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成长的名人故事_有关励志成长的名人故事

2017-03-28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找一些有关励志成长的名人故事来教育孩子,那么励志成长的名人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成长的名人故事:经营好你的人生

小虎队解散以后,“乖乖虎”苏有朋并没有偃旗息鼓,他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想法,那就是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也让自己突破白面书生形象。他将此作为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以感谢两位老人这些年对自己默默的支持。

“我要做独一无二的苏有朋。”苏有朋自饰演五阿哥后,又陆续饰演了“苏小鹏”、“花无缺”、“杜飞”、“张无忌”、“杨四郎”等多个角色,他也因此以偶像身份称誉影视圈。潜伏几年后,他又拍摄了电视剧《热爱》。“这些角色都是在为《风声》里的白小年做准备。”在面对《羊城晚报》的采访时,他这样说。

剧本是2008年底送到经纪公司的。封面清晰地写着一句广告词:风声过后,世间再无传奇。看完剧本,苏有朋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他苦等多年的蜕变机会终于来了。紧张的是,他所饰演的角色是一个阴阳怪气的昆曲名伶白小年,如果演技不到位,很可能将砸掉自己10多年苦心经营打造的形象。

一向孝顺的苏有朋决心征求父母的意见,父亲没说什么,母亲却出奇地严厉反对。她的担心也正是苏有朋的担心。整整一个星期,苏有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冥思苦想。最终他决定豁出去了。

开机时,苏有朋梳着大背头,嘴边留着小胡子,如同当年拍摄《热爱》一样,他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全身心投入到剧本里来。为了学昆曲,苏有朋特意请了两位昆曲名师。昆曲很难学,背台词,掰莲花指,练小碎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他都认真对待,练完后,还要紧张地拍戏。那段时间,他几乎是以剧组为家,忙的时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苏有朋在戏中饰演的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角色,为了保持演戏状态,苏有朋在拍摄现场也是阴阳怪气的,既不和大家聊天,也不去看监视器,而是一个人静静地站着,甚至还哼唱几句昆曲。

为了找感觉,他在拍戏时坚持不找替身,所有的酷刑都是自己上阵领受,曾被鞭子抽得耳鸣。人一旦较真儿,求真,是没有阴暗和乌云能够将其遮盖住的。正是这样的付出和努力,这样简单而执著地卖力演艺,苏有朋才塑造了一个令人惊艳的“白小年”,也成就了一个华丽蜕变后崭新的“苏有朋”。导演高群书也表示,“苏有朋对这个角色的把握超越我的想象。”监制冯小刚也称苏有朋最让自己吃惊:“苏有朋的表演让人很难忘。过去我觉得他是个青春偶像,但这次在《风声》中他是完全的‘裂变’了,超出我的想象力。”

苏有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人都曾问我,为什么要不断颠覆自己的形象,我想答案就是,每个人都必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从成为小虎队一员到单飞,从《还珠格格》到《热爱》再到《风声》,我都是这么一步步坚持过来的,即使有过彷徨和迷失,我也从没放弃过,因为希望在远方,只有坚持走下去,不断朝前走,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之旅越走越宽越通畅,才能迎来自己的崭新天地!”

励志成长的名人故事:达·芬奇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面前,你还玩什么技巧?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概念”,是最“人”的人。

达·芬奇:没有娘的巨匠

他是自有绘画以来毫无疑问的全世界“第一好”的画家,是美术理论家、乐器演奏家、建筑家、解剖学家、军事工程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几何学家、水利学家、大力士、雕塑家……他知道的,你未必知道,你不知道的,他全知道。他的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都够你一辈子忙得死去活来,而且肯定,绝没有他干得好。

你可以在重要的拍卖行看到近一亿元的凡·高名作,却没人胆敢替《蒙娜丽莎》估价。

有人异想天开地说他是“外星人”。这是一种“假设的肯定”,否则难以解释“特异功能”来自何方。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故乡芬奇镇距离翡冷翠30分钟车程。车在平原和逐渐高起的丘陵上畅行。一个小镇,小山高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博物馆,上百上千样按他的设计图做成的模型,展示着复杂的机械原理和几何学,使我除了佩服之外,摸不着头脑。

