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2017-02-22

随着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必须做好创新,这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一:市场非景气下房地产开发企业战略选择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房地产景气循环的概念引出房地产市场非景气的内涵,并对市场非景气的具体特征进行界定,然后总结归纳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类型,最后论述了各类不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非景气的不同阶段应该选择何种企业战略。

论文关键词: 市场非景气 房地产 开发企业 战略选择

一、房地产市场非景气之判断

(一)、房地产市场非景气的内涵

由于房地产景气循环的复杂性和各个专家的认识不同,目前国际上还缺乏一个标准的房地产景气循环概念,引用比较多的是由英国皇家测量师协会(RICS)在1994年《理解房地产景气循环》中给出的概念,即“房地产景气循环是指所有类型房地产总收益率的重复性但不规则的波动;这种波动在其他许多房地产活动指标中也很明显,但它们的变动落后或领先于上述房地产总收益率周期”。 这里,“房地产景气循环”用于表示在房地产市场活动中各种经济变量的循环,因此,房地产景气循环指房地产活动或其投入与产出围绕着其长期趋势的周期性但并非定期的波动。

从房地产经济周期的角度,房产经济周期是房地产经济水平所呈现出来的扩张与收缩两大阶段交替出现、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环节循环往复的周期波动。由于房地产景气循环形成于房地产经济周期,因此,房地产景气循环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从市场供求角度来看,当供过于求时,就产生非景气现象;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整,达到供求平衡,进而产生供不应求,即出现市场景气现象,因此,景气与非景气周而复始的重复就形成了房地产景气循环。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房地产市场非景气的内涵为房地产市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房地产市场各种经济变量表现出不利于房地产总收益率提高的现象,这里的经济变量,例如价格、租金、吸纳率,空置率和建筑活动等,并且呈现在房地产市场景气循环的复苏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

(二)、房地产市场非景气的特征

根据房地产市场非景气的内涵及形成原因,其共同特征是空置率较高,房价和租金下降,房地产的总投资下降,市场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等,但是不同循环阶段的房地产市场非景气具有不同的特征。

1、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前,市场供给过剩达到最低点,空置率达到最高值,然后进入复苏阶段。在这个阶段,房地产供给大于需求,购楼者特别是住宅类购楼者在满足自用的前提下进入市场,但从总体上看房地产交易量不大,价格与租金水平仍然处于较低位置,各类房屋的期房价格仍低于现楼价格。随着复苏阶段的继续,空置率下降(仍高于长期平均空置率),使得市场的租金率开始稳定,房地产需求上升,房地产供求关系开始逐渐改善。

2、衰退阶段

在衰退阶段,供给的增长率比需求的增长率高,空置率开始上升,市场上房地产价格总体水平出现了下调趋势,特别是现楼价基本上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回落,房地产交易量也明显减少。在收缩的开始阶段,由于供给过剩还不是太严重,租金仍在上升,但租金增长的速度开始下降;在收缩开始阶段的后期,随着新的供给越来越多,租金的增长停滞并开始下降。然后,市场参与者发现市场已经下滑,处于开发建设的房地产项目出现转手、停建等现象,房地产投资量大幅度缩减,房地产市场日渐停止萎缩、衰退的趋势。

3、萧条阶段

经过急速且痛苦的衰退阶段后,房地产市场便进入了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萧条阶段。房地产销售价格和租金水平继续维持着衰退期的原值或建造成本,同时期楼价格加速下降,从繁荣时期高于现楼价回复到低于现楼价的水平。伴随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房地产交易量进一步锐减,其中期房交易量降幅更大,房地产空置率居高不下成为市场的普遍现象。在市场普遍萧条的情况下,出租者认识到,如果他们的租金不具有竞争性,就将失去市场份额,于是降低租金来获得租客,有时甚至受益只能和成本相当。最后,在价格暴跌和成交萎缩的双重打击下,房地产市场景气循环达到最低点。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类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日渐规范、竞争日益激烈,众多房地产开发企业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目前,可供选择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类型,概括起来大概为以下十大类:

