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术论文格式

2017-06-19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学术论文格式,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历史学术论文格式篇一

历史理论与历史教学

[关键词]通史体例,历史哲学,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03-03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几经变化。2007年,新编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了通史体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新教材要在高一、高二阶段用于实现对学生基本的历史观念教育,达到公民教育的目标。中学历史课程不是要培养专业历史工作者,而是要学生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所应该了解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知识,而且这种历史知识应该是成体系的,其理论基础也应达到历史哲学层次。通史体例有利于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高中生也是接受通史教育最合适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能力理解并接受作为历史哲学的通史观教育,教学也可以在这个层面去强化。

综合这两方面看,高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是合理的。同时,我们也借鉴了上海市编写的前两套高中历史教材和国内外同类教科书的经验,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通史体例,更加强化世界通史的整体结构,更好地体现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的联系和互动,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也能够与初中教材在体例结构上有所区别。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我们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历史理论作为教材的指导思想,这是通过比较各种历史理论后做出的选择。

目前通行的世界通史编纂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理论范式:

1.综合―比较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一种历史叙述的框架,即国别史的综合与比较,不存在客观的整体性世界历史运动。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民族主义史观的基础上。

2.联系―互动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人类社会不同空间单元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随着人类交往空间的扩大,世界史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但并不改变人类社会的多元结构。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文化形态史观的基础上。

3.结构―演进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形态演进的结果,客观的世界史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高度、使之有能力在世界意义上形成整体性结构的产物。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近年来流行的“全球史观”包含以上后两种理论范式,因此衍生出不同历史理论指导下的“全球史”体系。

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联系―互动范式出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交往史即“世界史”,因此,交往的历史起点即世界史的发生。同理,在联系和互动的意义上,“世界史”与“全球史”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从交往的空间范围和联系的紧密程度上区分,两者也许可以作为表达阶段性差异的概念:从局部的、有限的联系和互动走向全球化的联系和互动。

从唯物史观的结构―演进范式出发,世界史的发生有赖于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及其方式需要并且能够将分散的社会单元(民族、国家)通过各种联系形式“聚合”为结构性的整体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的本质――整体性获得了“结构”的内涵,而不是泛指的联系和交往。因此,所谓“世界史”的发生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结构的起源。

从分散的、联系和互动的人类社会到结构的、整体运动的人类社会,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历史动力实现的,这就是“工业生产力”。所以,工业化的起点是与世界史的发生相一致的,第一个“工业社会”也就是世界史结构的原型。原型的扩展及其与其他社会的冲突、融合构成了过程性的世界历史运动。在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历史运动(工业文明的全球化)进程中,早期的、尚具有明显地域性结构特征、单向度扩展的“世界史”逐渐向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结构特征、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进。显然,这种发展的阶段性表达的不仅是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和联系程度的紧密,更重要的是结构意义上人类社会整体性的提升。

我们认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通史观是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科学阐释。我们这套教材以此为指导思想,以中外通史合编为基本体例,在内容上突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及制度演进线索,突出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现代世界体系发展中纵向性因素与横向性因素的互动作用,突出中国历史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当然,我们对编写体例和指导思想的选择并非仅仅是主观偏好,而是吸取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史学界共识的、最新的、发展的世界通史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最突出的理论成果之一就是突破了苏联通史体系的束缚,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合乎其本义的阐发。在这方面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作出了重要贡献。吴于廑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并按照这一观念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纳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罗荣渠先生在国内最早将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就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世界进程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体现在我们编写的这套教材中。

我们认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应基于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在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地域性很强,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的特征。第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从此人类摆脱了地域性条件的束缚,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整体性发展,直至进入“全球化”时代。所以,到了工业文明阶段以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应当成为历史叙述的主线。如果不区分时间维度上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差异,只是在空间维度上强调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就会陷入“文化形态史观”的片面性。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尽可能地将上述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认识贯穿于中外通史合编的框架体系中。

目前使用的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第一到第三分册是放在地域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展开的,古代东方,古代欧洲、美洲、非洲,都是并行发展的。由于是中国的历史教材,所以教材中中国史占有较大的比重,但中国史内容的比重大并不代表历史观念上将中国历史看作世界历史的主线。正确的理解是,中国历史是人类历史上若干主要地域文明之一。我们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古代历史无论是说西欧主导还是中国主导都是不正确的。所以建议大家对第一到第三分册――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前的古代历史的讲解,应该把不同地域性文明的地理环境、历史起源、生产方式、制度特征、文化类型讲解清楚,并作适当的比较。在古代历史的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各个地域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以及各相邻地域间文明因素的传播和渗透。地域文明起源阶段的社会结构演进过程及其特殊性尤应引起重视,因为在这一阶段,原始血缘社会共同体向地域社会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西欧的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孕育了后来被称作“现代性”的社会基因,为工业文明的发生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相应的观念文化。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古代地域文明的比较时,重点应放在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差异上,而不仅仅是表现为多样性的文化类型。在文明发展的时间轴上,制度的差异会表现出“先进”与“落后”,而在文明分布的空间轴上,文化的多样性始终是人类社会的特征。

