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政策论文,中国民族理论论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向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理论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篇一
《 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12-01
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是解决得最妥当、最好的。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应完全归功于我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要让学生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新民族政策带来的成就,特别要让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政策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自觉地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2 在教学内容上,要与时俱进,把新时代的精神注入新的民族理论中
任何理论都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也是如此。在民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突出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与理论,把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坚决贯穿到民族理论和政策的课堂教学中,把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党的科学民族政策指导下,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将这些内容贯穿到民族教学中去,可以引导学生们执行党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的自觉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问题,在总结我党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导,为民族工作的开展指明了道路。所以,老师在进行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教学过程中,要把三个代表贯穿其中。
科学发展观理论是胡锦涛同志等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顺应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我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点的继承与重大发展,它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与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的要求是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本的方法是统筹兼顾,平衡全国各地区的发展能力,增强少数民族的发展机会,最终实现各民族的统一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是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与民族地区的实际,制订一些符合实际的政策与措施,领导各族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用先进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方法创新的根基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庄严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所以,我们把新时代的精神纳入到民族教学的内容里,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3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民族理论课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空洞和乏味、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如何让民族理论课生动活泼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民族知识的兴趣。笔者认为,我们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
(1)老师要坚持教学手段的多样灵活,教学方法要寓教于乐。
在民族理论的教学中,老师要尽量采用一些多媒体技术,多选学生们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们讨论与剖析案例。与此同时,学生们要从课堂走到社会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参观和访问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民族理论的兴趣。例如,带领学生们参观少数民族文化展览馆,使学生们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与辉煌的文化,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带领学生们考察新农村建设,并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调查等等,使学生们感受到,在党的正确民族政策的引领下,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既增加了民族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教学成效十分明显。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拒绝空洞的说教。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对世界民族和民族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前提上,对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深深地扎根于民族地区的土壤中。学生们在学习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时,是要用它处理具体的民族问题、民族工作,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民族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联系社会和学生们的思想问题,以解决学生们在思想与认识上的不足。
4 结语
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民族问题的知识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把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注入新的民族理论中,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要力求灵活多样,做到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秦位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1-154,169.
[2] 叶缤,杨群.民族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2007(27):124-126.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篇二
《 浅谈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
摘要: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研究这些理论与政策有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促进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 政策 实践 创新
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来说,民族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新中国一贯重视民族工作,系统地阐明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民族政策,成为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把56个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经济腾飞、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构成了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毛泽东的民族思想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其中,毛泽东作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半个世纪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从维护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独特的理论和政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无论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支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二、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对民族问题的实质进行了下达的定位。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题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开幕词中,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做出了明确的阐述:“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将更加巩固。”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表述:“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邓小平曾对外国来宾郑重声明:“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它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步,包括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民族区域自治等主要内容。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有别于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是新时期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指南。
三、江泽民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创新研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内新形势,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新概括、新论断,形成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江泽民民族理论与政策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有一系列重大突破与创新之处。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界定了民族问题的内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科学地回答了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并指出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江泽民同志在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民族问题的内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这个论断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即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四、胡锦涛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涵
在对我国各民族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定义做出了新的概括,即“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定义“六要素”理论通过“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词解析了“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两大特征。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这一表述不仅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而且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定义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三个不容”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肯定了我国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崭新的课题。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使21世纪的中国各民族长期保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篇三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 》
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在教师人数有限的前提下,必须合并班级上课。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班级上课人数相对偏多,要不然就没有办法完成所有班级的授课。人数相对偏多导致上课效果相对较差。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他们认为班级上课人数多、班级大,自己不会被教师注意,所以在课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应付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有的学生因为大班上课教室大,距离黑板较远,看不清教师的板书,所以出现放弃的心态。大班上课不仅使学生疲惫,教师也很头疼。他们既要管教学,又要管纪律,费时费力,调控起来相当困难。例如,分组讨论环节,在人数少的班级里分组讨论,每组都有机会发言,学生活跃度高;但在人数多的大班,由于人数较多,在分组讨论时大家发言的机会受到限制,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质量。
(二)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大部分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在具体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教育工作者实行的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听课为辅。“教师中心论”在理论课教学中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奎苏姆宾博士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学校及教师就要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良好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形式。这种形式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这既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又可以通过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革新教学内容,实施专题化教学
目前,大部分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该教材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但是,该教材的理论深度,使得没有专业学科背景知识的大一新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进行了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
专题化教学,是指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把教学内容,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它丰富了课堂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安排上,将《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的12章节内容分成6大专题。专题一:走近“民族”;专题二: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专题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专题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平等团结。每一专题的讲授都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着重进行讲授,突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民族性、现实性,使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心社会。同时,在求知中自然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基础。
(二)改变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1.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真实案例,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研室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同时,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国家的政策及社会突发热点问题,把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案例,使学生不仅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方式、方法,而且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在讲授“中国民族概况”专题时,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本民族的情况或者是他们所了解的民族的基本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个人经历与兴趣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他们的风俗习惯,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讲授“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时,就新疆“7・5”事件,让学生通过纪录片了解这一事件从策划到造成人员伤害的全过程,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问题,从而弄清不是所有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世界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他们组织的暴力犯罪,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在讲授“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时,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向学生展示,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离不开56个民族,同样,56个民族也离不开国家,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富足的民族。在讲授“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时,通过中国航母、中国龙精神等案例,以民族共同心理认同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心理纽带。通过二战时期犹太人惨遭纳粹分子屠杀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团结,才有政通人和,人民幸福,从而自觉为维护祖国统一、安全、荣誉与利益而努力奋斗。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题时,使学生了解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能相对比较成功地解决民族问题,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专题时,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讲起,先倾听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解、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再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了解各项政策的初衷和实质,做党的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捍卫者。 2.运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讨论式互动教学法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需求、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及兴趣点,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动态、创新的教学过程,引导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讨论使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内在转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影响自己的内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使所学知识能对以后的生活给予理论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重视理论教学,但不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鼓励,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满足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想办法把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除了实行专题教学,还在课堂上实行了讨论式互动教学法及实践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效果良好。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讨论的内容最好是那些学生感兴趣,同时又能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起到积极影响的现实生活案例,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的目的。例如,在讲到西部大开发时,给学生的讨论题目就是“如何看待新疆的切糕事件”。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了解事件本身,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个体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经济原因,以及西部边疆经济目前的状况、国家对西部边疆的政策。两年的探索和改革表明,案例教学法、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的运用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
(三)推动实践教学,提高民族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005年,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教学改革的要求,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有实践环节,并且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内蒙古民族大学响应国家的号召和规定,在强化民族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扩大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进行实践教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灵活广泛,如参观考察民族名胜古迹、博物馆,观看相关所学知识的影像资料等。这些方式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把时代的气息注入新的理论体系中,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例如,“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在讲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一专题时,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民族文化博物馆,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正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培育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各民族为缔造伟大的祖国、捍卫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对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有积极意义;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这一专题时,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进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调查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存的基础、发展的保障,是各民族维护尊严的前提。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增长了见识。
高校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也是国内分裂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发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帮助他们与破坏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项目“‘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在加强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编号:MDZD201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作用研究”(编号:jg2012009);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资助]
[王苏敏: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
有关民族理论政策论文推荐:
1.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2.中国贸易政策研究论文
3.中国土地政策发展论文
4.形势与政策中国梦论文精选
5.2016大一形势与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