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教学管理论文_有关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2017-05-2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若干新思想、新理念,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实现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质的飞跃,关键是要有真切扎实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教育教学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篇一

《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 》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和方法,要高度重视对课文中“潜在意义”的发掘,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求同存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索精神;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活动内容要新颖,形式要活泼,通过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远足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使他们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本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路径与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意义深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要求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求紧扣教材观点,不能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一、通过想象激活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性,认识到课文的理解必须融入真情实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否则课文仅仅是孤立于自己之外的事物,充其量不过是一些印在纸上的符号而已。教师要以自己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课文之外的“潜在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般情况下,文章中多条线索的交叉、情节的戛然而止等,都能造成课文的“潜在意义”。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高度重视对“潜在意义”的发掘,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想象发掘和填补“空白”已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正如“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伊赛尔所言:“文学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分,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以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这一结局戛然结尾,这里就有相当多的阅读空白等待读者来填补。

于是我布置了一个“《项链》后记”的训练,要求学生按照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下主人公最后的命运,想象不要千篇一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由此一来,学生兴趣大增,争相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一环节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由于课文本身的诸多因素具有潜在性,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理解和认识,加之学生的社会经历、文化水平、个人气质和审美倾向不同,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有所不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求同存异,因势利导,保护学生钻研问题的积极性。

在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积极寻找正确的答案。例如,《项链》中有这样一句话:“极细小的事情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有的同学认为,这句话是对的,虚荣心人皆有之,看你是否碰上倒霉的事。也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这细小的一件事”确实成全了路瓦栽夫人,因为她从此丢掉了虚荣心,变成了劳动妇女。对于这样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教师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要肯定学生的钻研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教学中有时会碰到一些似是而非、难下定论的问题,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和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言行,教师不应勉强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应提倡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例如,在《雷雨》中,周朴园保持侍萍以前室内的摆设,保留着侍萍的生活习惯,有的学生以为是假想,理由是当侍萍真正站在他面前时,他凶相毕露,厉声责问侍萍:“谁指使你来的!”“你来干什么!”还要赶她走。这恰恰暴露了他假善真恶的面目。

有的学生则认为周朴园是真诚的,理由是他此后的两次婚姻都很不幸,相比之下还是侍萍善良、温柔、贤慧,值得眷念,他强迫周萍认母便表现了他的真诚。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并存,不必强求一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索精神。

此外,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探究和发现环节。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和思考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一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打开创新的大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们要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把教学的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有益于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新颖,形式要活泼,要独立自主地开展。

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本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分辨美丑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有采用活泼、轻松、有趣的形式,才会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远足等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之前可拟定一些调查内容,如途中所见的炉灶烟囱数、吸烟人数等,通过调查学生能够强烈地意识到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急需提高。

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江边、街道、菜场、景点等场所,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样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很多学生都能根据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这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陡增,创新意识增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借着“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东风,因地、因时、因材、因人施教,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段继扬.创新性教学通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陈美华.立足自主,着眼创新——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下旬),2013(9).

浅谈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篇二

《 高职教育中会计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理论教学方法,也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以《基础会计》为载体,论述了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及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并提出了该课程的思路建设、内容的构建和实践的操作,实践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基础会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打破了传统的高职教育“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框架,不再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而是强调讲授的理论知识“实用、适度”的原则,强调教学中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完成理论教学与实习指导。

1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够紧密

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很多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履行会计岗位职责,主要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1.2校外实践

场所有限校外实践的会计岗位有限,同一单位无法同时接受那么多学生实习和实践。

2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基础。对于新入学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那么作为教师就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1《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目的《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2《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措施

2.2.1会计基本理论

从分析会计特征入手,通过对会计产生、发展历史总结,以动态的观点从理论上阐述会计的概念;从会计核算内容的分类来阐述会计六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从会计等式静态、动态的论证来阐述借贷记账方法及科目和账户的设置;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组织上的基本情况,增强学习会计的兴趣。

2.2.2会计信息加工、整理的核算系统设计

(1)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通过分析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形成、分配等业务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和财产清查,阐述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和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2)财务会计报告:介绍财务报告体系、报表种类、编制依据、报表结构、编制方法等。主要强调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3)会计基础工作按会计主体规模大小、经济业务的繁简程度、会计人员的多少阐述二种主要类型的会计核算形式,即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2.2.3教学方法及手段

(1)案例教学法《基础会计》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对此可结合生活实例讲解,以求通俗易懂。例如,我们在讲解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学生生活费实例讲解。通过举例,会计知识由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与掌握。(2)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图解分析法图解分析法是利用绘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表示事物,由于图示具有直观、生动等优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该种方法,对会计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到好处的图表法。(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会计教学主要是将现代媒体(电脑、展示台、投影仪等)与传统媒体(文字材料、辅导资料、凭证、帐簿等)进行有机结合,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理解。(5)实践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统一布置下,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最有效的方法。

3“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3.1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实践课的开展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理实一体化的会计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掌握各会计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及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既能快速上手,又具有充足的发展后劲。

3.2提高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一体化的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强化《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3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体现”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适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学生初次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率大大提高。

3.3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项目教学为主,向学生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及练习。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演示,启发遇到该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通过教师的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3.4夯实了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作为湖北省会计领域竞赛影响力比较大的会计技能大赛,我们两次组织大一的学生与其他学校大二的学生同台参加比赛。这类比赛对学生的会计专业基础的要求尤其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实践证明,通过我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即使是大一的学生我们仍然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和单项一等奖的好成绩。以上是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的一些初步设想,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总的宗旨是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并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好的胜任将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杨峰.高职会计专业核心技能的界定及培养策略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

[2]尹茜,宋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3]韩冬梅,梁迎春.基于核心技能培养的高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有关浅谈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推荐:

1.浅谈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2.浅谈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3.浅谈教育管理研究生论文

4.浅谈教育管理类论文范文

5.关于教育管理的论文范文

6.教育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7.浅谈教育管理学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