第四分册重点介绍西欧社会如何走向工业革命的历程,并由此展开整体性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分册的内容是人类历史重要的转折点,教师的讲解应该把握住这一重点。在第四分册中不仅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的概念,还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世界体系的概念。第四分册最后一个单元的题目是“世界体系的形成”,我们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整个世界的体系结构尚未形成,虽然有文化的交往、贸易的往来、武力的征服,但这些交流并未导致各文明区域走向整体性的发展道路。现代世界体系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并通过殖民主义的强制启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的进程。所以教师在使用第四分册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仅仅介绍西欧历史,而要把它放到走向整体性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去理解。

第五、第六分册重点叙述在20世纪现代化世界进程中整体性与区域特殊性的关系及其进一步发展,并突出中国在此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世界历史运动。这一百年间,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决定性地超越了区域性发展阶段,工业文明的全球普及和现代社会发展机制的全球扩散最终把世界各个区域联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在经济力量的驱动下,在伴随着种种矛盾和冲突的历史进程中,进入了全球性现代化的新阶段。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以殖民主义为标志的世界体系初级形态的解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体系从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世界主导力量的转移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为世界体系的重新整合准备了条件。但是,二战后出现的东西方冷战格局推迟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国际政治层面的两极结构影响下,世界体系一度表现出二元特性。实际上,这种二元性所反映的仍然是世界体系重构中的过渡性。作为世界体系基础的世界市场的本质是由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所以,即使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最后以二元结构的整合和两极结构的崩溃结束了冷战。冷战后,世界市场的一元性和全球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也得到了普遍认同。世界体系的发展所提供的结构性要素与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术性要素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深刻根源。当然,全球化也带来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演化为“全球性危机”,这是当今世界全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对此我们在教科书中也做了必要的提示。

最后要强调的是,时空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性环节。通史比较凸显人类历史的时间性,它是在时间的前提下来考察各个空间的具体发展道路及其历史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历史的时间性非常重要。如果忽略时间的线索,就变成了各个不同地域空间和各种历史事件的随意或简单组合,这就背离了唯物史观和通史体例的宗旨。当然,在正确把握历史时间的前提下,空间因素的表达也十分重要,因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叙事就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空间地域具体展开的,无论是文本书写还是课堂教学,历史叙事的建构者及其接收对象都是具有空间身份(民族、国家、地域)的人。

【作者简介】余伟民,男,1951年生,上海人,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主编。

历史学术论文格式篇二

近代历史建筑遗产的价值与保护

摘要:在历史研究与逻辑思辨的基础上,探讨近代历史建筑的价值和保护的迫切性,并提出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方式方法,以应对“历史性建筑保护”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冲击与再生问题。

城市是人类文化积淀的产物,城市中众多的近代建筑都是城市历史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反映,并对构成城市的面貌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背景与文化的特征,而中国近代建筑由于正处在传统历史性建筑的转折期,对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它表明了中国建筑已经开始探索科学化与民族化结合之道。由于近代历史建筑的特殊性,对它们的态度以保护为主导思想。对它们的认识,集中在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上,更多强调的是整体建筑空间和形象。在城市更新和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近代历史建筑是建筑师面临的一项重要命题。对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一、近代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迫切性

近代建筑是整个建筑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就不能看清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容易忽略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过程,因而往往会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泥坑。正确对待这一部分遗产,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建筑文化观,也有助于对这部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目前,我国近代历史性建筑总的来说仍是面广量大,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更是如此。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许多优秀的近代建筑也在悄悄地消失。

因此,各有关部门,包括报界、电视、电台、文物管理部门、省政府、市政府、各学术团体,都已纷纷发出呼吁,要求加强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律与法规,以便能够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控制对策,这对专业的学术界来讲也是一个莫大的鞭策,促使我们应去探索相关的理论依据,以便决策的科学化。

二、近代历史建筑遗产的价值

关于近代历史性建筑遗产的价值和关于其的拆除建新,人们众说纷沓,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半个多世纪前的建筑,既影响了城市建设,也在建筑艺术风格上不符合时代潮流,于是主张“拆旧建新”之风盛极一时。持这种观点的具体理由大致有三:

一是拆旧建新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既表现了政绩,又可表示城市步入了现代化的行列。

