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国际地位与形势论文

2017-06-13

中国的国际地位包括三个方面,即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地区大国,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国国际地位与形势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中国国际地位与形势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中国国际地位与形势论文篇一

《中国国际地位与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

[摘要]中国的国际地位包括三个方面,即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地区大国,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目前的国际地位决定了必须实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西方国家的猜疑,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中国;国际地位;和平发展;对外战略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3-0013-03

中国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位置,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邓小平指出:“对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发生错误判断的人,起码不会有一个正确的国际战略”。[1]准确的判断有利于理清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脉络,有利于中国找到更为有效的对外战略途径,顺势而为,在国际上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一、对目前中国国际地位的界定

当前世界上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众说纷纭,拔高者有之,贬低者有之,顺耳之言很多,逆耳之言不少。面对这一情况,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十分重要。对中国的国际地位,要用一句话概括十分困难。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地区大国,三是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这三句话都是我们常说的,结合起来才比较全面。

(一)中国是拥有世界1/5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仅仅由于中国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从9%增长到22%。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交友,不树敌”,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极格局解体后,本来就想极力建立单极世界的美国,之所以在1994年作出决定,把发展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同中国的人权状况脱钩,在1999年11月与中国达成双边贸易协议,并在2000年10月由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签署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就是因为美国开始认识到了中国的政治现实,看到了中国的分量和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可以肯定,在21世纪,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

(二)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地区大国

大国在某区域内或世界范围内有较广泛的国外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拥有足够的综合国力,平时能够有效地维护这些利益,战时则能够或通常能够抵御至少其他两个区域性或世界性大国的联合力量,一般来说被别国认为有权处理本区域或世界范围内所有重大国际问题和足以影响其他多国安全的国内问题,通常与本区域内和世界上其他大国有起码的共同利益、共同国际价值观念、共同规范和共同国际运作机制,从而被视为大国共同体的一员。大国具有参与处理本地区内所有重大国际问题的公认的权利,拥有实力、广泛参与区域或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事务并在这些事务上同其他大国有足够协调与协作。[2]对照这些参照条件,我们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大国之一。亚太地区的所有重大事务,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中国具备了成为世界大国的某些基本条件,这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GDP总额、贸易额、吸引外资额、庞大的制造业等),也部分表现在科技发展方面(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之一)。但也必须看到,中国与世界强国在不少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上仍远不及美、日等国;军事上与美、俄的差距更大,在常规军事力量的某些方面甚至不及近邻日本与印度;科技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日、欧;在软实力方面,特别是在文化、价值观、制度建设的吸引力以及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方面,与美、欧相比,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将中国定位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亚太大国。中国的世界定位以地区性为基点,兼具世界性的特征。

(三)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与建设者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无论遭遇怎样的国内外风波,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对外开放,顺应了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成为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加入了当前国际秩序,这个国际秩序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中国不需要做国际体制的颠覆者,而应该做国际体制的参与者、维护者与建设者。应看到,目前的国际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包括联合国体系(国家体系)、大国体系(如七国/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地区体系(如欧洲联盟和其他能够作为国际/全球行动者的地区行为体)、非国家(不等于与国家没有联系)行为体(non-state actors),等等。世界秩序正是建立在这样复杂的国际体系之上。中国作为毋庸置疑的大国置身其中,有责任使之成为一个有序而非混乱的体系。为此,只要是有助于这个体系的稳定、和平、健康的国际法、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国际安排和国际准则,中国就要坚定地支持。而对于国际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不完善的方面,中国则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改造、调整,使之反映中国的利益诉求。

二、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与其国际地位相符

(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而且有条件实施和平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少,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在发展进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说还是一个穷国。要改变这种状况,中国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就难以实现。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的季北慈曾指出,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必须走和平的道路,原因正是它的领导人知道,他们必须把精力集中在应付国内的挑战上。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问题,确实会影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而至少在十年之内,这些问题仍将是中国领导人的主要担忧。[3]而中国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资金储备又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国内条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平发展是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剥削制度,它以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作为自己的目标,因而要求中国必须走也只能走和平的道路。同时这一制度本身,包括党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和政府的动员能力以及政局稳定、民族团结,又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对外战略的政治保证。

(二)中国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地区大国,中国的发展与地区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息息相关,中国应以自身的和平发展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提出:“中国知道除非能赢得邻国的信心,否则会让它们非常担忧”,实际上,“中国已在崛起的过程中妥善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使得邻国都同它合作,而它也帮助邻国从它的增长中受益”。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最明显的例证是从中国周边国家近十年来的稳定发展可以看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从一个负责任大国应该承担的义务出发,为了保证整个地区经济的平稳发展,维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虽然中国的出口因此受到很大损失,但却赢得了东盟国家的一致赞赏与肯定。之后,随着中国与东盟“10+1”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行,从2002年开始,双方正式开始就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谈判,双方的经济合作走上了一个新台阶,东盟各国金融危机后近十年来,已经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整个上世纪90年代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的日本,近几年也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获益匪浅,即使是在政治上顽固坚持强硬路线的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也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是机会而不是威胁。此外,中国的两大邻国―俄罗斯和印度,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良机。

