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成功的故事 关于鲁迅的故事

2017-05-16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理论家,他通过对历史和民间文艺学作品的考证写出了大量的经典性著作;他以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历史观去对民间文艺学上出现的热点和疑难点进行了科学的阐释。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鲁迅成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成功的故事

20世纪上叶的旧中国,人力车夫作为下层社会的一部分饱受歧视和压迫,甚至有大学教授说:“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但鲁迅就在这个时候写下了震撼心灵的《一件小事》。发表于1919年底的这篇小说,让人们感受到了高尚人格的力量: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这篇小说或许有虚构的成分,而实际上,鲁迅和车夫之间,曾发生过不少寻常而感人的故事。据鲁迅日记记载:

1913年2月8日,“上午赴部,车夫误地上所置橡皮水管,有似巡警者及常服者三数人突来乱击之,季世人性都如野狗,可叹!”。鲁迅痛感世道不公,人性扭曲,弱肉强食,无理可讲,其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1915年5月2日,“车夫衣敝,与一元”。

1916年5月17日,“下午自部归,券夹落车中,车夫以还,与之一元”。

1923年3月25日,“黎明往孔庙执事。归途坠车,落二齿”。此事在日记里述焉不详,但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中却有补忆:“天气很冷,所以我穿着厚外套,带了手套的手是插在衣袋里的。那车夫,我相信他是因为瞌睡,胡涂……自己跌倒了,并将我从车上摔出。我手在袋里,来不及抵按,结果便自然只好和地母接吻,以门牙为牺牲了。”鲁迅言语间幽而默之,并无任何责怪之意。而且这种事情无独有偶,1912年8月7日,“午归寓途中车仆堕地,左手右膝微伤”。鲁迅对此也仅是轻描淡写而已。后来鲁迅之所以对“坠车落齿”旧事重提,其实是为有关他缺齿的传闻澄清事实,以回击谣言和中伤。

20世纪20年代末,新兴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开始在国内发展,很多人力车夫陷于无以谋生的困境。于是北京数千车夫组织暴动,上街捣毁电车,遭到当局的残酷镇压,许多车夫惨遭杀戮。鲁迅在1929年11月8日给章廷谦的信中愤慨地说:“近日之车夫大闹,其实便是失业者大闹,其流为土匪,只差时日矣。”

夏日的上海天气炎热,柏油马路上如火烤一般,人力车夫们嗓子焦渴,有时连话都说不出来。鲁迅和内山完造商定,在内山书店的门前设一茶桶,免费供给人力车夫等随时饮用。此事在鲁迅日记中亦有记载:1935年5月9日,“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

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了鲁迅晚年的另一件事:一个寒冷的黄昏,北风呼啸,周建人一家三口去鲁迅家串门。在离鲁迅家不远处,他们看到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原来他光着脚拉车,不小心踩在了玻璃上,玻璃片插进了脚底,鲜血淋漓,伤痛难忍,无法回家。周建人问明情况,赶快跑到鲁迅家里,不一会儿,就同鲁迅一起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鲁迅还送给那个素不相识的车夫一些钱,嘱咐他在家多休养几天,并且把余下的药和绷带给了他。

鲁迅与车夫的这些事,对鲁迅伟大的一生来说,只是平凡小事,但也足以反映出鲁迅对下层民众朴素而深沉的爱。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关于鲁迅的故事

因着鲁迅先生笔下那充满童趣的“百草园”与令人敬畏的“三味书屋”,我喜欢上了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我的记忆里深深的扎了根,承载了我青少年时就喜欢文学的梦。因为崇拜鲁迅先生,绍兴之行就成了一次寻梦之旅;来到了百草园,探寻诞生大文豪鲁迅先生之地的魅力,完成了一个夙愿。

走进鲁迅故里,恍惚如隔世。

1、现实的“百草园”

穿过几条窄巷,仄过几扇窄门与木格长窗,来到了百草园,进入大先生童年的空间。眼前的百草园,杂草丛生,显然因疏于管理而缺乏生气,眼前出现了菜园,有几株稀稀落落的蔬菜,已全然没有鲁迅先生儿时的那番有趣的景象。透过一些古铜色的格子窗,院墙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字迹,隐约可见。我站在栅栏前,认真地读着小时候就背诵滚瓜烂熟的鲁迅先生文字,心生怅然。

梦已不在,眼前物是人非,空生几多感慨。院子有一盘静默的石井栏,井口很小,水很浅,全然不同于北方。游人穿梭,皆漠然地从旁边匆匆而过,显然忽略了它的存在,而我却独自徘徊于石井栏边,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招呼伙伴们前来观看,伙伴们显然没有多大的兴致,脚步匆匆地奔向下一个处所。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满目荒芜的园子,竟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读着这样美文美句,依然有一种美美的滋味。我仿佛看到大先生儿时生动活泼的样子,无忧无虑地跟小伙伴们一起,在百草园里嬉戏,每一个场景都藏着童趣,如诗如梦。恍惚中,园子里的树木鲜活了,在阳光下舞蹈,舞姿翩翩,蔓藤绿茵,雀儿叽喳;虫鸣在耳畔生动,孩子们或采桑椹和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蟊……时而挖何首乌,时而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阴下纳凉,听虫吟蝉鸣;冬天在雪地上,捕麻雀,拍雪人,塑雪罗汉,在雪景里生动。“百草园”的花香鸟语,短墙根处的蹒跚着呀呀学步的小生灵,多有情趣啊。

