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美

2016-12-02

现代人对流行音乐的喜好已成为一种趋势,绝大部分人都会哼唱流行歌曲。接下来小编将为您介绍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美,欢迎阅读。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美:涵义

在我国,流行音乐,古代称之“俗乐”,现代称为“大众音、乐”或“通俗音乐”。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流行音乐是这样解释的:“通俗音乐(亦称流行音乐),它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的特点是: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流行音乐是社会敏感的神经,在其身上集结、纠缠了丰富、复杂的政治、文化、时代信息,也反映出独特的美学意涵。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美:美学特征

流行音乐大多取材于日常现实生活,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人生伦理、生活理想、思念故乡以及对社会制度的讽刺和批判等内容。由于流行音乐主要是面向普通的群众,比较注重或强调娱乐性,所以,即使是比较严肃或具有悲剧性的内容,也往往使用较轻松的笔触来陈述,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自由而富于变化。

从形态结构上看,流行音乐往往形态较为简单,音高使用不多,且多在人类最容易听的音区范围内;音乐的发展变化较少,没有很多的转调,特别是缺少频繁快速的离调;节奏相对单纯,大量的作品存在着循环重复的机械性节奏;力度变化不很复杂,力度的幅度小,较少极端力度的对比变化;音响结构的层次少,未经训练的一般听者,也能够很清晰地分辨出来旋律与伴奏的层次。这样的音乐往往具备听觉的感官美的特征,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与注意力的专注程度要求很低。由于不要求昕者有较高的听知觉把握能力,因此它容易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听觉经验不是很多的人所接受。由于听觉经验与年龄有很大关系,所以青年人更多地喜欢这样的音乐。

从存在方式上看,流行音乐的主要社会消费群体存在于青年人中。青年群体的流行音乐活动既是一种消费方式选择的外在显现,又是一种文化多元化再生产潜力的核心力量。在流行音乐的青年群体阵营边缘,是少年与成年群体;而流行本身是双向的:一旦青少年将这个市场向下传递给了更小的少年乐迷或儿童流行爵士乐爱好者,向上传递给了成年人和中年人,青少年自己就不会再对其感兴趣了。由于受社会角色与心智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更小的少年群体和成年群体处于这种“文化贸易”的逆差中,从而较多地受到青年群体引领的流行音乐潮流的冲击。

从活动形式上看,流行音乐活动的典型形式是演唱会。演唱会集视、听享受于一地,融合现场感受与怀旧情绪,包括以大众传播为背景条件的其他传播形式。在演唱会现场,以领导流行音乐活动开展的青年群体观众居绝大多数,他们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确认自己在城市文化中的身份,传达了一定分量的文化内涵。演唱会同时还是弥补在城市环境中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间接性所造成的一种疏离感的手段。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美:审美心理的探究

流行音乐在初始阶段就遭到了来自艺术方面的批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指责,时至今天,人们对流行音乐依然颇有微词,吧它们归入文化、亚文化的范畴,淡流行音乐给中国乐坛带来全新的音乐理念和音乐风格,甚至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巨大的震动、并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却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商业色彩的大众文化,它最主要的价值定位是更多地强调娱乐功能而不是教化功能,本质上属于一种非主流、非主旋律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是,这并不影响流行音乐以它特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内涵,从其他层面实现他的音乐价值及对审美对象的塑造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流行音乐无论是在音乐领域还是在音乐审美领域,无论是在生活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它都具有突破性的革命意义。

音乐改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提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以往的音乐审美活动中,大众在音乐活动中总是规规矩矩地当听客。如今随着流行音乐的广场化、互动化,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不仅仅要获取听觉的欣赏与享受,而却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行为来宣泄他们的激情和冲动,把自己融于音乐渲染出的情绪和氛围中,由单纯的被动的音乐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既是音乐的接受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音乐表现者。这种音乐审美活动的改变,使得人们对音乐有了更直接、更个人化的感受和理解,进而对音乐审美形式、审美价值、审美指向及审美作用有了自己的评价、判断与选择,在音乐审美领域由一个“自在”的人变为一个“自我”的人。

音乐它大面积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翼神门夹职位最根本价值的音乐,是以审美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它对人的改变作用是人们对它的主动的审美体验中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实现的;音乐作为最具情感、最具想象空间的艺术,他能更深入、更强烈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受到熏陶,并使精神世界发生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变化;音乐作为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一直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需求心灵慰藉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文化手段;由于音乐能更深入、更强烈地打动人,所以从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能长久留存,即音乐对人的作用是长久的、难以磨灭的。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它对人的作用当然具有以上特点,再加上他的大众化是空前的和深入的,因此相对其他形式的音乐而言,他度人的影响更为广泛。比如,“跟着感觉走”、“好人一生平安、”等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已成为大众流行的时髦语汇;许多手机、电话的铃声也变成流行音乐的某段旋律或某段歌唱……这些在今天看来习以为常的事,其实就是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从这个角度看,流行音乐使音乐大众化了,也使大众不同程度地音乐化了,而这个音乐化的过程就是大众在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当然,流行音乐对人们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它主要是通过自身的魅力让人们去性感情愿的接受他,在潜移默化重视人们在接近音乐美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接近人性之美,提升生命品质和生活质量。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美:作为大众文化的美学价值

流行音乐首先是一种大众音乐文化。“大众音乐”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把中国当下流行音乐放在中国大众音乐的历史中进行考察,是正确评价其美学价值的前提。当下流行音乐是中国大众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立样态.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中华民族对音乐的特殊感受能力是当下流行音乐得以流行的历史基础。中国的文化从源头上来讲是一种乐感文化。流行音乐从节奏、旋律、歌词等因素上都符合中国大众的传统审美习惯,流行歌曲得以如此流行也得益于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中国音乐文化始于大众,早在华夏原始先民的生活中,就形成了中国的大众音乐。音乐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可以看到大量的乐舞图案,甲骨文和金文当中有大量乐器的名字,在古代许多关于宗教仪式的记载中。音乐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漫长的礼乐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认知能力也随之形成。当下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广泛接受.可以看做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民族审美精神的自我确认。本雅明指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艺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集体经验.是大众自己辨别力的体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说明.流行音乐是适合大众审美趣味的艺术样式。那些流行于大街小巷,可以被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广泛视听和传唱的音乐,或哀婉忧伤,或热情洋溢,或强烈奔放,或缠绵悱侧,无不体现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