正是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林达,1996)。

但是,这样的制度如果照搬到中国,则会出问题。中央集权应该是最适合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一种模式,这也应该是不断吸取历史教训的结果,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地方势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和控制的时期,必然是军阀割据,战乱纷争的时代,中国自宋以后逐渐意识到中央集权的重要性,藩镇的独大必须加以遏制,到明朝更是将中央集权发挥到极致,乃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发展,尽管如此,集权导致的发展阻滞换来的是农业帝国长期的稳定和繁荣。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再一次提醒人们,区域自治终究是行不通的,只会让国家愈发的混乱。地方势力难以均衡的问题一直延续到蒋介石执政时期,并且可能是其最终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诞生在近代政治探索的最初阶段,当对西方政体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遭遇失败之后,一种全新的治国理论呼之欲出,而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期被大规模引入中国,正是为这艘在风雨飘摇中找不到航标的华夏巨轮指明了充满希望的方向。

从经济层面来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存,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近代中国的大历史背景下,“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近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趋势看,存在两个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过程,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中国社会在沉沦的过程中变为半殖民地,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伤,但是在资本-帝国主义的刺激下逐渐生长了资本主义,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因此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增加了„上升‟的成分”。而从沉沦到上升的转折点则出现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到北洋军阀统治的这一时期(张海鹏,2006)。

上升的趋势在之后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离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根基的广泛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的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以至于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在这同时,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也开始成长和集结,并发动了一系列对内外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其中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其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新锐思想和文化势力可谓“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从而引导了中国社会在跌入“沉沦”的最低谷之后所迸发出的积极向上的趋势。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混乱不堪的军阀政治背景中,其经济根源则来自于同时存在于这一时期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代”:1912到1927的16年中,由于一战的爆发缓解了西方列强侵略的压力,进口贸易大为衰落,出口贸易急剧增长,这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民族资本投资潜力与国内市场的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等方式的革新和改进,加上民族资本家在发对军阀内战和抵制外货运动中激发的民族热情高涨等因素,这些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张海鹏,2006)。同时也促进了以产业工人为主要力量的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天然牢固的群众基础,从而使近代中国历史开始从黑暗的谷底上升,并逐渐透露出一丝光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再从壮大到强大的历程并不是偶然的,背后所蕴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同时,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接连不断的挫折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吸取教训,逐步积累斗争经验,并在中国近代史纷繁复杂的斗争洪流中迅速成长。比如,1924年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上,受到苏联及共产国际的影响,孙中山执行其联俄政策,共产党员被允许个别加入国民党,此举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志士参与革命运动,实践革命道路。

国共合作维持了三年,孙中山病逝以后,蒋介石在1927年4月发动反革命政变,最初在上海,不久之后,凡国民党所统辖的城市都在拘捕甚至枪毙共产党员。蒋介石对共产党翻脸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有了上海金融界的支持,已不需要苏联援助”(黄仁宇,1997)。中国共产党从“四一二”的惨痛教训中领悟到,无产阶级领导权是革命的根本问题,而实现对农民群众和武装力量的领导又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领导农民群众、领导革命群众运动,尤其要领导武装力量、要领导军事运动,要在党的领导下把群众运动与军事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发展。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对军事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为以后创建人民军队,独立地领导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尽管党内各项事务正处逐步发展和成熟的阶段,但相比当时国内的其他政党和政治组织,中共的优势依然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国民党曾借助于共产党人的建议、物质支援和组织技巧,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改组,进而建立了一只以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领导和受过政治教育的军队,青年干部到军阀割据地区的工人农民中区,鼓励和组织工农支持革命。那些曾经从事困难而危险的组织群众工作的人,被认为更接近共产党人而非国民党人。

当时的国民党员不愿意做实际的工作,而共产党人则主动承担这项工作,国民党初创时与生俱来的资本主义“血统”使他们和工农越走越远。孙中山去世以后,蒋氏的执政理念中更加视苏俄共产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急欲除之而后快。这使得国民党较少承担革命义务的人更加避讳在群众中工作,以此避免共产主义的沾染。四一二政变将共产党人排除在国民党队伍之外,被排除的,正是那些曾经在革命期间向国民党灌输活力、纪律和献身精神的人,因此,北伐的成功主要靠共产党发动工农和苏联的援助才获得成功,北伐成功后蒋氏的反革命政变把国民党内的优秀分子“清理”出去,这种狭隘的极权思维无视基层工农阶层的重要性,因而引发了更多的消极后果,并极有可能是国民党走向衰败的开始(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从思想文化层面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个重大的优势是其领导有志青年最求和奋斗的信仰。信仰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有了信仰,人们就有了精神的寄托,有了行动的指南。在内外混乱的中国近代,作为人类历史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科学学说,共产主义学说在正确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条件和在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美好前景。共产主义学说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经过一百多年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不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长远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信仰,是有史以来最崇高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体现着人类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向往和追求,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强大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引入中国以后给一代知识青年点燃了信仰的火炬,这种针对国家、社会和阶级的全新理念迅速开启了有识之士寻求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图存和图强之路。

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最初创立的历史时期,正值内忧外患的混乱局面,国外各方势力觊觎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国内各派阀关系错综复杂,民众更深受其害。在这种艰苦复杂的情况下,一个年轻的政党何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不但没有在专制政府镇压和屠杀中消失,反而在斗争实践中越战越勇,越来越强大呢?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我们至少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提炼出三个主要的经验:(1)在政治上建立一个适合中国文化和国情特色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大量实践经验提炼和升华的结果,同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现状以及现实问题的变化而进行灵活的革新和调整。一个科学、合理的治国理论是一个政党长期保持执政智慧和活力的重要保障。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古老历史传统的国度,中国共产党在初创之时的治国理论——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基础的民主政权——在当时无疑是最符合上述要求的。

(2)要争取最广大民众的支持,也就是“融入工农大众、重视群众工作”的执政理念,共产党之“接近工农”有别于封建时代“收买人心”的狭隘策略,因为这个政党自身就是从工农阶级中提取出来的先锋队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工农大众,这种天然而紧密的联系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拥有了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一点是当时诸多政治团体所无法企及的巨大优势。(3)共产主义信仰给了共产党人无穷的力量。对于社会进步而言,科学技术、物质、市场的力量固然很重要,但信仰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在广大的范围内得到长期延续,适应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三条宝贵的历史经验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初创之时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使其不断保持革命的斗志和活力。直到今天,作为前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依然需要保持这三方面的优势,才能承担起领导世界五分之一人口走向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党的创立历程范文二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的必然:

1、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指引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

2、国内条件——

a、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b、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一大”、“二大”、“三大”)

1.中共“一大”(1921/7/23-31,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 ②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意义: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中共“二大”(1922/7/16-23,上海),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中共“三大”(1923/6/12-20,广州),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

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只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

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这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三)抗日战争时期(洛川会议、“七大”)

1.洛川会议(1937):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中共“七大”(1945/4/23-6/11,延安杨家岭)

(1)内容: 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协商会议)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

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乡村转移到城市 )

②提出党的总任务;(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