“Helen,该走了!”爱人的喊声,惊醒了我的白日梦。一个梦境逝去,那“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有些已面目全非,有些已难觅踪迹,只有凭借流淌着鲁迅先生心扉的文字,追忆大先生心里那份浓厚的生活情趣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的侧门穿过,进到一个小院,院子里有三个铜像,一位老奶奶舒适的坐在一把竹椅子上,手里摇着一把蒲扇,仿佛在讲着什么,对面小凳上坐着一个儿童,两手托着下巴,认真地聆听着,旁边静静地卧着一只小猫咪,也听的入神,我想,这应该是鲁迅先生儿时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情景吧。我的老师去年也来过这个座位,我也赶紧坐到这个小凳上,感知着老师的体温,听长妈妈讲故事……心里有说不出的舒适。

2、静谧的“三味书屋”

告别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的正堂前。三味书屋是老年代的私塾,门是锁着的,游人可以从门外观看。这间私塾不大,旧时的桌椅依然健在,只是漆已斑驳。依窗望去,只见堂内摆着几张方桌,形状不一,听说当时学生各自使用的自家带来的桌子。教书先生的桌子摆在学堂中央,桌子上摆放着几本书,一把戒尺,书旁一个纸片写着一个繁体字“早”字。

三味书屋,有一个后院,这个后院很小,只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有两个圆门与前院通着,与学堂通着。很难想象,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读厌了,躲到这里来,竟也寻到那许多的乐趣。

是啊,那么小的一块菜园子,那么严厉的一把戒尺,那么严谨的一位教书先生,那么深刻的一个“早”字,对鲁迅先生坎坷的人生,生过了多少启迪,点亮了多少盏航灯?曾经在墙根下嬉戏的顽童,在旧中国的历史长河里,不得不用文笔作舟争渡,最终成就了尖锐犀利,深刻张扬,铮铮铁骨的伟人。他用笔作“匕首投枪”,直面惨淡的人生,解剖中国人的劣根性,直指国人心灵,直刺敌人的心脏。

鲁迅先生的书桌在书房东北角,那个年代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我仿佛隐约听到教书先生与学生拖着长腔的读书声。人在恍惚中,追寻自己年轻时,对鲁迅先生所描述的文字的记忆,试图寻找与鲁迅先生对话的机缘。我触摸着年长的木格长窗,倚着陈旧的木门,心头忍不住潮湿起来。

三味书屋,在游人的熙熙攘攘中,显得过于沉寂,隐隐透出几多伤感,几多神秘感。拜访三味书屋,仿佛拜见寿镜吾先生,鲁迅先生曾称赞先生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站在门外,可以听到寿镜吾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真正诠释:“三味书屋: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我想,这种诠释蕴涵人生哲理,可以赋予我们深深的启迪。

3、破旧的“乌篷船”

走出三味书屋,迎面是一条悠悠的小河,从鲁迅故居前静静地流过,浅浅的水面上飘着绿色浮萍,石桥旁停泊着几只破旧的乌蓬船。几个年纪稍大的船工,有的懒洋洋的躺在船上,有的在岸上用小锤子修补着船桨,脸上并没有多少表情。我走上前去,问这条河叫什么名字?有多长?他们支吾着,忙着用锤子敲击钉子,并不予理会。看到这般尴尬的情境,记忆中的“乌篷船”不见了踪影,人也逐渐消失了坐乌篷船的兴致。

这天天气颇阴,人坐在河边,望着乌篷船发呆,捆绑“祥林嫂”改嫁的那条“乌篷船”早已腐朽了吧?这样想着,“祥林嫂”复活了,她已经捐过“门槛”了,脸上有了光彩,看着阿毛在河边玩耍……“祥林嫂”只不过是腐朽时代的悲剧……“孔乙己”也复活了,他风度翩翩,不再摆弄七颗茴香豆说“多乎哉?不多也”,取而代之,说的是流利的“ABC”,写的是诗情画意,算的是智慧的“X+Y=Z”……曾经迂腐的“孔乙己”在历史长河里消遁。

告别百草园,告别三味书屋,坐在车里,我问几个同行的孩子:“鲁迅故里行,有什么印象?”他们回答我的是一脸的茫然。我心里不免有些惨然,忙把视线移到车窗外。作为一名教师,我看着孩子们的“茫然表情”,不由得担忧起中国的教育现状。多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啊,没有了趣味横生的“百草园”,带着同样的渴望,他们在虚拟网络里的“开心农场”耗时,渐渐淡忘了中国文字的美,淡忘了中国“方块字”的美。面对虚拟的网络,面对无奈的家长与孩子,中国教育改革又将何去何从?鲁迅先生如若在世,又会作何感想?

鲁迅先生刻画的好多个人物形象,早就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与现实世界永远的隔离开来。一个“百草园”,一个“三味书屋”,就在这么一块方寸之地,一个胸怀中国的伟人诞生了,而今,偌大的豪华舒适的校园,竟然漠视孩子的心田荒芜,敢问,又有几人放眼中国的未来?随之,心也莫名的忧郁起来。

猜你感兴趣:

1.鲁迅成功的故事

2.因放弃而成功的名人故事

3.名人成功的故事50字

4.因为坚持而成功的例子

5.名人勤奋好学成功的故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