文艺复兴三位翡冷翠巨匠,前两位都是大师,只有列奥纳多是天才。

米开朗基罗是巨匠,是大师。他一生生活在作坊里,从徒弟开始到“掌门”,离不开集体。令后世惊诧膜拜的巨作,除一件外,都是“作坊”工程。

从《大卫》算起的上百件石雕巨作,都不是老米从头到尾干出来的。

不可能,也不必要。同样的情况适用于他设计的重要建筑。

只有西斯廷小教堂穹顶那张壁画《创世纪》是他一时赌气而作,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用了5年时间,画完600平方米的全部面积,几百个人物形象,把自己的背都画驼了。

列奥纳多·达·芬奇具备了一切人的完美的素质,仿佛他在跟一位吹牛家竞赛似的:“你吹什么,我就完成什么!”

“他像谁呢?他应该像谁呢?”我们的孔夫子的博大影响与他相似。芬奇镇很美,餐馆里有好吃的牛排、干酪和橄榄油浸泡的瓜菜,还有我点滴不沾的好酒。

列奥纳多·达·芬奇博物馆,情绪不好的人最好不要去参观,你会感到人生无常之失望;这个老头的业绩离人的工作能量限度太远,不可及。唉!彼岸之迢遥兮,恨吾窝囊之妄追!小时候上学,老师大讲国外之发明家如爱迪生、瓦特时,我即时产生异念:“是呀!是呀!一切都让他们发明光了。我要发明留声机,不行了!发明电灯,也不行了!发明火车,也不行了!还有什么能发明的呢?”

列奥纳多·达·芬奇也令我有这种感想。

车子朝山坡小路上开不远,来到他老人家故居。

一排三间石头房子,右边厢房一位女士在低头看书兼管小量纪念画册发售。墙上横悬着一长列翻晒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手绘的布质设计图,左边厢房也是。中堂左角摆着一座列奥纳多的雕塑头像,是近人的创作。

完了。

怎么就完了呢?是完了!什么也没有了。

这是历史事实。17岁前住在这儿,27岁再来过一次,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出生的时候,爷爷在本子上记下了这段话:

“1452年4月13日星期六晚上3点,我的孙子,我儿子赛尔·皮耶特的儿子出生了。他的名字叫做列奥纳多·安东尼奥·达·芬奇。”母亲名叫卡特尼娜,是个极其普通的乡下姑娘,生下列奥纳多·达·芬奇之后,被爷爷转送到另一个乡下嫁给别人了,从此消失在历史之外。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记事本上只有两次提到母亲的名字,还是27岁成名之后回小镇多方调查才得知亲娘是谁。

1452年,相当于我国明朝景泰三年,没出过什么大画家。6年之后,吴小仙(吴伟)出世,18年之后文征明、唐伯虎出世。

列奥纳多·达·芬奇故居,没有我国农村任何一位生产大队长的公馆辉煌。

原是怎样的,就应是怎样的,使我们能与当年的历史脉搏相通,得到教益。

列奥纳多·达·芬奇1519年5月2日死在法国克鲁城堡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怀里。国王啜泣着,像失去自己的兄弟。

国王的伤心当然不是因为失去一位为他赚外汇的画家。五百年前即使是一国之君,也那么天真地在热爱艺术,真有趣得紧。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死年,历史学家是有分歧的,一说67岁,一说70岁。按照他最后留下的自画像,那一大把白胡子,说是七十多岁,是信得过的。

励志成长的名人故事:要怎样才能原谅一个失足者

作者:马立明

沙卡·桑戈尔(ShakaSenghor)曾是一个成绩优秀的黑人学生。19岁那年,他自我堕落,并开枪射杀了一个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牢狱生涯。他一度自暴自弃,然而经历了一番自我挣扎,他“抓住了命运的咽喉”,在出狱后继续大学学业,并成为密歇根大学的讲师。他的书《写下我的错误》(WritingMyWrongs)打动了无数人,并在TED讲座上与听众们分享了这一故事。

