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学习心得
俗话说,读史能使人明智。中国历史的学习又有什么体会感想呢?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历史学习心得篇一
开篇先要说句实话,虽然都说“文史哲不分家”,然而我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文科生,历史却是相当的不好,甚至常常会被工科的孩子爸爸嘲笑。各种朝代乱入,年代不清,人物混淆,事件蒙昧,甚至连一条历史线都捋不清楚,一到乱世的时候就糊涂掉了,贻笑大方。那么,到底为何开始读,读了四个月到底感觉怎么样,我今天动动笔,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一、读史的引子
想着孩子还小,接触历史实在有点过早,脑袋里形成一条时间线?感觉有点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直都没真的动心思搞历史。此前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孩子读完了《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这套书呢,主要是由中国最传统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少数民族故事、名著故事等组成,还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历史故事。孩子对历史故事异乎寻常的兴趣令我惊讶。《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里提到的七八个“三国故事”竟然成了她们的大爱,于是找来《三国演义》又补着讲了一些,她们说比《西游记》还好听,真让我这个从小不读《三国》的人醉了。随着《最美》的展开,孩子们渐渐了解到了李世民、朱元璋、岳飞、张骞、班超、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对历史朝代问得越来越多,我就开始琢磨着要用一套历史书来接《最美》的班了。由此开始了历史故事的讲读。
二、市面上若干儿童历史读物的简单介绍
1、《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一开始对这套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毕竟是步印大社出品的名牌,但也许是孩子小了点,这套在应用起来不能说很理想,至少不适合做启蒙读物。
先来说说《写给》的优点:一是图片精美,纸张高级。大社出品的质量是没说的,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很多不错的图片,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的照片,在讲到具体朝代时看看,非常有现场感。二是属于主题式串讲,围绕一个时代,突出几个观点,把多个故事串在一起,引发思考,结尾还会有思考题。三是篇幅短,适合孩子自己看。
再来说说《写给》不适合启蒙的问题,主要是不以故事切入,太过于像“教材”,趣味性不强,每一件事都是浮光掠影,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霸王别姬”之类的,也都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缺少故事的前后铺垫和渲染性,所以也难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情化的理解。此书配套的台版“小鲁讲历史”我没有听过,不好评价,但看目录来说,无疑是太粗了,一个朝代三两个故事,是根本无法领略到什么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上学时学历史的痛苦回忆,干巴巴的教材、人物、事件,一个年代表,背吧!那年代表后其实有多少精彩的故事,有多少鲜活的人物,有多少经典的典故,有多少隽永的哲理,都没有印象。当然《写给》如果用好了,还是很不错的,最好是对历史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用来串讲串读。
2、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系列。经过反复比对,以及各种版本的书最终都买来看了以后,基本可以确定,著名历史学家林汉达编写的系列中国历史故事书,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几乎也是唯一靠谱的原创历史故事书。如果你在当当或京东上搜索,基本上可以说,你搜到的绝大多数其实都是林汉达的作品,林林总总,然而不离其宗。《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是其主体,对,很遗憾,林先生只写到三国,就像红楼未完、海棠无香一样令人遗憾。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几个套系:《中国历史故事集》(大厚本,压缩版,到三国)、《中国历史故事经典》(6本,只到三国,故事多,内容全)、《中国历史故事集》(10册,修订版,雪岚续写,有压缩,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多种包装,与曹余章合著,到清朝)、《中国历史故事漫画版》(10册,到三国,严格按照历史故事集脉络画成)。其它历史普及书籍不是没有,但水平、原创性无一能与林先生作品相提并论,部分粗制滥造,画风低劣。
大家看上面这一大堆书肯定晕头了,我个人来说,推荐用10册装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来给孩子做第一套正式的历史入门书。原因一是稍稍精略,但不失原貌,重要的脉络、人物、事件都算比较充分。因篇幅精干,大人孩子读起来不至于失去耐心。将来对某一个朝代感兴趣,可以找别的再补充。二是这套故事集朝代全,林先生只写到三国,后面虽然是续写,总归是尽力保持统一风格,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第一次捋历史脉络无疑还是一撸到底比较好。三是与写给比,故事性更强;与上下五千年比,朝代性更完整。四是一些成语、典故,往往被提炼出来作为题目和重要内容,非常有利于孩子学到历史故事的副产品。
再次感叹老一辈历史学家兢兢业业治学著书的伟大精神,多少孩子因此受益,多少人对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拜林老先生所赐。把历史讲成孩子能听、爱听的故事有多不容易,又有多重要!看到书后老先生的手稿,真心佩服林汉达的勤勤勉勉,更加佩服他的惊才绝艳、学士无双!再次鞠躬!
