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改小论文
语文课程知识是整个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也是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具有很大的理论容量和解释力。下面小编给你分享高中语文课改小论文,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课改小论文篇一
【摘 要】高中语文作为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适应他们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需要。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因此,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可能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只有扬长避短,让课堂教学产生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高中语文教学走的越好,越远。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几点探讨:
1 研究会考新时期下语文教学的要求,认清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会考、新高考是不同性质的考试,会考是水平的考试,目的在于检查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规定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试题内容主要取材于课本;新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目的在于为高校选拔能够继续深造的合格新生,试题内容取材于课本之外,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但会考和新高考的试卷也有共同之处,即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只不过会考主要是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学习过的课文中的问题,而新高考是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未曾接触过的问题。因此说,会考和新高考的试卷给我们普通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应有深刻的领会。
研究考试、分析试卷的特点,就是要将其隐含着的对我们平时教学的要求揭示出来,从而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只要我们平时的教学抓住根本(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不放松,我们的学生就能从容对付当前的会考和新高考。否则,只能是平时按考题形式讲课文,复习时按考题形式作练习,舍本逐末,到头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高。对此,高中语文教师更应有清醒的认识。中学生条件的限制,语文素质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调,而会考和新高考又仿佛正冲着我们的弱点而来。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路,要把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归宿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误区,才能主动适应会考和新高考。
2 变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高中课程方案。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现行高中教材(必修本)虽然经过反复修订而成,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缺陷:(1)作为全国统用教材,仅此一种,很难照顾到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2)就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这套教材内容尚显单薄,与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较大的差距。(3)教材编排采用单元文选式,从高一到高三,选文难度差别不大,听说读写训练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4)教学目标先后次序不明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年级之间、单元之间甚至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一种文体分布在三个年级,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教师难以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学了第一册不知道对学习第二册起什么作用,学了第二册也不知道比学第一册提高了多少。(5)语法修辞等基础的语文知识都穿插在初中教材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穿插的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本身构不成知识学习体系,也构不成能力培养体系,与单元学习内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3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思想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课堂教学要求课堂一定要安静,不能随便说话,在教师心目中,规规矩矩才是好学生,那些爱说好动的学生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有时甚至会受到斥责,以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少讲多听,即使有时学生发言,但这发言必是在老师设计之中,结果本应是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死水一潭,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吕叔湘先生就此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 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要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改变,就必须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一下,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信、可亲、可爱,从而产生一种亲近之情。对于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教学艺术说到底就是鼓励的艺术,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做到既善于发动,又善于倾听,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其次与学生平等对话,积极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角,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持不同见解。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品格。
4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精心策划,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能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兴趣和灵感,除了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讨论甚至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
其次,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形式。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作品,如与之相关的原著、文体相似或主题相似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社会中进一步学习与实践。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合作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然学生存在学习个性、能力水平的差异,教师就应转变观念,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另外,要注重实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拓创新,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其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知识信息变成图片、动画、影视录像,并附以音乐、效果等,具有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开放,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全面优化,为课堂教学格局的改变和模式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为课堂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5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首先,要帮助学生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
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一个基本着力点,而这一点又常常为我们所忽视。课堂上要“激发”而不是指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精神要来自学生自身。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比较精彩的观摩课,往往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则处处在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教师光彩夺目,学生黯淡无光。这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得到激发的具体表现。
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宽松。所谓宽松,我们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从而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了。第三,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其次,要帮助引导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要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正是他在1919年5月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还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80多年过去了,陶先生的话还没有过时。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怎么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仅仅停留在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状态,那么,新课程的理念就无法得到落实,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得到张扬,就更谈不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
总之,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有新的理念,而新理念需借助于具体的手段来实施,给学生留出学习时间,留出创新的空间,是语文教学使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勃发的重要方式。愿每一个语文教师豆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深入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寻找教学的更好的新“入口”,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拥有思维创作、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学习,让学生是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吧。那样,我们的教学也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崇耀红.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 才智.2010,(23).