(一)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在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努力降低成本,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上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使本企业产品成本在全行业最低,从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一种战略。

(二)目标集聚战略。目标集聚战略也称集中化战略或专门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市场细分,选择某一细分市场,为该细分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作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思想。

(三)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就是要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同其他企业相区别,树立起一些全行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用以满足顾客特殊的需求,从而形成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四)扩张性战略。扩张性战略又称发展战略或成长战略,是指企业在其现有的主要业务基础上维持并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培育用户对企业的感情,力求增加其主要业务的销售量,起到企业扩张作用的战略。

(五)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又称企业整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资产纽带或契约方式,与相同业务(或互补业务)的企业联合,即将若干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从而降低成本,实现经济化的目的。一体化战略包括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战略。

(六)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或多种经营战略,是指企业在新产品领域和新的市场领域形成的战略。根据企业进入与现有业务在价值链上的关联性,多元化战略又可以分为相关多元化战略与无关多元化战略。

(七)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指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按品牌内在运作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来实现,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

(八)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打破经营活动在国家地域上的限制,将经营活动拓展到更广的世界经济范围之内,以希望获得更多资源,并在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业务增长和利润增长。

(九)合资战略。合资战略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合资的方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的战略。

(十)紧缩、退出和清算战略。紧缩、退出和清算战略是指当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所拥有的资源状况以及发展前景发生了变化,与企业原有的战略目标出现大的差距,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为避免更大损失而采取的收缩经营范围或退出所在行业的战略。

三、市场非景气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类型

房地产开发企业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本文根据企业在“资金与资本实力、市场洞察力、产品研究能力、土地储备、公共关系、员工队伍素质、营销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品牌”等八个方面的情况,,将房地产开发企业分为四种类型。

1、关系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这类开发企业的突出特点是有很好的公关关系,即与政府、相关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关系很好,土地储备充足,资金与资本实力雄厚,而市场洞察力、产品研究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员工队伍素质等方面都保持市场平均水平。

2、资金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这类开发企业的突出特点是资金与资本实力很强,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但是市场洞察力、产品研究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方面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土地储备情况一般;公关关系比知识型开发企业和项目型开发企业要好,比关系型开发企业差。

3、知识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这类开发企业突出特点是在市场洞察力、产品研究能力、员工队伍素质、营销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等方面比其他类型的开发企业强,但是在公共关系、资金实力和土地储备方面比关系型开发企业和资金型开发企业差,比项目型开发企业好。

4、项目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这类开发企业在这八大方面都不如其他类型开发企业,规模比较小,因项目而设立企业,即始于项目准备阶段,终于项目工作的完成。

(二)、市场非景气下房地产开发企业战略选择

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且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在市场非景气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非景气的不同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企业战略,具体可参照本文作者构建的如下“房地产开发企业战略选择表”进行选择。

1、复苏阶段的企业战略选择

在复苏阶段,房地产市场慢慢回暖,空置率下降,各种需求逐渐增加。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关系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因为开发企业产品的成本受土地取得成本和融资利息影响很大,而该类型的开发企业可以利用突出优势——公共关系,获取较低的土地取得成本和融资利息,从而以低成本优势,快速占领市场,在短期内提高市场份额,为在繁荣阶段的竞争做好铺垫;资金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品牌战略,因为品牌建设除了要有卓越的质量和准确的市场定位,最关键是要有资金作后盾,因此该类型企业在复苏阶段的市场背景下,可以利用资金优势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在繁荣阶段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国际化战略,一方面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都需要开发企业要有很强的市场洞察能力、产品研究能力和营销能力,而这些要求刚好是该类型开发企业的优势,另一方面与国外企业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优势,实现更大的市场空间;项目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市场渗透战略,因为该类企业的经营规模有限、产品单一,要想从繁荣阶段的市场分得“一杯羹”,只有对现有产品进行研究,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挖掘产品的卖点和开发其潜在客户。

