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创业文化是什么
只有在和谐创业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创业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那么和谐创业文化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和谐创业文化,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创业素质、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基础。当前,构建和谐创业文化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坚持统筹兼顾。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涉及方方面面。因此,构建和谐创业文化应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握好七个方面:统筹创业工作和就业工作,实现自主创业和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统筹城乡创业工作,有效调动城乡创业资源,充分利用城乡创业机会,实现城乡创业互促共进;统筹区域创业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创业协调发展;统筹劳动密集型创业、资金密集型创业与技术密集型创业,充分发挥每个创业人才的优势,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统筹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不断提升创业的质量和成功率;统筹各行业创业,树立“行行可创业、行行可立业、行行出状元”的理念,鼓励各行各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创业机会,鼓励创业人才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做到法德并重。法治和德治是构建和谐创业文化的两种重要手段,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一方面,应在法治的轨道上创业。依法管理创业、依法开展创业活动是构建和谐创业文化的必然要求,广大创业管理人员、创业服务人员和创业人才都应不断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努力实现政府依法管理创业事务与创业人才依法创业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应在道德的规范下创业。加强创业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创业人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使文明创业、责任创业、绿色创业、和谐创业成为时尚。
注重形成特色。无论什么文化,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魅力,也难以真正称得上是文化。和谐创业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从宏观层面看,创业文化发展战略应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相符合;从中观层面看,创业文化的布局应力求合理,兼顾创业文化发展的速度、质量、规模、结构等;从微观层面看,创业文化管理方式与运作机制应保持顺畅。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创业文化的过程中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发展和谐创业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充分发挥创业人才的主体作用,使广大创业人才真正成为优秀传统创业文化的传承者、特色创业文化的实践者、先进创业文化的创造者。
营造和谐环境。构建和谐创业文化,离不开营造和谐的创业环境,包括内部创业环境与外部创业环境两方面。内部环境和谐,主要包括创业团队领导者之间的和谐、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和谐、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和谐等。其中,领导者之间的和谐是关键,如果领导者之间能真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就能够带动成员自觉做到平等友爱、互帮互助、敬业爱业,创业成功就有了“人和”基础。
外部环境和谐,主要包括创业者与地方政府、上下游相关企业、基层社区、消费者等方面的和谐。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要求创业者切实遵守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诚信对待商业伙伴和顾客,主动参与社会慈善事业,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有效协调各方面关系,努力实现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发展。
和谐创业文化的内涵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和谐创业文化建设目标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和谐创业文化建设首先包括了社会主义理想,又包括了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的 确定体现了科学性与现实性。把人们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这样既给人民一种高尚的理想与向往,又给人们一种现实的动力与追求。
二是和谐创业文化发挥着取向、规范与导向 功能,以及弥合心理创伤的功能。社会转型时期,和谐创业文化针对不同的群体发挥着取向、规范与导向功能,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取向进行引导,同时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控制在社会秩序之内。另一方面,和谐创业文化又弥补人们因为社会变革产生的心理创伤与精神 危机。
三是和谐创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主体与政府主体的统一。和谐创业文化建设是人人参与的事业,同时,每个人会成为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人民即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谐创业文化 最终也会从人的信仰、道德规范、精神面貌等方面体现出来。在和谐创业文化的建设中,政府是最重要的决策者与引导者。政府在利益分配、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与舆论引导方面起着 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