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鲁迅故居的读书笔记
鲁迅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赞誉。那么,来几篇访鲁迅故居文章,看看就知道大家对他的态度和心情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访鲁迅故居的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访鲁迅故居的读书笔记篇一
从鲁迅故居回来已经一月有余,有关的记忆仿佛变得遥远了,却一直不敢动笔去写。是因为怕曲解当年的人和事吧,还是因为对鲁迅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我心中不得一解。
当年,我们的初中课本,鲁迅的文章有不少,如《阿Q正传》、《孔乙已》、《故乡》、《祝福》等等,议论文也不少,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痛打落水狗》(好像是,记得不是太清楚,或许是意思),〈呐喊》、《仿徨》等等,从此我的议论文突飞猛进,差不多每次作文课,语文老师就会把我上一次的作文当作示范文来分析。以至于到现在,同学聚会的时候,都会说起这事。事隔多年,鲁迅的这些文章,我居然已经没有太多的印象了。前几天我还在网上专程搜到《阿Q正传》和《故乡》这两篇文章读了一遍。
因为当年的初中课本里鲁迅的这些文章,便对绍兴多了些许向往,鲁迅在他的短篇小说《故乡》中,对他的故乡的描写,他家的老屋,后院的百草园等等,在我的想象中模糊而遥远。在多年以后,这些模糊而且遥远的想象变得真实而且触手可及,久远的乌蓬船在小河里慢慢的摇着,那些白墙青瓦的老房子,茴香豆的香味,也许随风飘过来,于是,也想着来一盘茴香豆,温一碗绍兴老黄酒,坐在咸亨酒店里,当然,还得来几样小菜,慢慢品味吧。
这些图片,来自一个月前鲁迅故居的拍摄,只是现在与当年许不是太一样了罢。
访鲁迅故居的读书笔记篇二
上个周末,闲来无事,我便又去拜访了鲁迅先生的故居。从我的住所过官园桥向南走10分钟便到了。博物馆位于老北京的胡同里,整个这一片保护地非常好。老的四合院仍保留着当年的样子,仿佛岁月不曾走过这里。
一到门口,我便去寻买票的窗口,没找着。于是问旁边的保安,可能是鲁博的保安素质也高,很热情,说免费,拿证件就行。我心里暗自高兴,真好,鲁博终于免费开放了,早该如此。可是平常我很少带身份证,找了一番,找出了我的工作证,于是放我进去了。心里又暗自高兴,幸亏院里最近安保抓得好,工作证随身带着,大清早的,真顺!
我是带着崇敬来拜访鲁迅先生故居的,进了门,就是鲁迅先生的雕像。4月前我第一次来的时候,雕像后面还没有什么装饰。如今春去夏来,雕像后多了几株小树。树后就是陈列馆的正门,我想,可能是那位风水先生所为吧。进入展厅,四周都是鲁迅先生生前作品,雕刻在墙上。向北走上楼梯,到了二楼,就是鲁迅先生生平事迹展了。那天来参观的老少青都有,馆里很安静,似乎是在倾听先生的教诲。
进了大厅,向左就开始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展。一开始是他的祖上。大概我们中国人在为人树碑立传的时候,都要查八辈的。我看了一下,先生的故乡的确是人才辈出,真是吴越多才子啊。原来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还有一大批的名人志士都是绍兴出来的。我关注的是鲁迅先生祖上,竟有很多长寿的。80多岁的也有。而鲁迅先生他的人生却短短55个春秋。他是被肺结核夺去生命的,试想,如果没有肺结核,先生活到文革是不成问题的。只不过,说不定,真要活那岁数,恐怕不是打成右派就是关牛棚了。
访鲁迅故居的读书笔记篇三
此次行程,虽辗转不少省市,然而我总觉得,之前所有匆匆的步履似乎只为这一站。因此,当双脚踏上绍兴大地,一转入那条铺着石板的小胡同,与大型浮雕墙前先生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及先生少年时的小伙伴闰土等人物雕塑组成的一组铜像不期而遇,凝视占据景墙画面三分之一的先生胸像时,我心情是颇有些紧张的。
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了那扇简陋但庄重的大门。我知道,这一刻,我踏进的这个地方,不是上海的希尔曼刀具店和无锡的紫砂博览馆,可以高声喧哗,还可以讨价还价,更不是在杭州天蚕丝绸公司,除了可以对上万种门类齐全、质量上乘、品质丰富的丝绸产品大饱眼福外,还可以领略家蚕丝与时装秀合二为一时的那种华丽富贵。我告诉自己:130年前,这里曾诞生过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文化战线上的坚强战士,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快乐而酸涩的童年。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我和一些人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怀着无限的爱戴与向往。小学时认识了他的《故乡》,初中时又在他的引导下看了《社戏》,游览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从中结识了少年闰土、双喜、阿发、桂生等一大群可爱活泼的乡村孩子。原以为,先生的文章写的都是与我年龄相仿的乡村孩子的欢乐事,于是,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翻阅父亲案头上与之有关的书籍。这一翻,竟让我不知所措起来,那些似懂非懂的语言,犀利得仿佛藏在字里行间的剑戟,吓得我连忙将它们塞回了书架,并发誓再不碰那些板着面孔的书。
