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的视频_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

2017-06-05

日本茶道文化很讲究场所,一般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的视频,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的视频

日本茶道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村田珠光曾提出“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并提出 “和敬清寂”, 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相联系,成为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清寂”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除了物质享受,更主要的是通过茶会和茶礼达到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观和道德观。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发展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及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放置杯箸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也有定式。根据不同定式,现代日本茶道经千利休改革,删繁就简分为二十多个流派。

“清寂”有时写为“静寂”,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わび,wabi)”上,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等意思。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受人欣赏的美意识,它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的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大为流行。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许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了“草庵文学”,以抒发思古幽情,排遣胸中积愤,文风“幽玄”,色调阴郁。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侘”的审美意识,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古朴的田园乐趣,寻求心灵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侘茶”。邀请几位好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等观点,可视为茶道的真谛。而“和敬”的伦理观念,起源于日本的道德观念,并吸收了“唐物”占有热的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等为日本茶会增辉,也因此出现了奢华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茶会,轻视倭物。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

由于唐宋以来茶文化的繁荣,以及当时中日之间人员与贸易来往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茶文化的东传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据相关研究,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平安时期,学者滕军在《追随与自立的轨迹——日本茶道史述》一文中记载:“在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的过程中,空海(774—835年)以及另一位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据《日吉神道秘密记》记载,西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回国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的茶园。”由于当时产茶量有限,所以日本本土出产的茶叶仅供皇亲贵族与高僧享用,被称为贵族茶,并在弘仁年间(810—824年)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弘仁茶风”。

随后,经过镰仓时期的寺院茶、室町早起的斗茶、室町中期的书院茶,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传入阶段。其中,镰仓时期的高僧荣西,将宋代的饮茶文化带回了日本,并撰写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的茗饮活动在佛教寺院中盛传而形成寺院茶,后来又分为禅宗与律宗两大系统,这种将佛家思想与茗饮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几乎贯穿了此后日本茶道的发展史,是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的发源之处。

室町中期的书院茶时兴之后,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逐渐脱离了中国文化的直接影响,进入到文化自觉自立的阶段。这其中,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位高僧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滕军对此也做出了精彩的总结:“在从书院茶发展至日本茶道的转折点上,村田珠光发挥了伟大的作用。他使茶与禅相结合在一起,开辟了‘禅茶一位’的茶道思想境界;他使简素的民具与精美的唐物相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和汉兼带’的茶道实践准则。

在日本茶道史上,继村田珠光之后,在千利休之前,有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即武野绍鸥。武野绍鸥的茶道是对村田珠光茶道的继承与发展。珠光将禅学导入茶道,确立了茶道的核心思想,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导入茶道,创意设计了诸多茶道的具体内容,为促使日本茶道的最后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继村田珠光与武野绍鸥之后,千利休在承接前贤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凭籍超人的艺术天分和丰臣秀吉的赏识,拓展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千利休使茶道成为了禅宗的另一种修禅方式;使茶道成为了禅的另一种表达;使日本和物的朴素简约之美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确立了日本民族独特审美观的自信。”经过这些茶道高僧的努力,茶文化完成了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由此确立了日本茶道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这其中,千利休对后世茶道的影响最为深远,他的茶道由其子孙及弟子继承与发展,在此后四百年中形成表千家流、里千家流、武者小路流等诸多流派。

在江户时期和明治时期,日本分别形成了抹茶道与煎茶道,被视为日本现代茶道的确立。日本学者富田升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一书中记载:“江户时代,抹茶道从将军家和大名家获得茶职,地位较高,可安享于宗家制度。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抹茶道失去了其经济的俸禄,直至明治中期急剧衰退。明治中后期至大正,益田顿翁和高桥帚庵等近代财阀风流人士,不因循宗家流派作法,而是通过大茶人的登场,使抹茶道步入了复兴之途。当时,经日清、日俄战争,国粹主义的强烈倾向及第一次大战前后的景气,对其复兴起了促进作用。大正期,茶道用具价格出现了异常高涨的现象,抹茶道进入了鼎盛期。

明治初期至中期,一个意想不到的潮流形成了,这就是与抹茶形成了鲜明对比的煎茶。煎茶最初是由隐元和尚将明代的煎茶法带入日本的,依其来源,煎茶标榜中国的教养和文人趣味。文人墨客聚于书斋,不拘格式地饮茶,赏玩器具和书画,赋诗作词,极尽文房清玩之趣。江户后期至末期,煎茶脱离了这种本旨,形成了重视煎茶用具和茶道礼法的煎茶道。逐渐地,煎茶开始游艺化,并扩大了民众基础,这是不可避免的潮流。”现代日本茶道的确立,以及日后广泛的传播,使得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外界了解日本的一个窗口。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