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作文450字左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对清明节的写照。清明时节上上坟,扫扫墓,祭拜已故的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习俗作文450字左右,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清明节习俗作文450字左右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样的清明节,却是不一样的天气。今年的清明节天气晴朗,阳光温暖明媚,我们一家子一起驱车前往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谒陵,祭英雄烈士,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
陵园很大,分北园和南园两部分,中间被陵园街分开。因为是清明节,陵园免费开放。人很多,停车场停满了车,还看到许多学校组织的学生队伍。因为这里不但是4A级旅游景区,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先进了北园的大门。正对大门是雄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塔”,高约三四十米,顶部尖,上面有红五星标志,它有南、北、东、西四个侧面,宽约两三米,正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词:“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千古(小字)无上光荣(大字)”。其他三面分别是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题词,都是刻在石碑上的。
继续往北走,两侧的绿草坪里嵌着黄底的红五星和黄底红色大字“褒扬烈士,教育群众”,黄、红两色都是用玫瑰花组成的。拾级而上,踏上有汉白玉栏杆的平台,上面有一个大大的墓碑,那是左权将军的墓碑,墓碑前放满了鲜花,还有好多人在不断献花、致敬、鞠躬,来表达对左权将军的怀念和敬意。
左权将军墓碑周围有许多领导和其他名人的题词,也还有一些英雄烈士的墓碑,墓碑群的周围是苍松翠柏,百花吐艳,不时有阵阵花香扑鼻而来。
向东拐,沿着横穿三叶草地,掩映在石楠、各色玉兰花树的小径,来到牡丹园,一眼就看到了左权将军纪念馆,纪念馆由小河环绕,我们趴在汉白玉栏杆上,看到河里有红、黄、黑等各色鱼儿在嫩小的睡莲叶间嬉戏。纪念馆的大门上有一幅对联:大节忠贞彪史册,正气磅礴壮山河。横批是:人民共仰。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左权将军的遗像和遗物,还拜读了他的英雄事迹。
清明时节,各种花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园内步步有景,美轮美奂。红墙绿瓦,富丽堂皇的“烈士纪念堂”,在百花丛中更显耀眼,像是晋冀鲁豫革命英烈的伟大精神光芒四射,代代相传。
我们从北园大门出去,穿过陵园街,就从南园大门进入南园。正对大门,也有一个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陵园正中间是一条南北大路,路边是两排高大的塔松,像一位位威武的士兵。路的两边是两块公墓地,林立的墓碑有二百多座,上到司令员,下到普通士兵,一般年龄只有20岁左右,有的墓碑上只有职务,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据说,陵园内团级以上的烈士墓碑共有200多座。
今年清明节祭英烈,参观烈士陵园,让我了解了许多英雄先烈的故事,我为他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而感动。正像朱德的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我一定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明节习俗作文450字左右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对清明节的写照。清明时节上上坟,扫扫墓,祭拜已故的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可是,今年的清明节不知从哪儿传出了个新“习俗”。
今天,妈妈下班回家,手里拿了好几瓶桃罐头。我很是疑问。妈妈看到我那样就知道了,将事情的原本告诉了我。我也没多想,便向美味的桃罐头发起了“进攻”。
吃过了桃罐头,没有了美食的诱惑,我的头脑变得冷静下来。我仔细的想了想,不禁有些心痛:唉,现在的节日,早已在巧手设计师——商人的手中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节日早已不是昔日美好的节日了,他们已成为商人们赚钱的机会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富裕了,已不在乎那10元、8元的,只为了图个吉利讨个平安而随波逐流,以至于让“久不出户”的桃罐头成了家喻户晓的“当红明星”。这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日本海啸引发的核电站碘辐射风波,不知从哪儿吹出一股风,让盐的身价大涨,名声大亮。一时间,人们抢盐成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可没过多久,谣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吗!
在这里,我要劝告大家: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让人在不经意间赚了一笔。
清明节习俗作文450字左右篇3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