3、《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应该说,这么多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再出什么像样的历史普及书读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法跳出林汉达先生的圈子。而台湾地区,倒是另辟蹊径,可以不受林先生影响,搞了一个教材式的《写给》,还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性的历史读本。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从未间断,本书即由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吴姐姐的历史讲到明朝中叶,我虽然没有买过,但从网上看到的片段来判断的话,吴姐姐应该是比林汉达系列更注重故事性的,着力突出的是历史上一些有趣鲜活的片段、人物,描写似乎更加细腻更加女性视角。但与此同时,在时间脉络走向上就弱化一点,有些故事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甚至是乱的,比如战国时孟子的故事,却放在春秋时伍子胥、勾践夫差的前头说,这也体现了专栏连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特点。虽然没那么多所谓,但对于第一次接触历史的孩子来说,时间轴上却有可能发生混乱。这是一个小小的缺点。这套书目前网上也有音频。
三、关于孩子读史的好处、年龄段及方法问题
历史概念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不到一定年龄是很难理解的,如果低龄读史,那么除非是和鲜活的历史故事相结合,否则是不大容易推进的。那么,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读史?说句实话,我曾经也很犹豫,也是在跟孩子读《最美》的过程中彼此推动的结果。因为我虽然是文史哲出身的学生,却希望孩子能学理科,学科学、学技术,学一些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端学科。历史这种学科,吃饱了饭挣够了钱,玩玩可以,万一孩子学得太投入,将来非得搞这个,实非我所愿。然而,经过这四个月来天天晚上固定的讲历史故事活动,我也觉得自己是想多了,这个只是历史普及,孩子也并未因为天天听这个,就减少对自然、科学等的兴趣,除了听故事、了解历史线,对未来的历史学习考试有帮助外,还收获了这些意外的好处:
第一:大量成语、典故的透彻讲解。作为中国语言精粹的成语、典故,其实都是来自各种历史故事,还有比前因后果铺垫十足地讲解这些故事更有助于了解这些语言的吗?一鸣惊人、老马识途、唇亡齿寒、病入膏肓、围魏救赵、四面楚歌、千金一笑、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百家争鸣……孩子对这些语言的理解自然而然就上了一个台阶。牛妈家儿子“牛少”听完了郑庄公的故事,再跟妈妈吵架的时候“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脱口而出,有没有感到那文化扑哧扑哧地往上飙啊!?
第二:掌握到多种多样的人生套路。我有时候问闺女们“历史故事好听,还是童话故事好听”,答曰“历史故事好听,因为童话故事太无聊了,就是公主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要不就是没儿没女老夫妻有了个神娃!”我的乖,原来是嫌童话故事套路化,不新鲜。然而,“一切都是套路”,历史也一样是有套路的。破釜沉舟的套路玩过好几次,忍辱负重的套路玩过更多次,“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开国皇帝都在玩啊!韩信哭着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时候不会想到,后面还有前仆后继的功臣被杀掉。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孩子们听到东汉,已经知道在信不过的人面前永远不要流露真实情感,在敌人说“来呀来呀”的时候一定不要追上去。因为这是历史,是真实的,不是被大灰狼吃了以后还能剖出来的故事,所以才是真正可以借鉴的。都说“读史可以明智”,等以后来到职场上遭人算计,可以在心里微微一笑“小贼,你这些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啦!”
第三:感受千样人生。人这辈子,只能活一次,但在书中,却可以活千百次。我们自然不愿意让孩子去经历乱世,那么也就失去了体会英雄辈出快意江湖年代的机会;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是平凡普通人,那么也就没有感受王侯将相英雄美人情感的可能。幸好我们还有书,有真的来过这个世界,真的拼过、爱过、哭过、笑过的人的故事可看。我家老大听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站在胜利者的立场上,先问最后谁赢了,然后选择一个“她向着”的人,为的是最后不为角色伤心。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的情感往往自己说了不算,孩子会跟着故事情节走,跟着喜怒哀乐、患得患失,或得意忘形,或懊恼后悔,或意气风发,或伤心落泪。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渲染了半个多小时的悲壮气氛下,早早就说要向着刘邦的大宝最终忍不住哽咽流泪。有这一滴五岁孩童的纯真眼泪,这本书也算没白买。
第四:正三观,练思考。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就是说,呈现在后人眼中的史,往往是经过主观修饰加工的。虽然值得商榷,但历史的主观性,无论是记载的主观性,还是解读的主观性都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取向。我个人认为林先生的三观基本上是很端正的,既不腐朽过时,也不矫枉过正。如果说读史读史,读读热闹过去了,未免可惜。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加以妥善的引导发挥和提问讨论,孩子们便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奠定非常端正积极的三观基础。
那么,究竟多大开始读史合适呢。我家五岁半开始读历史故事,我个人认为,这稍稍还是早了点,但以故事为切入呢,只要孩子不抗拒,也不是不可以接受。通过听我讲历史故事的小读者们的情况反馈,我觉得7-12岁的孩子似乎听得特别好,对里面一些隐含的更深的道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最早也不能早于5岁了。读完可以买一套漫画集让孩子自己读,比较有趣。
我家的讲法也说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一天一个故事,以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为蓝本,提前会做一些功课,对里面提到的成语、典故、名古文、后世诗词、人物评价、人物轶事做适当的拓展。其中一些节点要问孩子们的观点、意见和选择,一个朝代结束,进行一个总体的测试,以考察吸收理解的程度,再适时推进。对于一些过细的战役情节,以及过于纷繁的人物姓名,我有的时候会故意省略掉了,一切以保持孩子听故事的兴趣为前提,该恶搞的时候要恶搞,该穿越的时候要穿越。经过这一遍的串讲,我自己的收获也是无比巨大的,甚至超过自己在上学时学到的、感受到的。我想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关于最近读史的感谢,也就是上面这么多了,只是一家之言,毕竟历史真的真的是很主观的东西。然而说到底,中国的孩子,我真心认为确实还是要读一读中国的历史,功利点说,读史对学习语文的帮助极大,不光是典故知识方面,更加是作文思想方面。宏观点说,因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在这里,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中国历史学习心得篇二