(三)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受益者、维护者和建设者,应以和平发展的形象,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其不合理成分加以改造,使其趋于完善、公平、公正

“一个处于上升过程中的大国,如果同国际体系的转型轨迹相冲突,那么它将处于极为危险的国际环境之中。反之,如果国际体系转型的过程同后起大国的上升轨迹保持同步和共存,那么后起大国将获得极其难得的有利国际环境,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会因此而获得和平发展的机遇。对于中国而言,到2020年以前,必须尽一切可能争取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体系,逐步实现国际秩序的相对公正和合理性,从而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创造好的国际环境。”[4]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崛起道路,是在总结了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后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大国的和平崛起应该避免与现存的霸权国家和国际体系发生正面的对抗和冲突,历史上后起的大国以非和平或者试图以非和平的方式挑战现有国际体系,往往是以中断自身的崛起甚至彻底失败为代价的。[5]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大局,与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大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利益逐渐与国际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中国自身利益的实现越来越需要通过国际社会来实现。因此中国只能走一条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新道路。

三、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自身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当然这是最根本的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对外战略的选择及参与和塑造国际体系的能力。因为“精明的外交能使国家的对外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而笨拙的外交可以导致国家遭受重大损失”。[6]一国除了具备强大的综合国力外,只有取得外交上的成功,才能在国际上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更多地要求中国的国际责任意识,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从而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确立真正有影响力的话语权,进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号召力。

(一)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有力地保障了国内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增强了中国的国家实力,从而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莫德尔斯基指出,世界大国首先是世界经济主导国,即经济规模大、富裕程度高,而且在技术革新条件下主导型产业部门旺盛,并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7]一国集中精力发展本国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是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努力争取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必要的条件。几年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项外交工作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广泛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了良好国际环境,有力地保障了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实力基础。

近几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在经济方面,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政治、社会等层面,不断扩大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自由度及增强自主化。目前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的建议制度、咨询制度、公众讨论制度和听证制度等,把公众纳入决策过程,使决策民主化。中国的经济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2003年以来,我国GDP连续四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年度最高、最低增幅间差距仅1.1个百分点,CPI年平均上涨2.1%。2006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财政收入达38731亿元,比2002年增长105%,四年内翻了一番多;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的5784亿元多13720亿元,四年年均增速高达35.5%;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六位跃升到第三位;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虽然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据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长期高增长趋势不会改变。

(二)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西方国家的猜疑和遏制,在国际上获得了对其地位的较普遍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并没有阻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欧洲、日本乃至在亚太地区鼓噪而起。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对于这一舆论应予积极回应,用事实说明中国不是威胁而是稳定因素,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推行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需要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实践证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消除了两亿多人口的贫困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稳定负责任的表现。又如,中国积极促进地区合作,增进了中国与域内各国的相互信任,缓解了周边邻国对中国的疑虑,取得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效果。中国在用实际行动赢得他国信任的同时,也需要以谦恭的姿态,表达友善的信息,采取积极有效的步骤,努力消除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疑虑,而和平发展的温和措辞恰好符合中国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要求中国不能仅靠实力外交,在未来多极世界中,中国所主张的原则在价值观上具有较大的兼容性。”[8]和平发展战略强调用多边主义的行为方式协调区域与全球的安全,注重国家间利益的共存与共赢[9];对国家间的差异性采取现实性态度,用包容性的态度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对国家间的协调发展给予关怀。这一战略所内含的哲学博大精深,极富亲和力和穿透力。它可以超越所有国家和地区在政治、宗教、种族、文化等方方面面存在的歧见,为更多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所接受。因此,和平发展是对中国对外政策的有效诠释,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有益于世界对中国的了解。2004年12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22个国家对2.3万多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近一半(48%)人认为“中国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10]

(三)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共同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大国形象。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理念本身就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并要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贡献的决心和诚意。事实上,中国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并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中国坚决反对军备竞赛,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推动了国际裁军活动的切实发展。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中国目前已同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和平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同越南签订了《北部湾划界协定》,与东盟制定《南海行动宣言》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在朝核危机的解决中,中国充分显示了一个维护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努力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尊重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当今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国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它本身就意味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是世界多极化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多种国际力量进行国际合作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平发展就是需要中国“对他国福祉的更多关注,为和平事业作出更大妥协,或对权力和暴力的使用施加更多的限制”[11]。

总之,随着和平发展对外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的国际责任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与日俱增,这对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号召力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地位将不断得以提高,并最终将在国际舞台上确立真正有影响力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时殷弘.关于中国的大国地位及其形象的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1999,(9).

[3]王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N].BBC中国国庆55周年特约报道,2004-10-1.

[4]黄仁伟.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5).

[5]黄仁伟.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比较[A].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因素[C].时事出版社,2006.

[6]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M].励志出版社,2002.

[7]George Modelski.The Long Cycle of Global Politics and the Nation-state[A].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R].1998.

[8]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A].大国新路―中国走向世界的思考[R].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9]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

[10]赵磊.理解中国软实力的三个维度:文化外交、多边外交、对外援助政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7,?穴5?雪.

[11]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苏长河,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