2、衰退阶段的企业战略选择

在衰退阶段,房地产景气循环由盛转衰,市场上的供给增长率超过需求增长率,逐渐出现供给过剩,空置率慢慢上升,交易量逐渐减少。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关系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相关多元化战略,因为其公共关系具有相对优势,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取得一定待开发的土地,然后开发经营范围以外的相关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赚取一定的利润;资金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一体化战略,利用资金优势,投资企业经营范围以外的相关部门,例如销售部门或建筑施工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小风险;知识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产品开发或创新战略,因为该类型企业的突出特点是市场洞察力和产品研究能力较强,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对产品进行研究,开发老产品的新用途或开发新产品,挖掘市场上未满足的潜在需求;项目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合资战略,在市场逐渐萎缩的背景下,该类型开发企业与其他企业合资经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生存和发展。

3、萧条阶段的企业战略选择

在萧条阶段,房地产价格和租金继续下降,空置率也继续上升,市场上的交易量很少,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破产现象。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关系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市场开发战略,即该类型的开发企业利用自身的特点,有选择的储备土地,适量的开发,为复苏阶段做好准备;资金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无关多元化战略,因主要优势是资金实力雄厚,此时从整个企业的发展考虑,可以把部分投资转向利率水平高的行业,从而保持企业的盈利水平;知识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收缩战略,即收缩现有的产品或市场领域,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以挨过这个市场非景气的阶段;项目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用退出和清算战略,因产品没有销售出去,运营资金被占用,导致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退出或破产降低损失。

四、结语

企业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关系到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对企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企业的战略选择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战略。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成交量逐步上升,基本走出了08年的萧条期,开始进入房地产景气循环的复苏阶段,而在这种非景气市场背景下,各种类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经营战略,本文在上面做了浅显的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建国. 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选择[D],2007

2、余建源. 明泉房地产开发公司战略分析[D],2005

3、吴学艳. 贵州LD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2007

4、穆俊. 衰退期企业战略选择的路径依赖研究[D],2007

5、曹军长、周卉. 绿色住宅趋势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战略选择[J].商业现代化,2008(1)

6、宋貌华. 论我国中小企业战略选择——基于SWOT范式的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5)

7、王国新. 新思路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战略选择[J].上海地质,2002(3)

8、秦远建.企业战略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9、吴彬.现代企业战略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0、张红.房地产经济学讲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二:从融资视角看小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小企业发展形势已进入一个十分严峻的阶段,有相当部分小企业面临生存困难的处境。小企业生存发展问题的成因主要是: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以及国内宏观调控力度等诸因素影响,小企业经营环境趋紧,融资难、担保难问题突出;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效益下降,经营能力弱化、风险上升,对我国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不断凸显,并与部分宏观调控政策产生共振效应,使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小企业出现停业、停产、甚至倒闭的危机,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全局、制约经济增长后劲的突出问题。就小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人从事银行业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现阶段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影响小企业生存发展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从融资层面提出改善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经济管理,小企业,生存,发展

 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在推动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快小企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小企业的概念

 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企业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也不同,世界各国对小企业的定义无统一的规定。但总的来说,各国通常从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来界定小企业标准。我国建国以来对小企业的界定历经九次调整。本文所指的小企业,是指按中国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53号)文规定,银行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和企业资产总额1000万元(含)以下,或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和企业年销售额30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

 (二)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其基本特征是“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在其所在的行业或领域不占垄断地位”。尽管各国对小企业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不同,但小企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相同的。从我国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国的工业企业生产总值增长18%,同期小企业增长率超过30%。十年间,仅小企业增加数占全部新增工业企业的90%以上;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新增额超过55%;利税占近40%,小企业约占出口总额60%。由此可见,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协调运行的重要的基础力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更容易摆脱原有的生产关系的束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连续高速增长,因此,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小企业能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活,小企业贴近生活、贴近市场,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活跃市场,极大地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具有浓重的地方化、社区化特色,是大、中型企业所难以替代,这就是小企业的用武之地。

