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的好处
课前预习,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前预习的好处以供大家学习。
课前预习的好处(一)
预习的好处很多。
首先,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独立地阅读和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科书时,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搞清思路,抓住要点,解决难点。预习时有些地方没弄懂,听课时就会受好奇心的驱使格外留心,一旦理解了,思想上豁然开朗,印象就特别深,可以久记不忘,有时预习自己认为已经明白了的内容,听课时会发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因而引起进一步的思考,甚至发现新的不理解的问题,这对深化学习和提高理解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预习能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就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思路开拓得好,听课效率就提高,老师布置的作业能顺利地完成,这样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增加,学习就主动了。3。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都经过了独立思考,有了初步的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进一步的学习,理解更为深刻了。理解了的知识是容易记住的,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另外,预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旧知识组成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这也有助下一步的学习。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课前预习的好处(二)
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记笔记的能力。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地加以记录。不预习,听课时不知道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除了能锻炼速记能力外,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1.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这样。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取知识。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向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
2.课前预习的方法
第一种阅读法。
预习首先要“读进去”。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预习开始的时候,首先从头到尾把课文朗读一遍或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新课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这个思路的道理是什么?读过之后懂不懂?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用笔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
这种预习方法,表层目的是对新课文知识的预习,深层目的是以此理出一条检验自己学识的水平线。看在独立学习情况下,自己能掌握住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课以外,还要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有哪些差距,这种差距是属于知识方面的,还是方法上的,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补短的目标。
经过阅读预习以后仍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不必强求理解,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阅读法步骤:
第一步:纵览章节
为什么要纵览、概括阅读呢?这里有两个很实际的理由:
(1)纵览会帮助你掌握背景知识。如果对一个指定章节的内容,你事先一无所知,那么阅读和理解这个章节会既慢又困难。可一旦你在这样的章节里读到一个熟悉的观点——即你认出是以前曾学到过的东西,就可读得快些,理解得深一些。差别就在于先前的背景知识,而纵览则能使你很迅速地掌握背景知识。
(2)通读章节可以提供事前的组织者。对章节一般内容的熟悉,能够形成学习上的事前组织者。熟悉的标志可以充作标题或类目,将思想、事实以及细节都集中在里面。所谓的“磁力中心”,把事实、思想和细节像磁铁吸铁屑一样吸在它的周围。
第二步:圈点勾画
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层次、划重点。读了一段如果看不出层次,抓不住要点,那就没有读进去,要再读几遍。“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
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简单地整理出来。“划”、“批”、“写”这是阅读的“犁铧”。思考的种子,只有在耕耘过的土地上才能更好萌发。
第三步:提问
在读完书后,能够回答问题的人,一般在阅读前和阅读时就能够提出各种问题。这是获得高度理解的令人惊奇和有价值的技能。
提问行之有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提问能迫使你集中注意力以及敏锐、直接和有选择地注意你所阅读的字句。如果脑子里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你的眼睛只是略过段落中所有的字句却不会认识到就是这些字句包含了各种答案。没有提问题,也就不会有答案。在阅读和钻研课本内容的时候,如何预先提出问题呢?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办法是将每一个标题都变成问题。
第四步:预习后想一想
预习后,自己关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这样检查,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以便进行调整、改进。
第二种回顾法。
回顾法主要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本来,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应该记住的,可是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学过的知识或者忘记了,或者记不全了,或者记错了而不自知,从而变成了对新课文理解的“绊脚石”。有的同学感到听课效果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扫除这些“绊脚石”,缺少听好新课所必备的知识,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很难立即理解,课堂上某一处卡壳,后面就更听不懂了。
通过回忆,查一查不懂的概念在哪一章哪一节中讲过,如果还回忆不起来,就找出课本或笔记本认真看看,直到弄懂为止。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和新课内容不同,新内容不懂可以搁着,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而已学过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是不会讲的,如果预习时没搞懂,就会影响听课了。
课前预习的好处(三)
课前预习,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对课文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理解与分析。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课前预先,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必要环节。
新课改理念也特别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学习的伙伴。预习是必要的,也是学生能力可及的。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预习对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1.预习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有八个专题。专题有的涉及语文学习,有的是作家作品,有的涉及自然景物,有的引导价值观,有的是名家人物描写,还有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思想方法等,具有多角度、时代感强、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
面对这样一套教材,在教师教学观念发生转变的基础上,学生也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如单纯依赖课堂40分钟落实教学目标,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预习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由粗读、泛读到精读,如果用心,每一遍阅读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在第一遍粗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笔标注出来。读后将它一一解决掉;在第二遍泛读时多少能明白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了;到第三遍精读时,就有可能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有了一定的印象,或产生了一定的感情联结。
2.资料的搜集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内容,由于时间的流逝,年代远久,很多历史上的事件或人物,小学生不了解,如果我们教师不注重对文本背景资料的教学,不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现实、历史事件,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一定困难,也会阻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影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课前预习中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就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还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在教学中恰切地运用。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学生在课前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周瑜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才设计为难他的。在作品中周瑜显然是个妒嫉心很强的一个人物。但在解读文本时,有的学生却提出大胆的质疑,认为周瑜十分忠诚。原来这个学生是根据《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情节描写,了解到周瑜在大军压境,很多人主张投降曹操时,坚定地表明与曹军决战的决心,并为东吴的大业献出了青春。
在教学《李时珍》时,老师的预习作业中要求学生了解《本草纲目》。在筛选出的资料中,同学们知道了这本书中记载的药物种类近二千种,药方有一万多个,药物形态图一千多幅等,而且很多药还是李时珍亲自试验药性后写下的记录,一段段资料的背后,是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结果,为走近人物、解读文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前对学习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这些资料进入课堂,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也促进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思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质疑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质疑激思。”清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也是语文阅读创新思维最明显的表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关键。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息息相关。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边读边思,并记录下发现的问题,整理出带进课堂的疑惑……脑袋不空了,学习就有了主动性,这样才能做学习的主人。这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正是我们新课改所倡导的。
在听一节公开教学课时,有位学生对《荷塘月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开头一段写“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结尾时却说:“妻已睡熟好久了”,为什么不写“闰儿已睡熟好久了”?闰儿到底睡了没有?这个提问把听课的教师都逗笑了,但授课的老师却肯定了他敢于质疑的可贵的学习品质,然后指出这个问题虽不是文章关键所在,但有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阅读思路不断打开,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因此而加深了一层。
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的预习。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个学生就在预习中发现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个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不同,于是提出了:“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呢?的问题。在这样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带着疑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讨论,最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讲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学生把“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这样的疑问带到了课堂上,我就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巴迪长大后,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怎样的认识?从交流的情况看,讨论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仅认识到巴迪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来自两种不同力量的爱都是需要的,而且发现了这两种力量都源于他们对儿子的爱……。
可见,学生敢于质疑,有利于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创新,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做好了语文学习的预习,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而有效率的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