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经典随笔日志3篇
qq经典随笔日志 空
什么都不牵挂,什么都不想念会是一种什么状态,现在是不是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还是会有一种空心的感觉。
什么时候起,思念的一个人在风中遗失,还是在如水的日子里给弄丢了。现在会不会再想念那种感觉呢----思念一个人的感觉呢。
想念一个人的时候,虽然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心底的那种情愫,却让我深深的眷恋啊。遗失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感觉,喜欢一种感觉,是一个曾经思念的一个人给的感觉。岁月的沉默让我们慢慢遗弃了那样的一个人,也就丢掉那种感觉。虽然忧郁,迷茫,徘徊但终究却那么地喜欢。
再见那个人还会不会再生情愫,不得而知,只有再见了才会知道。有一个在心底想念时,为什么又会逼迫己来忘却呢。因为感情让自己愚笨,让自己会很愚蠢。为了自己能找回最初的自己。
寻回最初的自己,现在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只是一种虚无的感觉还是一个清醒的自己。人生最会有遗憾,是遗憾也会让自己有所收获。
qq经典随笔日志 当我想起那些曾经的想过
记得最后一次出去玩住五十块钱的旅馆是三年前。一楼墙角潮湿发臭,蓝布被单,冷洗澡水,爬在天花板上硕大的虫。两人挤一张床,背靠背就睡着了。第二天起来还是玩得高兴,最后把卡片机扔到了水里。三年后买了新的相机,原以为会更加愿意旅行,却发现早已经没有十八岁那年自己赶汽车一站一站赶到稻城去的力气。如果没有干净床单热水澡,宁愿不要旅行。即使还是渴望,也不能忍受一身脏兮兮。不洗头,只穿一件圆领套头衫,一条七分短裤,一双运动鞋。
我想起来曾经最高尚的梦想是到甘孜州的小学校去。虽然数学不好,不会弹风琴,唱歌又走音,但是还可以教语文、历史、思想品德,还可以上美术。我曾经想要带安徒生的童话书到那里的学校,买颜料和彩色笔给孩子们画画,教他们像德波尔一样写周记。然后我就住在学校旁边的窝棚里,每年五月进山,十一月出山。七八月的时候就跟着牦牛去挖虫草。一个星期烧水洗一次澡。我记得这个曾经是我最高尚的梦想。
我想起二十二岁时的蜜月计划是去看高迪的房子和诺坎普,去布宜诺斯艾利斯找梁朝伟当年住过的那个房间的屋顶。我想起我曾经想做一个欧洲农场主的女人。那样的话就可以拥有一大片土地,可以养牧羊犬和草泥马,还可以种樱桃。我想起这些好像都关于信仰。我想起我忘记他们很久几乎就要真的忘记了。
我想起大概在一年前看过的最后一部电影。阿莫多瓦的吾栖之肤。之后我开始看康熙来了。女人我最大。腹黑妹妹控兄记。24小时。犯罪心理。英超。西甲。欧冠。天下足球。体坛快讯。我一集不落看完每天的综艺节目,甚至还参照购物频道买了可以用来做锅贴的电饼铛。
我想起三年前看过的最后一本新书,是博尔赫斯的传记,没读完,还把书名忘记了。之后两年只重复看了两遍金庸,还是为了写戏。厕所里放了本小团圆,本来用在大号的时候消磨时间,但自从有了ipad,便没有再翻过。这期间倒是买了十几本昕薇。照着上面的模特儿画眼线选假睫毛。之后学会了,也就没有买过书。
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戏,离今天好像也有三年。谈恋爱的时候请男朋友去北兵马司看天下第一楼。之后每每送票来都嫌太远便说不去了。考试期间,因为要复习人物分析,便借了好几本戏剧故事梗概。本来说好歹也要重温文学的旧梦,结果一本也未翻完。