 2.小企业可以在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发挥重大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小企业因其改革成本较低,可以率先进行各种改革尝试,充当改革的“试验田”,为更大规模的改革提供经验。如微软、苹果、索尼等世界知名企业也都是从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小企业通过大量的创办与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够培育出大批企业家人才和培养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3.小企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主要承担者。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业是中国社会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小企业对就业具有辐射拉动作用,小企业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同样的资金,小企业可以比大、中企业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小企业所安置的就业人数约占全部企业总量超过70%。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会进入城镇小企业或农村乡镇企业,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小企业有利于发挥中国人力资源数量多这一优势,有利于矫正就业结构的偏差,形成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位置。

 此外,小企业在鼓励、促进有效竞争,防止与减少市场垄断,发展对外经贸、支持农业生产、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影响小企业生存发展问题的主要成因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实行新的《劳力合同法》,以及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对我国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不断显现,并与部分宏观调控政策产生共振效应。虽然一些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抵御和消化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共振效应范围广、幅射力强,超出小企业自身承受能力和消化风险能力,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小企业出现停业、停产、甚至倒闭的危机,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全局、制约经济增长后劲的突出问题。近期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由于工作不到位,全国已有6万家小企业倒闭。

 小企业生存发展困难问题原因复杂,除了有长期性、国际性因素外,也有因小企业管理水平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生产产品没有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或所处或生产的是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或产品而得不到资金支持,以及存在妨碍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问题,导致自身发展难。从我国具体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融资难度加大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即将面临停产或倒闭的问题,所以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融资问题。从前阶段金融环境来看,小企业的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问题:一是信贷资源紧缺,一些中小银行受到信贷规模的硬性约束,无法满足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部分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下达给各省的是中小型企业的贷款规模,且对小企业贷款规模没有单列,更不用说分帐管理。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大客户挤出效应明显,存在“保大压小”情况,为保已有的大客户资源,将有限的信贷资源优先用于支持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再就是大型商业银行喜欢办理大额批发业务,对小额贷款兴趣不大。同时,现行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可以调剂用于大企业的资金需要,因此对小企业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导致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资金周转困难。二是有的大型商业银行宣传支持小企业的举措多,实际投入信贷资金少,体现在对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低,增速远低于当年全部贷款的增幅。

有的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客评与审批权集中在一级分行,环节多贻误商机;一些小企业经营中心成立后人员大多兼职,运行效果不理想,与小企业“信贷工厂”的宣传有一定差距,如华南某市经济发达、业务量较大的商业银行成立小企业经营中心后,仅安排两名专职人员,难以适应小企业用款“少、急、频”业务流程特点的需要;三是有的小企业信贷门槛高,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四是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同期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信贷人员担心承担责任,认为央行和银监会只提出工作失误可以免责,但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细则,担心将来算总帐,故对小企业贷款普遍持谨慎态度;五是有的商业银行总行只是把小企业贷款作为战略性任务安排,对分支机构缺乏钢性考核约束;六是小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对称,有的企业有多本帐,提供虚假失真的信息,信用状况难评估,少数的小企业有不良记录。以上因素是导致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二)担保公司风险控制能力差,难以解决担保难的问题