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语见《史记》。)
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关羽、张飞。
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应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二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
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
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
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桓温。
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丑恶,也是中国官场文化最卑鄙行为的能源。它成为了滋生社会邪恶的恒温土壤。不管是任何方式的对这句话的赞同,都应该成为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理由。
这句话的原文是:“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最初说出这句话的人虽然是晋朝的一个将军,但后来却被读书人广泛引用。
第四第五这二句话,都是后来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流传相当广泛的名言,这二句话分别从两个终端描述了中国古代活跃在上层领域的精英们的思想追求。
诸葛亮是历史上著名的首相,以贤著称,而恒温是一个手握实权的将军,颇有功名。说这二句话的人虽然文武不同,但它们却刚好代表了古代的精英分子的不同追求,要么是“鞠躬尽瘁”,要么是“遗臭万年”。不过虽然是“遗臭万年”,有人的却自以为“纵做鬼,也幸福。”
六:“精忠报国。”——岳飞。
其实这句话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意思。但因为这句话是武将说的,所以听上去更直爽一些。
文臣的“鞠躬尽瘁”,武将的“精忠报国”,支撑了中国历史的沉重脊梁。
七:“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这句话虽然说的是个人行为,但听上去比“精忠报国”大丈夫气概还要更浓一些。所以也显得更豪迈。
说自己而不说国家大事,却只让人见其英气勃勃。但由于说得比较委婉一些,所以不如岳飞的“精忠报国”为大众熟知。
八:“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曹操。(语见《三国演义》。)
这句话是曹操成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私自利的人的真实心态。曹操虽然是个十分有才能的人,却也是一个性格十分恶劣的人。
所以历朝历代为曹操翻案的人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虽然富有才能,但人格却很卑鄙。他们希望通过为曹操正名的机会,为自己的种种丑恶行为辩护。曹操也就因此而成为中国上自私自利者的教主。
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同,和岳飞的“精忠报国”也不同;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一种为名誉而个人奋斗的意识流露。
这句话和前面的那一句“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是二个极端。“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是对历史的反动;“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则是对历史的正动。
十:“莫须有。”——秦桧。
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官场的一切黑暗,也使得法律的神圣成为一句空话。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载舟覆舟的过程,就是因为有这“莫须有”三个字在作怪。所以这三个字,就成为历史上所有的皇朝走向腐败的催化剂。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只知道水能“载舟”、“覆舟”,却不知道水从“载舟”到“覆舟”的过程的转变是因为什么原因。
其实,历朝历代的官场政治斗争的起因就是因为这个“莫须有”,结果也是由于这个“莫须有”。这个“莫须有”,就成为历史行船的航道上的一块巨大礁石,当一块块的巨大礁石布满了航道时,翻船是免不了的了。
秦桧到底是个宰相,聪明人,只一句话就概括了官场的特征。作为这三个字的正确实践者,秦桧的人品官品也可想而知,就凭这一句话,任何为秦桧翻案的徒劳就显得多余。
有了这个“莫须有”,躲躲老猫可以死,喝喝开水可以死,睡睡觉也照样可以死。
讲了这十句话的人中间,有二个皇帝(刘备、李世民),四个王(陈胜、曹操、刘备、李世民)、四个宰相(曹操、诸葛亮、秦桧、文天祥),五个将军(霍去病、岳飞、关羽、张飞、桓温),二个状元(秦桧、文天祥),一个农民(陈胜)——其中一部分人的身份有重复。总结一下这十句话的标签就是:帝王将相,状元农民,(异族入侵),成者为王。
不要看中国历史洋洋洒洒,长达五千年;据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翻起”。然而几千年的历史翻滚变化,基本上也没有超出这十句话的范围。理解了这十句话,你就理解了中国的全部历史。
中国历史学习心得篇三
学习历史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死记硬背,绞尽脑汁,“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掌握好方法,但是这仅仅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用心学习,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这样你就会发现,原来学习历史并不难。 同时,应当注意阅读每个单元的前言,了解每个单元的历史线索,主要问题和重要学习提示,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必须注意课文的学习导言,虽然短,但内容却是课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还必须认真思考课文的问题,思考的问题越多,越会引发我们思考更多问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因为我们毕竟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好历史的过程中也绝不回避考试技巧的问题。
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讳的是认为自己不会,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每点内容不要罗嗦,但一定要把要点概括地讲出。每点都要用序号标明,这样才能清晰明了。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休息或者自习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一起拿着卷子、书、资料什么的互相问答,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的亲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