在对先生文字有意无意的躲闪中,我从一个孩子渐渐长成少年。高中时代,迫于科任教师的威严,那一时期,我与先生的文章续缘大抵有种被迫的味道。后来上了大学,读的又是中文,《鲁迅学》自然成了那个时期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在一种氛围的熏陶下,我逐渐理解了先生何至于老板着一副严厉的面孔,何至于笔尖流淌出的不是阳春白雪而是犀利甚至血淋淋的“吃人史”,也理解了先生负笈东瀛七载,无论怎样的艰难困苦,其生命力竟至如此汹涌喷薄,最终让一个平平常常的周树人变成了伟烈的鲁迅。在“吟罢低眉无写处”的漫漫长夜,作为一个不合时宜的独行侠,先生宁愿在沙漠中持枪叫啸、策马奔走,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苟且偷生。于是发誓,这辈子,再怎么折腾也得去一趟绍兴。在与课本中的三味书屋对视了十多年后,这个三月,我终于迈着怯生生的脚步,踏上这座有着许多乌篷船的江南小镇。
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然而却又觉得,我是来到了一个自己很熟悉的旧地。只是我来时,先生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事实上,在先生去世前,他也已经很久没到过这里了。然而,置身那些大大小小的房间,我总感觉到先生的身影无处不在,这当然都是先生年少时的身影。那个和书房仅一墙之隔的大家都熟知的两丈多长、一丈多宽的院子是先生儿时的乐园,他和伙伴们在这里拔草捉虫、谈话游戏,做这做那。墙角边上的那株腊梅,据导游说还是当年先生在这里读书时的那一株,算算,也该有100多岁了。我们去时,腊梅树尚未吐绿,但从茁壮坚挺的树干看得出,这依然是棵年轻的树。
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每一张桌子和椅子,无不带着先生的气息。书桌上那个小小的“早”字,为我们刻画了先生年少时坚毅刚强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就这样执拗地伴随了他一生。
与先生故居相距不远的纪念馆是一幢淡白色的建筑,有着中国风味的飞檐,里面收藏着与先生有关的文字、照片、书籍、图纸,还有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和孩提时代的玩具。一楼大厅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镏金大字让人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先生对人民、对敌人完全不同的态度,也是先生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先生的一生,是顽强战斗、追求真理的一生。
先生其人与他的作品一样,并非人人喜欢,因而,他与天地人神鬼的历次征战,都被一些人诋为“刀笔吏”、“睚眦必报”或者“心胸狭隘”。我尤钦佩的是,面对那么多责难,外表柔弱的先生非但不倒,还“创作了400万言,整理古籍60万言,汇成雄文16卷,另有翻译500万言”,看来,“文化巨人”这顶帽子绝非每个人都顶得起!
时至今日,先生的小说我仍读得不多,散文读了一些,那种简洁利落、清新不俗,独具审美气象的风格非我辈所学得来。尤令我折服的是先生的杂文,900余篇,几乎每篇都能映射出大众的灵魂,成为活的现代中国的“人史”,成为
“了解国情民情的百科全书式文献”。杂文不杂、闲笔不闲的风格让先生独享“杂文大家”的伟名。可以这样说,先生与杂文,犹如荷马与史诗,莎士比亚与戏剧,托尔斯泰与小说。先生的不朽,在于一种人格的支撑,一种洞穿千古的思辨和独特气质的发散。
参观完先生的故居,我们原本还想坐乌篷船看看先生故居前那条狭长的河道,试图从中解读喝了这柔柔江南水的先生何以没有与唐寅同为“江南四大才子”,却穷尽毕生,独独做了不受时人青睐的“文化战线上坚强的战士”。然而,不过下午五点,故居内的管理人员便宣布闭馆,与之相关的一切活动也随之停歇,任凭我们磨破嘴皮,并许诺付双倍的费用,可人家并未因为我们来自遥远的怒江大峡谷而动半点怜悯之心。“先生需要清静,还需要读书做文章呢。”乌篷船旁那位老人喃喃的话语,让我顿时艳羡起先生来。先生有幸,是因为他生活在将自然和人情搭建得无比融洽的绍兴,躲开了升沉荣辱和庸常的华丽,创造了让后人仰视的文化遗产;绍兴人有幸,是因为他们在无声坚持着为先生保留一方让生命熨贴在既清净又平实的角落后,享受到了先生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生和这里的人都是幸运的。
有人说,先生的文章读得越多,就越让人觉出他的不完美来。先生的确不完美。然而,正是因为他的不完美,才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如若他完美得无懈可击,还是那个“文化战线上坚强的战士”吗?
可以说,对民族的心灵史、性格史的发掘揭露,对国人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的深刻描摹,先生乃千古一人。先生之前,绝无先生;先生之后,亦无先生。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名著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2.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0篇
3.读书笔记大全100字6篇
4.《做最好的自己》读书笔记
5.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6.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
7.什么是读书笔记
8.有效教学读书心得笔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