 目前,全国近4000家担保机构,非政府出资机构约占75%。担保机构已由初期以政府出资为主,发展到以企业、民间资金和自然人等非政府出资为主,一些民营资本在不熟悉行业特点和性质的情况下盲目进入该行业。现阶段尽管担保机构数量多,但大多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经营可持续性差。主要问题:一是没有统一、完善的制度办法规范担保行为。一些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规模小、收益低、风险大,业务运行不规范,内部监督不到位,内控机制不健全;有的担保机构实力不足,没有提取足额风险准备,担保赔付能力弱;多数担保公司注册资金与实际资金差距大,抽逃资本金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甚至存在违规经营、违规担保、违规放贷问题,商业银行认可度不高、反映强烈。据商业银行反映有的担保公司靠违规办理委托贷款等业务生存;有的担保公司还要求借款小企业必须提供足额财产作为反担保,还有的担保公司甚至要求被担保小企业缴纳保证金,从而制约了担保机构的发展空间。二是一些担保公司准入门槛低,缺乏熟悉担保业务的专业人才,有的担保公司是专门为家族小企业异地融资而设立的的机构。目前国家对1亿元以下的担保公司没有具体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而是视同一般企业管理。担保机构普遍缺乏熟悉风险防控和风险评价的人才,过低的标准难以抗拒市场风险,一旦出现代偿问题则可能出现不可收拾的瘫痪局面。三是行业监管缺位。国家经贸委《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省市设立由经贸委会同财政、人民银行、工商行政管理及商业银行等部门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管委员会,负责对辖区内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业务和机构的监督管理”;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也只是针对政府出资设立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融资担保机构做出规定;《关于加强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管理和政策支持若干问题的通知》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也只是规定“由发改委牵头,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参加,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但在实践中却因牵涉部门过多,出现“人人可管职责不明”的局面。到底该由谁来监管,怎么监管,至今是一笔糊涂账。一些人认为国家发改委只是在做一些行业指导工作,但在监管方面,如当年农业部门监管农村基金会那样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人认为,担保公司具有准金融性质,兼具高风险特征,对其监管应具专业性,须由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实行全面监管。否则担保机构一旦出现风险,该由谁来承担责任不落实。在制度缺失的情况下,资金天然的逐利性极易导致担保公司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担保公司潜藏着较大风险隐患。

 (三)生产经营成本涨幅大,企业短期消化吸收难

 导致小企业生存困难的主要成因:一是原材料价格短期内急剧上涨,推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特别是石油化工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如皮革、人造革、人造橡胶、胶水等以原油为原料的产品成本大幅提高,使得相关企业原材料价格上升。如华南地区一些制鞋生产的外向型小企业,因经营不善、人民币升值和皮革、胶水、鞋面(底)等原材料上涨及资金紧缺等因素影响发生停厂,有的小企业主甚至携一家老小逃匿,至今下落不明;二是企业按新《劳动合同法》签订合同后,要为员工多缴纳“五金”等福利性支出,使得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生产成本大量增加,利润空间降低,导致一些小企业倒闭、撤并;相当多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发放的小企业贷款较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随着市场的变化,贷款风险有加大的趋势;三是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物价上涨影响,企业对熟练工招工难,成本不断攀升;四是财务费用支出持续上升。2007年以来央行6次加息,三次降息,一年期短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上升到6.66%。在信贷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小企业实际风险定价较高,贷款综合定价上浮20%至30%不等。有的大型商业银行省一级分行规定,小企业贷款风险综合定价没达到30%的就要报省分行审批,分支机构只好通过贷款利率上浮之外加收了所谓的“贷款承诺费”和“财务顾问费”等变相收取不合理项目费用,导致有的小企业贷款综合定价率平均上浮率超过了32%。还有的大型商业银行一个品牌的小企业产品风险综合定价还远高于这一水平;同时,由于社会信用缺失,一些资金困难的小企业找不到担保单位,致使小企业不得不向担保公司付出更多的担保费用。由于一些银行对小企业贷款门槛较高,有的小企业既使愿意多付利息也未必能获取银行贷款支持,不少企业在正常渠道解决不了资金需求,故转向企业间融资和民间借贷,进一步增添财务压力。面对急剧上涨的生产成本,小企业处于提高产品的出产价格与保持市场竞争力两难选择。

