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7-06-18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qqqqq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龙文化等。我自恃是没有能力在这样一篇文章中把中国文化写透的,只想通过对春节体现出来的一些中国文化的简析,来透视中国文化的底蕴,希望可以有“以一斑览全豹”的效果。

从发红包看礼仪文化

过年的时候小孩子可以从长辈手上拿红包,于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过年。现在我大了,不好意思再拿了,但是大人们还是要塞的,还说这是习惯,图个吉利。要我说这应该说是一种习俗吧,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从年夜饭看饮食文化

在春节吃上团圆饭是件快乐的事情。我也只是津于“食”而不乐于“品”的。说起来饮食是一种文化,不是会吃的人都懂的,我也只有靠他人的文章来写这个。

王蒙在《论吃》中说“谈吃不恋吃,广用博闻,能上能下,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稀奇古怪,不惧其异;讲究排场,不失其志;以吃会友,意不在吃,不吃亦友;庶几可以言吃。吃之为吃之,不吃为不吃,是吃也。”

黄裳在《论烹调》中道“讲究烹调是一个有长久灿烂文明的国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穷奢极欲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一回事。用人人可得的材料,调治出人人喜欢的食物,这工作,不只是重要的,简直可以说是神圣的。”

邓友梅在《论饮食文化》中赞“ 饮食也是文化,对这种观点我很赞同。我们中国人在吃上向来讲究,这种观点无疑更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地位,增加我们的自豪感。我想,若把饮食纳入文化范畴,它可能是最容易从事又最难取得成就的一个项目。其实,饮食文化是最讲实效的文化,不能靠哗众取宠,而要看真招子。不一定非上名贵菜肴,祖传绝技,只要普通中见出众,一般中显特殊,就是好活儿。"

吴世昌在《烹饪是一种文明的标志》中叹“ 烹饪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我以前曾说,中国烹饪和中国园林,将来一定风行世界。现在美国已有第一所中国园林"明轩",中国饭馆则自清末即在英国和欧陆有华侨开设。但因厨师不是道地的受过训练的中国名手,所以过去不甚发达。今后的趋势,可以断言一定会蒸蒸日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从穿新衣看服饰文化

穿新衣:小孩子喜欢过年的原因之一是可以穿上好看的新衣服,而其中体现出了服饰文化在我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在此略谈一二。

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它起着护体、御寒、遮羞、标识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所以说服饰是人类生活的橱窗。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服装上的差异是一目了然的。《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同样也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就中国传统服饰色泽而言,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如《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并认为秦灭六国,是获水德,因而色尚黑。根据五行学说,水在季节上属冬,颜色是黑色,因而秦的服饰和旌旗都尚黑色。到汉朝时,统治者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认为土胜水,土是黄色,于是服色尚黄。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土象征中央;木是青色,象征东方;火是红色,象征南方;金是白色,象征西方;水是黑色,象征北方。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形成礼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如我国服饰冬春两季多穿蓝、黑两色衣服,正是这种古俗的传承。

儒家思想对服饰也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它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宋代各朝皇帝还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并在宁宗嘉泰初年将宫廷中除帝王后妃外,妇女所用的金石首饰,集中放火焚烧,以此警示天下。再如宋代初年妇女的发式承晚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尚,这种高髻的梳成,大多掺有假发,,这就违背了理学关于服饰简朴的原则,因而《宋史"舆服志》曰:“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可见,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贵贱之别,望而知之”。受礼制严格约束的社会风尚,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庶民即使腰缠万贯,按礼法规定,也不得穿不该穿的服饰,不得恃富越分。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防范特权外溢。政治权力凌驾在财产所有权之上,从消费领域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超经济强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尽管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但是在形制、纹样、色泽等方面,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形制上,有两种基本式样,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这两种式样的服装交相使用,兼容并蓄。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今天我国服饰在经过近代西化的冲击后,又再次登上了世界服饰的舞台。不能不说不准,中国传统服饰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从放鞭炮看宗教文化

过年放炮是一个传统的习俗。据说是因为要赶走怪物的。而说“怪物”,“鬼”,“神”之类者,让我想到了宗教这的东西,在这反面,禅宗,佛教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典型代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共七八百年。这时中国主要是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二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隋唐以来,天边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贞观年间,玄奘大师从印度留学归来后,标志着中国向印度学习佛教的过程基本结束,并在隋唐时期形成了十大宗派。就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派而言,三论、唯识、律宗和密宗的印度文化气息较为显著,而天台、华严、禅宗则中国文化的气息就重得多——在印度是难以找到这种文化气息的。