我想起我好久没有想起需要结婚这件事情。直到毕业那天去见导师,听她催我赶紧办事。记得当年哭爹喊娘斩钉截铁说非他不嫁,几年过去,偶尔竟然也会冒出这样的庆幸,好险当初没有冲动偷偷跑去扯证。住在一起,每日同吃同住自然习惯好像已是老夫老妻,却有什么如细碎沙子般从皮肤间慢慢渗透出来,碰到空气便化为无形。感觉有什么在慢慢抽离出身体。但也不承认离开的就是感情。我们不再讨论旅行、结婚和小孩,不再讨论是不是该重新装修一下房间或是该不该养一条狗。我们仍然相亲相爱,不愿离开彼此,愈来愈少争吵,我们已成亲人。开始用这种口吻理解自己,却往往在熟睡后又心有不甘的惊醒。填不满掏不空。多年以后,我终于理解了奥茨笔下的母亲,并极力说服,一定要原谅自己。
如果庸常是无底洞。
必须要原谅自己。
qq经典随笔日志 无法享受“闲”的痛苦
一直以来我都是那种非常自律,某些方面甚至自律到病态的人。与其说是后天养成的习惯,还不如说是天性使然。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年暑假一开始,我就会在外婆家写字台前的窗户上贴一张“每日计划表”,包括每天几点到几点看书,背单词,练毛笔字,弹钢琴等等。和许多人总是悔恨交加地说“订了计划从来都没完成”不同,在我年纪越小的时候,就越会勤勤恳恳地按照时间表上的日程做,而且恨不得一早就把任务完成,晚上就可以放松下看个柯南之类的,并安慰地觉得这是对自己的奖励,心安理得的。
后来到了初中也一样,夸张到每天都在学校把作业写完,书包都直接不背回家了。高中时做物理题数学卷子,最大动力也不是为了高考,纯粹是那种空白习题册放在眼前,就一定要把它填满的原始欲望。直到现在,去年因为翘考而多出来的日语一级真题,还有放弃了雅思考试的教材,都放在桌前准备慢慢消灭掉。
这种过于自律的习惯渐渐成了一种强迫症,只要无所事事地混过一天,就充满了内疚感和负罪感,觉得生到这个世上是在浪费时间一般。有时我想,是不是因为从小就在一个忙忙碌碌、没有度假概念的环境中长大,工作以前的任务就只是完成试卷写好论文做完作业,工作以后又突然被告知要自食其力,从一种忙碌状态立刻切换到另一种忙碌状态,根本也没有去停下来的资本,即使后来工作也很闲,自己还是没办法就顺其自然跟着闲的状态去混日子,否则每天下午6点下班,就会对自己哀叹一句,“又混过了一天。”
常常觉得,是不是真的需要像个机器人一样,每天给自己输入各种指令,几点到几点做什么事,完成一项打一个钩,才会觉得心安理得。必须随身带一个日程小本子,记下每天做的“正经事”,看了几页的日文书,早已构思的东西总算下笔成文,练了几个钟头的琴,如果在睡前发现80%都没做的话,简直要崩溃地抓狂了。
这也是我没办法接受抱着零食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原因,这种对好多人来说莫大的享受和放松,于我而言,就是每一分钟感觉人生在被吞噬的煎熬。道理我也懂,人生本来就是用来浪费的,活到尽头都是死亡,也没有背负着要去拯救地球的使命,不必每分每秒都活得那么“有价值”,也不是每分每秒都必须在“创造价值”,可就是会不断地被闲着的痛苦所折磨。
不过还好,发现这样的病友也很多,有时也怨不得我们自己,任何病态的情绪都是环境一半自身一半。给自己放了假之后,原本是希望自己不要活得那么机械化,偶尔睡到中午自然醒,偶尔通宵看剧凌晨上床之类的,只要一回到家,就完全没办法实现。
旅行回来到现在,每天都跟着爸妈上班时间一起,早上7点多起床,吃早饭、看书;中午11点半等他们回家、看剧吃饭;下午去游泳、刷豆瓣、看书练琴,晚上5点半去外婆家吃饭,散步、继续回家看书写点东西,中间间隙穿插玩猫。
这样规律的生活将过上近一个月,期待下次旅行,算是逼我不得不打破这种自己设定的清规戒律,也只有在外面的时候,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火车上、机舱里,甚至陪朋友看电视的那些无所事事、什么都没有发生的闲暇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