 (四)小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能力弱化,导致效益下降和吸收社会就业能力降低

 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多方面的,有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及国际风险等。目前,由于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因素,小企业经营环境趋紧,经营能力弱化、风险上升。如南方某市一些陶瓷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成因:一是当地生产陶瓷企业多,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实行宏观调控,房地产业盲目扩张状况受制约后,处于下游行业的陶瓷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销售困难;二是环保不达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改造环保设施,导致成本上升;三是燃料煤大幅提价,加重了企业困难;四是购货企业赊欠货款情况严重,货款回笼慢、应收帐款增加,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有的小型外向型出口企业受美国次贷危机、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人民币升值诸因素影响,以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手工艺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小企业面临出口订单流失风险;有的汇率风险敞口消化了经营利润;还有的企业出口退税下降,利润减少,盈利空间受挤压。相当一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采取减人增效、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化解成本上升的压力,释放出大量低端剩余劳动力。还有的企业担心银行“惜贷”,拖欠其它企业货款,导致被占用企业的应收帐款上升,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形成新的“三角债”。

 三、改善小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小企业的发展形势已进入一个十分严峻的阶段。小企业发展难、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等国家政府都根据本国情况,制定了旨在解决这一难题的政策措施。在我国,中央领导非常关心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央行、银行业监管当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企业的政策和规定。从企业融资层面看,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认真执行银监会“有保有压”精神和小企业授信“六项机制”要求,分别推出了“财智融通”、“金博士”、“速贷通”、“成长之路”、“金芝麻”、“物业兑”、“货权兑”和“帐权兑”、“点金成长”等为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方式和产品。但从面上情况看,各地发展还不平衡。鉴于宏观经济变化对小企业影响效应不断扩大,不少小企业仍感发展困难,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发展政策的扶持工作,尤其要加大对已出台政策的执行力度,帮助小企业克服体制上、机制上的障碍,合力营造有利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帮助小企业度过难关。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在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由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小企业无法通过股权或债权市场吸收社会资金,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还是采取间接融资方式解决资金供给问题。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建立专业化的小企业授信管理体制,落实专门机构,配备专职队伍,简化授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对小企业贷款单列规模、分帐考核、单独管理,提高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的比重;合理确定贷款综合定价水平,降低小企业的筹资成本;拓展小企业融资渠道,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小企业;探索以小企业商标权抵押、仓单质押贷款,货权、山区林权抵押贷款,土地、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应收帐款质押,发展信托融资、租赁融资等创新方式。通过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满足小企业个性化、多样化的融资需要;改革现行考核办法,将小企业信贷发展与一把手责任挂勾,建立对非人为因素造成损失的“信贷尽职免责制度”,解决信贷营销人员的后顾之忧,改变约束有余,激励不足的现状,在防范风险、风险可控的同时,支持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担保、再担保体系,推动担保业的健康发展

 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的方针,鼓励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符合规范的小企业担保机构,创新担保合作方式,积极探索银行业与担保机构合作共盈的新途径。通过互利拓展合作空间支持担保业的发展,促进担保机构提高担保能力;要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整合担保资源,对一些行业性的担保机构,鼓励对其它小型担保机构进行联合、兼并、重组,或吸收民间资金增加对担保机构投资。同时,要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全国、与省级再担保机构,提高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完善多层信用补偿机制。地方担保机构直接面对小企业,通过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析评价,设定合理的担保倍数,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再担保机构直接面对担保机构,通过与担保机构签订再担保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担保机构按预定支付再担保费,再担保机构则按照与担保机构的约定比例承担相应的风险。要建立再保险机制,增强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建立全国性信贷再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多层次转保,分散或最大限度地转移风险,防止担保机构出现风险引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三)加强融资担保机构自律管理,完善担保机构信用评价制度

