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湿因子 如何治类风湿因子

2017-05-04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性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期间产生大量的类风湿因子及其免疫复合物,进而诱发免疫性炎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风湿因子如何治,欢迎阅读。

什么是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注:在临床内科学中描述为四型,没有IgD型;但在实验室诊断学中描述为5型),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较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IgM型RF阳性率为60%-78%。

生物作用

实验室诊断学:约90%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RF呈阳性。IgA-RF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IgE-RF升高时,已属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较高的阳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现RF。

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

近年来对IgM型类风湿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这些生物作用包括:

1 、调节体内免疫反应;

2、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

3、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只有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称类风湿因子阳性。由于I gM型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为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类风湿因子测定试剂定性地判断人体血液中的类风湿因子(PF)浓度。类风湿因子阳性除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外,还可见于病毒感染如感言、肿瘤、慢性感染如肺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测定

类风湿因子(RF)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血清中发现,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它是一种抗变性IgG的抗体,属IgM型。可与IgGFc段结合。RA病人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IgD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测定IgG、IgA、IgM类RF通常用ELISA间接法,即用热凝集兔IgG包被反应板微孔,加入检样后,再分别加抗人IgG、IgA、IgM酶标记抗体,使反应后再与底物呈色。为防止各Ig类别RF相互干扰,酶标记抗体使用标记的抗体F(ab)2片段。

原理

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这种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此称胶乳凝集试验。

在用热凝集变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应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测血清,如有RF存在,则相互结合,随后再加入酶标记热凝集变性的IgG与之反应,在加入底物后即可显色。根据显色程度可判断有无RF存在及其水平,此为双抗原夹心ELISA法。

胶乳凝集试验

R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抗人变性IgG抗体,可与IgG的Fc段结合。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

操作

1、56℃30分钟灭活,(灭活C1q以阻止假阳性凝集)。将待测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缓冲盐水作1:20稀释(生理盐水1ml中加血清0.05ml)。

2、取此稀释血清1滴(约0.05ml),加于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内,加乳胶RF试剂1滴,立即摇动反应板3分钟,使其充分混匀后,于直射光下观察。每次试验均设阳性与阴性对照。

参考值

正常人1:20稀释血清为阴性。

结果判断

胶乳凝集试验正常人多为阴性反应,如3分钟内出现显凝集者为阳性。阳性反应的标本应将血清进行倍比稀释测定滴度。ELISA法可根据显色程度,与阳性和阴性对照参比,作出阳性或阴性的判断。

临床意义

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IgM类。多数作者认为,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综合征和SLE,是RA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IgD类RF研究甚少。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

类风湿因子(RF)是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主要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及IgA。它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RF主要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约70%~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漠液中可检出IgG类RF,这很可能是自身IgG变性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应答的表现。

IgG是感染等原因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主干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时会发生变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条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产生不正常的IgG;这些变性IgG就构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各种抗IgG抗体。滑膜液中的IgG类RF与变性IgG结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比血清中的IgM类RF更具有致病意义,因为这一类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补体,形成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

RF的检测最初是用致敏绵羊红细胞凝集试验(Rose-Waaler法)进行检测,目前最常采用IgG吸附的胶乳颗粒凝集试验;但此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检出血清中的IgM类RF。IgG类和IgA类RF则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检测。

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RF阳性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RA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RA的诊断,需参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样,并不是RA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在SLE病人均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如何治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的饮食调节

1、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大肉中的脂肪会使炎症介质受到刺激而不断释放,进而加重病情,因此一定要少吃脂肪高的食物。而鱼油可以使关节炎症逐渐的消散,起到很好的抗炎效果,可以多吃鲭鱼、金枪鱼、沙丁鱼等。

2、多吃杀菌消毒食物,如大蒜、生姜。这些食物抗氧化性高,消炎杀菌效果好,每天可以适当食用。

3、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稳定的食物要少吃。一些海鲜食物和辛辣刺激食物,如蟹、大虾、辣椒等会刺激受损的关节,加重病情。

4、还有一些食物,比如牛奶、面筋、西红柿等也是要少吃的,这些食物会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加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别让脾胃“伤上加伤”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病程较长,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因此脾胃常常会受到一定影响。这时,不能只注意食物营养价值的高低,而忽略本人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饮食需定时、适量;不能饥饱失常,更不能暴饮暴食;食物之软、硬、冷、热均宜适当,以防再伤脾胃。 各种食物有寒凉温热之分,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对保护脾胃来说尤为重要。原本就体质内热的人,不宜吃大蒜、葱、韭菜、辣椒等热性食物和红参、鹿茸这类热性补品。而脾胃虚弱者,坚硬、生冷的食物或水果均宜少吃;胃酸过多或脘腹饱胀者,不宜多吃甜腻之物。 适当锻炼可通经疏络 治风湿病华中第一人罗永焱教授坐诊武汉天仁中医门诊,武汉天仁中医门诊罗永焱教授对风湿、类风湿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和药物研究都有着深入的研究,采用中医的方法治疗风湿、类风湿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经过多年的临床诊断,独创羊踯躅根治疗法,对风湿的治疗有奇效,受到广大风湿类风湿患者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治风湿华中第一人”称号。擅长疾病: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科研创新。

中医认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在通经疏络,而活动锻炼可以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因此,适当的锻炼可增强这类病人的抵抗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甩手、捶背、散步、太极拳等锻炼方法,都很适合中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但运动不要过于剧烈,过度运动不仅无益于健康,还可能加重病情。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