听起来,像是鸡汤。但命运在几个关键的节点拉了他一把。其一,死者的家属原谅了他,让他得以走出自责,改过自新。其二,社会的开放性给了他机会,让出狱后已成为大龄青年的他获得继续求学的机会。第三,社会文化有足够的宽容度,并不因他的案底贴上标签,他还有机会成为大学教师,还有机会站在TED讲台上。这几个节点关系到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大门没有对他关上,为他的弃恶从良创造了基础。

从桑戈尔开枪的一刹那,他就被噩梦所包围。对于这19岁的少年而言,这个举动意味着毁灭。这意味着他此前的人生规划从此破产,也意味着将在监狱中度过余生,甚至“偿命”。这也是很多罪犯共同的心境。一次失足,永远成为恶人,成为“撒旦”。但桑戈尔也是幸运的,监禁并没有完全剥夺他的人生,他还有机会奋起直追。

国人有句话,“罪有应得”,似乎就是将罪犯绳之于法的最佳解释。漫长的监禁、繁重的刑罚,都看作是正义的施威,看作是犯罪分子的报应。但是,即使刑满出狱,依然面临无边的惩罚——来自整个社会的苛责与偏见,从能力到人格的全面否定。在这个对道德高度敏感的社会,“坐过牢”就意味着终身判决,从此成为社会边缘人,“案底”伴随终身。

之前,一位年长的同事跟我讨论起“男孩的教育”。他的孩子15岁,成绩尚可,但非常乖,甚至有些懦弱。我觉得这样不好。男孩子就应该四处跑,闯闯祸,打打架。看一些国外名人的传记,比如乔布斯、克林顿、比尔·盖茨、菲尔·杰克逊等,年轻时照样逃课、泡妞、吸大麻,可谓“无恶不作”。走一些弯路不要紧,男子汉气概才能锻炼得出来。这个同事听了,反驳我:“你还是没带过孩子,不知道男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多少陷阱!”

在美国社会,犯了错的孩子还能浪子回头,但在中国,这个几率很低。“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个家长很认真地说,“高考没考好,人生就坍塌了一半,如果你还进个少管所,留了个案底,那你这辈子都完了。”

后来,我辗转听说了这位同事一个亲戚的遭遇。叫他A君吧,他在20岁那年参与了一场打斗,误伤了对手,被抓到牢里关了两年。后来,他出狱之后求职四处碰壁,长期肄业在家。后来又因非法集资再次入狱,从那时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再也无力爬出泥潭。这是一个沦陷的活生生的例子。我真正理解了这位同事——孩子成长过程中确实遍布了陷阱。

当国人讨论起中西教育比较时,总感慨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木讷的考试机器,没有创新精神的“书呆子”“乖孩子”。殊不知,试错成本如此高,调皮的孩子很难走到学术的顶端。他们可能会因一次犯错,从此就失去了自我成就的机会。正如那位家长所说,“先不管孩子成才与否,顺利长大才是第一位”。中国大学生普遍老实、听话,这也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沙卡·桑戈尔说:“出狱后,你将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取决于身边人的态度。”这句话非常有启发性。桑戈尔说,他幸运的是,在社会中获得了温暖,感到了宽恕和怜悯,这是他重新振作的基础。他表示:“如果我遭遇的是唾弃和鄙视,我很可能永远站不起来。”漫长的牢狱生涯足够让他洗涤心灵,但他回归到一个带有善意的社会,这才是他摆脱撒旦的关键。

但是,A君一直都摆脱不了撒旦。因为坐牢只是他惩罚的开始,随后的日子才是反复的折磨。他曾有机会成为一家大企业的业务员,但他的“案底”,还是成为头顶高悬的利剑。尽管他高分通过了测试,最后还是未能得到录用。之后的爱情、婚姻,也显得非常曲折。

沙卡·桑戈尔说,被关押人员他们并不都无可救药。“锁了门扔掉钥匙,这种态度毫无用处。所有人对自己的过去都不必带有敌意。我们犯下的错误和罪行,都不能定义你余下的一生。”桑戈尔准备组办一个志愿机构,就是帮助出狱的人融入社会,从此开启新生。在一个人重新回到社会之时,一双温暖的手是多么重要,一个“米里哀主教”是多么重要!

一个叫RyanAhearn的网友,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