 融资担保机构提供的是信用,经营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除了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担保业健康发展的法律规范,明确监管部门各自职责,如何分工合作,加强对担保业的合规性和风险性监管工作外,还应积极发挥担保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坚持适当竞争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从担保业整体利益出发推其自律工作,建立防范、化解和规避担保风险的机制,创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为规范融资担保机构自律行为,建议在省、市、县成立三级规范的融资担保机构协会,搞好融资担保机构自律规范和管理,解决部分基层担保业自律缺位问题。要加强担保机构的制度建设,通过制订行业准则、业务操作流程、组织担保人员培训、业务交流、风险评估,加强对担保业的指导与监督;要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引进合格的、公信力高的中介机构,依法对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信用进行评级评价,完善担保机构的资信评级制度,定期对担保机构的业绩、服务水平、管理水平、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评出担保机构年度信用等级,对运作好、信用等级高的担保机构给予奖励,对操作不规范信用等级差的督促整改,切实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引导融资担保机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业务经营行为,为小企业融资提供优质便捷的中介服务,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诚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加快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是受信息分散、财务不透明和信用意识淡漠等因素制约,因此要推进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小企业的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培育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使之成为信用记录、信用评价相结合的社会化信用机构。具体可在央行征信系统基础上,吸收工商、司法、海关、税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全省统一、完备的小企业征信系统。实行信息对接、资源共享,使商业银行能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经过一定程序,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企业征税、报关及客户违约等情况的了解。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规避授信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税务、海关、工商等机关掌握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培育小企业融资信用土壤。对严重失信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对失信的小企业做出处置,并向社会曝光,改善小企业融资信用环境。

 (五)畅通渠道积极探索,逐步扩大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直接融资的比重,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要加强政府、金融和企业会商联动平台建设,发挥银企之间桥梁纽带作用,协商解决小企业融资遇到的实际问题,营造银企“双盈”局面外,还可通过企业自身积极完善财务管理,加强内控建设,提高信用资质。政府部门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小企业通过发债、上市、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增加有效资金供给,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改变过度依赖银行业融资的状况。

 (六)建立和完善小企业创业引导基金,推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步伐

 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通过资助搭建创业投资服务平台,组织引进境外创业投资机构与我国科技型小企业对接,增强科技型小企业运用创业投资基金的能力;通过建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弥补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精力有限,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总量不足的问题。此项工作可在各地开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要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发放贷款,解决小企业发展资金缺口,即可多方面满足小企业的资金需要,还可抑制非法集资活动的问题。

 (七)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支持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小企业减负发展的奖励、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各种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区、市)级财政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或非公(民营)经济发展资金,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财政支持和补贴,现在主要精力应放在如何落实前期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建议适当降低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的营业税;允许商业银行针对小企业的贷款在税前足额提取风险补偿准备金,贷款损失按一定比例实行税前核销;针对当前小企业贷款普遍存在外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适当降低对小企业贷款的抵质押登记、评故、担保、公证等中介收费标准,降低小企业融资的外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八)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资金的有效供给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金融危机正在加深,金融海啸的暴发导致国际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使增长趋势明显放缓,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对我国的影响逐步显现。

明年我国经济面临滞涨风险远大于通涨预期,考虑到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效应,在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层面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非常时期,建议国家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调控贷币政策力度和节奏,货币政策要适当松动,继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市场资金的有效供给,减少小企业的筹资成本。只有解决商业银行资金供给问题,才能使小企业融资措施得以真正落实。鉴于一些商业银行总行对分支机构小企业贷款仍实行规模管理,建议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管控的政策要及时传达、贯彻到位,使小企业能渡过难关、轻装上阵健康发展,保证明年GDP增长达到8%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天勇主笔:《发展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吴易风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9月版

3.陈享光主编:《当代中国经济》,[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二版

4.李世华、高南扣主编:《中国区域经济管理》,[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5月版

5.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53号)

6.银监会《关于认真落实“有保有压”政策,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8]62号)

7.银监会《关于在从紧货币政策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通[2008]71号)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

9.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委《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发改企业[2007]2797号)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90号)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3.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4.企业管理论文范文大全

5.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6.企业管理类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