二是拆旧建新可以增加经济效益。由于大批拆除旧城区,既表现了政绩,又可表示城市步入了现代化的行列。

三是拆旧建新可以增加建筑面积。随着传统低层与多层建筑更新为高层建筑,城市建筑面积可在原有的城区内大大增加,这对城市居民住宅与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将都有利。

虽然上述三点理由不无道理,但都不能过于片面强调,否则将会导致重新步入20世纪30年代功能主义的老路,逐渐丧失传统城市文化特色,尤其是像上海、南京、天津、广州之类的近代典型城市更是有必要保持其原有的城市风貌,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仍能具有其特有的精神,这就迫切要求尽快制定历史性建筑的保护性规划,既从整体出发,又根据科学分析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以便使建设与保护能够相得益彰。

新旧建筑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是人们如何去处理它,使它能够为人们所用。

当然,近代历史性建筑有很多很多,并不可能全部原封不动,否则城市改造与更新也就无法进行,除非是个别整体保护的古城,如威尼斯、平遥之类的城市,大多数的一般城市仍然是要有选择地对优秀近代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用什么标准来进行选择。因此对近代优秀建筑的评估与衡量标准就提到日程上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保护与利用可以落到实处。如果我们不看到这一工作的迫切性,加上思想认识很难统一,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也只是一句空话。

三、近代历史建筑遗产的标准与评估

根据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1990年联合提出的评估近代优秀建筑的标准主要有三条:

第一是历史价值,也就是文物价值。要将建筑的建筑年代、建筑用途、建筑特点作为评估的参数。

第二是艺术价值。要对建筑的艺术造型、设计手法、艺术特色、细部装饰作为评估的参数。

第三是技术价值。要对某些技术革新、可资借鉴的新做法或里程碑性的技术出现,作为评估的参数。

应用这三条标准,我们可以制作出评估表格,对有关的近代历史性建筑的各个子项,包括建筑保存现状,进行科学的评分,然后再根据总分与单项分数值划分出等级,可以视作同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以便在保护程度上区别对象。例如Ⅰ级的优秀建筑可属于国保单位,它只能进行维修,而不允许进行任何改造。Ⅱ级优秀建筑则可在保护外观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适当的改造利用。Ⅲ级的优秀建筑则可在保护外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扩建,甚至只保留一层外壳。

四、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1、整个地段的风貌保护与利用

这是重在整个地段的建筑文化特色与氛围,并不强调单体建筑的保护程度。其范围应包括建筑、道路、围墙、路灯、指示牌、绿化等,在这些因素中既保留其主要特色,又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建筑元素,以便适应新的使用功能,使一片沉寂多年的旧城区却能转变成一块市区的新天地。

例如天津解放北路。天津解放北路原名为中街,从解放桥到营口道名为大法国路,从营口道到徐州道名为维多利亚路。这条街历史上曾有30家银行,被誉为“东方华尔街”。解放北路有着悠久的历史,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与英法俄签署《北京条约》而告终。条约规定,向英法开放天津,作为通商口岸。1870年,外国人离开中国城区住进租界区。在几年的时间,城市金融中心已经移到现在的解放北路。1870年以前,在英租界的维多利亚道上种植了双排榆树并且沿海河建造大量码头。戈登堂(1890年)的部分建筑和利顺德饭店(1886年)的部分建筑是维多利亚道遗留下的最早的建筑。1917年,法国工部局用沥青重新铺设了中街。1921年维多利亚道的宽度不超过12米,但到1924年,它全长的四分之三被拓宽到18米,并且几条主要交叉道路也得到了改善。1924年至1925年间,宽12米的万国桥(现解放桥)建成了。从哈尔滨道到大桥之间的中街两侧征用了土地,进行了拓宽。为了增加道路宽度,一些新建筑下面修建了人行拱廊(骑楼)。解放北路29号的西北角和27号的东南角成转角,以便转弯的交通余量,尤其是无轨电车从南通向万国桥。大多数银行和商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些发展较晚的则在日本入侵中国的1937年以前,至此,解放北路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城市的金融中心。1976年唐山地震使天津受损极其广泛。解放北路上大部分受损的房屋相继进行了重建,在建筑结构上进行了加固并重新装修。

现在解放北路保护区的用地以金融和行政办公用地为主,包括主要银行和各省驻津办事机构。也有一些仓库用地,特别是解放北路与海河之间。城市中主要的国际性饭店——凯悦饭店和利顺德饭店也位于区内。

图1、2天津解放北路

2、单体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目前大多数近代历史性建筑仍处在使用之中,这是正常的情况,问题是不应随意进行改建,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其应用的价值,而且还能为周围环境添色。