[3] 黄淑熙.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探析[J].文学教育(中);2012年04期
高中语文课改小论文篇二
【摘 要】 “新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素质教育中最体现教与学双方价值的思想的改革。“新课程”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品质和写作素质在“新课程”的人文关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感受到写作教学已经走出瓶颈,教师正运用新理念把它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之一。可以说,从“新课程”里看到了教育的明天。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改 思考
一、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当前,各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龄六年以下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有的连必修课都难以上好,何况开设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更何谈个性化教学?过去个别学校“统一教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
二、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
2、综合实践活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现实状况是,不少老师不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既然是语文教学,该课型的操作无疑应做到“语文”、“综合”、“实践”的统一,尤其要突出“语文”。
3、应用性实践活动。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中的真实事件。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三、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练习测试,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传授……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如热热闹闹的课本剧表演、轰轰烈烈的合作讨论、旁征博引的扩展迁移、刻意而为的启发互动、随意无义的多元解读。语文课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大杂烩”、“小品课”。鉴于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四、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语文课改小论文篇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要落实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教学是关键。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它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正在深入地影响着广大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如: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基础性发展目标确定学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能做到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彼此评判、共享知识,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向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转变。
(一)问题的提出
三维目标的割裂。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要落实三维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但在教学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不能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2、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不能将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过程相整合,教学实践中,仍然习惯于统一的课程体制,过分拘泥于教科书,难以脱离“以本为本”的窠臼;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教材内容出现交叉、重复,小学与中学之间出现脱节,强调学科本位,学校普遍没有进行跨学科跨年级的课程整合。
3、对学习方式缺乏整合。表现为:一是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方式;二是不能整合各学习方式的优势,实现新型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三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点与面、有序与有效、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4、部分学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思维惰性化,没有养成良好的深层次的思维习惯,依赖他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
5、教学评价华而不实,缺乏操作性强的利于师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升学考试注重的是知识性的分数线,而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较模糊。
综合上述问题,我们觉得探索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二、研究内容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于是,集体备课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个学校教科研的一大亮点。必须肯定的是,集体备课在发挥集体智慧、贯彻新课标理念、弥补教学不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有些教师对集体备课认识不足,在具体实施时却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集体复制”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备课本的检查历来就是学校各项常规检查的重点。于是,各个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常常在“集体备课”的名义下,将教材的各章节分配给同组的各位任课教师,而各位任课教师更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网络上“成功下载”各种资料后装订成册,还美其名曰“集体备课材料”。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却严重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使“集体备课”成了一种最简单的抄袭。于是,没有各位任课教师的参与和讨论,“集体备课”便成了“集体不备课”。
现象二:集体备课只关注“备课”,忽视了“反思”
作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备课和反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教师进行集体合作时,往往只关注集体备课,而忽视集体反思。于是,理论和实践脱节,集体备课的意义被大打折扣。
上述这些不合理的现象的出现,证明有些教师对“集体备课”这种教学合作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集体备课的目的是集合备课组每个教师的智慧,共同分析学情,共同钻研文本,共同探讨教学重点、难点,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集体备课有非常显著的自身特色。一方面,它是个人教学风格上的某种集合,也是共性之上的个性宣扬,是一种“个体——共体——个体”的循环模式。另一方面,集体备课包含集体反思,也就是说集体备课并不是一次性的备课,而是二次备课。因为,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差别的,及时的反思和修改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
要消除目前在集体备课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真正发挥集体备课的效用,需要抓好“两个环节”和“五个落实”。
环节一:召开一次全体备课组成员会议,认真学习集体备课的目的、意义和操作方法。在召开会议前,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查阅有关“集体备课”的材料,召开会议时要求每位教师都对“集体备课”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会议结束后主讲人要把各任课教师的想法和意见综合,形成书面材料,发回每位教师再次学习。
环节二:明确集体备课的程序。集体备课必须按如下程序具体实施:一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确定每位教师的备课对象;二是集体讨论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和主体教学思路;三是要求主备人备课期间,其他教师也要认真备课,并形成自身的教学思路;四是在集体讨论时,主备人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发言后,组内其他教师要进行讨论、评价、取舍,然后定稿;五是组内其他教师要根据本班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进行个性化处理;六是在每一个教学课时结束后,组内各成员要对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进行评估,并根据课堂实际作出相应的改进。
着力抓好以上两个环节的同时,在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必须贯彻以下“五个落实”。
一要落实备课内容。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其次,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理出教学思路,规划教学设计。再次,要搜集、整理教学资源,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和取舍。
二要落实学情分析。就是要依据本校、本班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情况,对教学设计作出一些调整和改进。特别是在布置预习的时候,应该接近学生,询问他们对教材的阅读感悟和心得,了解他们对教材的疑惑,对课堂的期待。
三要落实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这一宗旨,必须明确的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鼓励者。所以,教师在落实学情分析后,要对先前的教学设计、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要落实集体讨论。集体讨论实施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集体备课的质量,因为它是集体备课的核心内容。集体讨论就是一次集体备课的过程,每次讨论前都要确定好主讲人、记录人,其他教师要认真作好补充。集体讨论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述说,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亦可以是唇枪舌剑的辨析。
五要落实集体反思。目前,我们的集体备课就是严重缺乏集体反思——更确切地说是根本就没有集体反思。我们的集体备课只是对下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而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却一无所知。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就会陷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的尴尬境地,我们的教师就真变成一个个“教书匠”了。所以,对于集体备课而言,集体反思是另一项核心内容。
只要我们抓住上述两个环节,认真贯彻五个落实,就一定能发挥集体备课的效力,为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推波助澜。
猜你感兴趣的:
1.浅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2.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3.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3篇
4.关于初中语文课改心得3篇
5.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