虽传说禅宗肇始于齐梁,但真正的开山祖师应是六祖慧能。禅宗从分

析名相、辩驳教理的百家争鸣盛况中站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大旗,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人生宇宙的真谛。在师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动静的起心动念、嬉笑怒骂、激扬指点、杀活纵夺中实施。这虽然是马祖之后才大见开展,但具体端倪,都为《坛经》所蕴涵。故使禅宗成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学而非哲学,似艺术而非艺术的法宝。不但对佛教具有革命性,对欲得解脱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举世全无的特殊思想体系。

虽然禅宗的许多特点都带有儒道等中国文化的思想,而禅宗的根本目的——彻证“无生法忍”——却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为中土文化所无。而禅宗内浸透了这一点,这无疑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开放出的璀灿之花。

有一些人对“中国化的佛教”不以为然,认为应以印度佛教为标准。其实禅宗乃至天台、华严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果抽取出禅宗的成分,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就讲不下去。在唐代至五代之后,禅宗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核心,就代表着佛教。不了解禅宗,就没有资格说了解了中国文化。

在唐武宗掀起的遍及全国的灭法运动打击下,除禅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军覆没了。只有六祖大师开创的禅宗禅宗,不仅安然度过了这一劫难,而且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灭法运动后的几十年间遍布全国,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所以,如果没有禅宗,佛教在中国的生命能否延续至今就成了问题。而历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灭法后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主要就是禅宗的发展(不包括藏传佛教)。正是由于禅宗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才有如此绵长、辉煌的发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欧美的能力。

禅宗的方法简捷可行,并能贯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为士大夫们接受,有普遍性;而且其本身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禅者本身就是一粒种籽,不论在何种环境中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较其它诸宗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主体。

春节文化的内涵

在经历了传统与时尚的互补、中国与世界的交融,春节这个舞台上所展示出的是一幕幕立足本土、土洋并举、中外辉映的文化盛景,我们似乎从中日渐明晰的发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风景线。

如果抛开形式,从春节这个节日的内核上看,从过年人们获得的巨大精神满足上看,回家过年、全家团圆、祝福彼此、追求和谐,这是我们在春节里的最大感受,而在大红灯笼、福字临门、饺子飘香、拜年贺喜的浓浓氛围中,我们深深沉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血脉里共同涌动的团聚和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节日里面,我们才更多地在节日里感受到了和谐,这种和谐,有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携手,有城乡经济文化生活的交融。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节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而春节,正是在民族文化的旗帜下飞舞。

对春节国人的反思

今年春节期间,恰逢西方传统的情人节,于是人们在大红的“福”字和火红的玫瑰的双重奏中,看到了中西文化的一次鲜明的碰撞和融合。而恰在许多中国人庆贺情人节的时候,海外正在掀起一股中国年的热潮。同往年比较,今年春节显得意义非凡——它已经不仅仅是华人的佳节,而是像元旦或圣诞节一样,成为世界性的喜庆日子,并且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领导人的重视。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领导人,都纷纷给华人拜年。

中国的春节正在愈来愈多地进入了多个国家的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活动中,这是近年出现的新事物,今年尤为热闹。有专家认为,这和中国春节的祥和与欢乐这两个特点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潮流极其吻合相关。世界各国人民的人心是相通的,谁不渴望与追求和谐、幸福、欢乐、美好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春节民间外交的共同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尽管中国的春节或被西方称为中国的新年,是中国本土化的全民性盛大节日,她原有的内涵更多的是体现在民俗学这个层面上,但在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下,本土化的中国节日必然会遇到一个国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不断演化和革新中国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仍然还记得韩国与我们争端午节的事,想来真是可笑.端午节怎么可能又跑到韩国去了呢?他们也没有资格跟我们争啊!古代起,朝鲜这个小国的文化,不就是从我们这里发源的吗!虽然让中国人听了啼笑皆非,可是这也是一面警钟啊!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要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雨雪,是何其珍贵啊!它就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流淌的血液.难道连根基都要动摇吗?那我们还能妄想去建什么摩天大楼呢?

我们的文化要我们去保护.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完完全全西方化的中国吧!一个头顶黄卷发,身穿外国名牌,开着外国汽车,说着流利的英语,吃着汉堡,喝着可乐,住着洋房的中国人,不过这好象是很多人的梦想.不知道那我们还叫什么中国?我们还叫什么china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