例如天津邮政博物馆,前身就是大清邮政津局。这个青灰色的小洋楼,采用中西合璧的手法:欧式的精工雕花,用清一色的中国传统青砖表现出来,古朴中又透着典雅,是天津小洋楼中的精品。1997年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天津邮政博物馆的成功建设,对弘扬中国邮政历史文化,丰富天津历史文化内涵有重要的意义。为津城又增添了一张精致的城市文化名片。

天津解放北路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是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坐落于解放北路与营口道交口, 1926年建,是三层混合结构,局部四层。属希腊古典复兴形式,古典主义三段论很明确,构图严谨。主立面沿解放路, 建筑立面完全对称,入口设在正中。正立面有8根巨形柱子,外墙身用花岗岩贴砌,整座建筑显得富丽、稳重而又华丽。

在众多外国银行中,英国汇丰银行英国是当时天津财力最雄厚的一家外资银行。1925年在今解放北路86号建成一座大楼,分主楼和后楼,建筑风格属于希腊古典复兴样式。

单体建筑的保护应该是一项非常细致的 工作,因为历史性建筑是不可逆的,假如一旦破坏,它将失去文物与历史价值。

图3、4原大清邮政津局

图5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 图6原英国汇丰银行

3、建筑保护的 环境意识

对于近代优秀建筑的保护,不仅仅在单体本身的保护,也应重视到环境的效果,否则建筑外观上空调风机琳琅满目,周围建筑拥挤不堪,虽未破坏建筑主体,但已使原有优秀近代建筑面目全非, 艺术效果大为逊色,这是值得注意的。相反,有些城市在这方面处理得当,着实为城市景观增色。

例如北京王府井大街灯市口的天主教东堂与哈尔滨的几处东正教堂周围都整理出了一片开阔的广场,不仅可以使这些近代优秀建筑遗产发挥其城市景观的特色,而且也为广大市民增加了优美的休闲场所,这比在城市中刻意去建造许多大型雕塑要自然的多。

4、建筑保护的结构处理

近代历史性建筑大多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以上的历史沧桑,因此不少建筑结构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就不得不要对一些优秀建筑进行必要的维修。

从目前许多 实践过程中看,有几种方式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的:

第一种是内部结构的全部置换,只保留原建筑的外壳,内部新的结构体系可以改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然后将新结构框架与原有外墙连接成整体。采用这种方式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意外事件,稍有疏忽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第二种是内部结构体系全面加固,原有内部墙体两面全部用4厘米钢筋构成20厘米见方的网格,然后涂刷上4厘米厚的水泥砂浆;同时在梁底、梁侧各加上扁钢与箍筋结合水泥砂浆加固。这种方式比较稳妥,但却要损失一部分原有的建筑空间。

第三种是局部构件的更换,例如原屋顶的石片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改变为机平瓦;将原有木格栅改变为钢筋混凝土或者钢格栅之类。

其中第一种方式比较适合于砖木结构的民用建筑或厂房结构的维护;第二种方式可适用于一般办公楼建筑的维护;第三种只适用于小型维修或重点维修范畴。

其实,近代优秀建筑也像古代遗产一样,曾创造有许多有益的 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时的新民族形式的创造,已经就有了与当代流行的新乡土主义和新地域主义异曲同工的精神。在宫殿式大屋顶的内排水处理方面也有过巧妙的措施。此外,各种西式小住宅的优美造型也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5、“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的若干新观点

保护就是为了利用,不存在不为了利用而进行的保护。

“近代历史性建筑”利用开发的基本原则应是:根植于过去,立足于当代,放眼于未来。

“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都需要某种意义的原始回归,即将再利用回归到人类开发利用建筑的两种基本方式(新建与再利用)之一。

保护为了利用,利用促进保护;将大规模的“历史性建筑”再利用作为城市更新、复兴的基本政策,摒弃大拆大建的建设方针;以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创新力的自信实践取代拟古卑微是我们走出困境,将历史与现代、保护与 发展融为一体,创造新人居环境的基本方向。

五、结语

随着城市更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再利用,对于建筑师来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因为这项工作不仅意味着要探究历史,而且要在历史环境中为建筑中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建筑是有生命的,某些历史建筑在现代的不断演绎下,可以继续生存。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既可实现其 经济价值的转移,又体现其 文化价值的延续;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负责。我们应该珍惜这一部分建筑文化遗产,珍惜前辈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精神,保护这部分优秀建筑遗产并利用其有效的价值,丰富我们城市的文化氛围,维护建设领域的生态效益!希望通过对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能使建筑遗产在当代 社会生活中得到再生,能将我国丰厚的建筑遗产融入到活跃多样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并能造就融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为一体、更符合人性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城市环境,为我国经济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