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散文
北大荒散文 赞北大荒
北大荒啊,您是那样的刚毅!多少年来,您总是带着顽强的意志,揣着滚烫的理想,任凭风吼沙狂,瞪大了眼睛,牢牢的守护着北方。终于伴着共和国的成长,迎来了今天的灿烂与辉煌。
想想过去的北大荒,谁能忘?盖着天,铺着地。头下枕黑泥;背包就是抽屉下,膝盖权当办公桌;塔头砌墙水上炕,家家住着茅草房……
笑看今天的北大荒:抓把黑土都是粮,金子铺山岗……哪个敢说没变样?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先辈们啊!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为了人民的繁荣与富强,你们忍受着寂寞,为的是使这里不再寂寞;你们与荒凉作伴,为的是使这里不再荒凉。。。。。北大荒没忘,北大荒的人民更想。
我们不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有了今天的好生活,更要感谢党,感谢改革和开放;它是历史的开创,是不朽的篇章,是栽在垦区人民心中早春的花,永远绽放芬芳。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想:哪也不去,扎根北大荒。让白皙的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让稚嫩的双肩,变得更坚强。接过前辈手里的接力棒,奋勇开创,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理想,做一次心灵的替代与补偿。
北大荒造就了北大荒特立独行的刚毅与倔强,刚毅与倔强的北大荒,绝不会忘情和更钟爱于北方——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和能震响世界的风铃般耀眼与响亮!
北大荒,再也不是过去的北大荒。而今的北大荒,尤为富庶,鸟语花香……
北大荒,不再荒凉!她是我今生最最思恋的地方……
北大荒散文 我看《仰视你,北大荒》:歌颂北大荒的精品力作
贾宏图的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是一篇难得的歌颂北大荒的精品力作,越读越感亲切,越读心情越激越。如果没有对北大荒的深切了解,没有对北大荒的深厚感情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作品好就好在它的真实性。文学作品贵在写真,反映现实生活。该作品就是通过真人真事真数字,向读者报告了北大荒开发的真实历程,真实贡献,真实面貌,真实经验。把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的群体,北大荒事业这座不朽的丰碑,北大荒精神这笔永恒的财富全景式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熟悉北大荒的人读起来感到自豪,受到鼓舞。不熟悉的人们读了之后也一目了然,进而产生敬仰之情。作者深邃的艺术功力,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宏大的场景中选择典型事件,从浩繁的素材中巧妙剪裁取舍,从众多的人物中精筛细选,进而驰骋开来,有详有略,有放有收,有血有肉地对这些鲜活的素材进行剖析,增加可读性,形成穿透力,增强感染力,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二是文中多处引用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和歌词,和全篇衔接得那么自然契合,既达到了简约和精致的目的,又烘托了气氛,产生美感和共鸣,并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无限遐想的空间。
通篇读完之后,感觉到这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一曲英雄的赞歌,一章壮丽的史诗,一篇弘扬主旋律的鲜活教材。它以文学的形式全面系统深刻地阐释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根本经验。“铸剑为犁”唤醒千古荒原,实质是阐释北大荒艰苦奋斗的开发历程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无私奉献为核心价值的北大荒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起导向、凝聚和驱动作用;“机械化”为农业现代化安上引擎,实质是阐释通过开放,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垦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中华大粮仓”从此天下不缺米,实质是阐释尊重并驾驭规律,调整结构,以稻治涝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家庭农场”收获永远的丰收,实质是阐释通过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垦区生产力;“城乡一体化”享受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实质是阐释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和和谐社会。综上,报告文学着力阐释发扬北大荒精神,坚持改革开放,依靠科技进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垦区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垦区发展的根本经验。未来垦区实现跨越、超越、卓越三步发展战略,仍然要坚持这些带根本性的经验。这就是《仰视你,北大荒》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也正是它的思想性所在。
北大荒散文 北大荒生活回忆录
步入花甲之年的我,在谈起知青情缘这样的话题,似乎有些荒唐。然而,当你面对那个真实而又非常感人的故事时,知青情缘这个既亲切而又十分沉重的话题,就再也无法回避了。是啊,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整整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就称其为知青年代吧,在那个知青年代里,知青部落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一群群十七八岁左右,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聚集在知青部落里,接受着当地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种种困难,战天斗地,不畏艰险,应该说,他们为中国的农业建设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功不可没。
然而,他们当年正值青春年少,爱恋是人的一种本能,无可厚非,不可抗拒,尽管在那个知青年代里,各级领导都在谆谆教导,知青不准谈恋爱,但是爱与被爱是上苍赋予每个人的权力,谁都无法剥夺这种权利,在人的本能的驱使下,这些青年学生还是无法抗拒的爱恋着,爱是不分国界的,更加不受地域的影响,但当这种爱得以升华,到了谈婚论嫁之时,诸多的矛盾就自然的表现出来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四十年后再回首,当我们重新体味人生的时候,才发现当年的爱恋并不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有成功、有幸福、有失败、也有痛苦,而更多的却是遗憾。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牡丹江---这座北方小城入冬以来降的第一场大雪,雪后,天空晴朗,阳光照射着洁白晶莹的大地,空气是那样新鲜,是啊,莫非上苍也知晓,今天我们要迎接几位当年的亲密战友,而今却是远方的客人。
在位于牡丹江西五条路名为,“满东涮烤店”的二楼雅间里,这是一个特殊的知青聚会,在座的七个人,四十年前是同一个知青部落的成员。倪、蒋、是来自上海市的知青,王是来自北京市的知青,白是来自哈市的知青,陈、刘、和我是来自牡市的知青。这是一个没有组织,没有约定,甚至可以说是突如其来的聚会。还记得聚会的前一天晚上,电话里传来蒋的声音,“宝珍,王他们来了”,要我一定去参加聚会。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无法平静下来,黑土地,北大荒,第二故乡,知青部落,兵团战友,清晰的如同一面镜子,那么亲切,那么难忘,那么令人向往。
有人说:“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而知青间的爱恋更加值得回味,成功者乃幸福者,是的,十几年艰苦岁月的摸爬滚打,共同的革命理想与信仰,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近乎相同的年龄,相同的文化素质,相同的人生经历和相同的兴趣爱好,是他们坚实牢固的感情基础,他们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同甘共苦,他们十分珍惜在那漫长的艰苦岁月中建立起来的真挚感情,在座的陈、蒋就是幸福的一对,知青大返城时,蒋放弃回上海的机遇,随同丈夫来牡丹江这座小城安家,对于一个自幼生长在上海这座大城市的她来讲,真是令人佩服,她依然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远离父母家人,随丈夫生活在牡丹江这座无法与上海相比的小城市,割舍不去的正是那段艰苦岁月中建立起来的纯真友情与恋情。他们有一双可爱的儿女,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着各自的事业和工作。夫妻两人做着规模不小的钢材生意,应该说,他们事业有成,生活幸福。是的,他们的成功与幸福都写在脸上,真的令人羡慕。
知青情缘是个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三四十年前的故事,似乎已经很久远,但对我们来讲,仿佛就在昨天,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分明不能让你忘怀,蒋这样说:“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足以为孽债写一部续集。”而只读了六年半书的我,文化基础太差,更没有写作功底,期待着第二个“梁晓声'的出现,更希望孽债续集--------《知青情缘》早日与我们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