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学年论文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加强企业管理和干部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学学年论文,供大家参考。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一:油建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审计分析
随着管道施工高峰期的到来,作为油建施工企业,能够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为使企业在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成本支出,从管理中要效益,以弥补低价中标造成的利润损失。在工程项目施工时,由于材料费用占工程成本的比重超过60%,因而加强物资管理、降低材料成本成为工程成本控制的重点,物资管理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审计发现油建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资管理人员缺乏,专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各个工程项目只能保证项目部配备1名物资采购专职人员,有的距离较近的两个项目只配备1名专职材料员;项目部各施工机组配备兼职保管员,造成企业材料管理水平低下,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甚至不熟悉操作流程,使项目材料管理工作很难正常开展。
2.材料采购过程中未作材料预算或虽有预算但过于草率。未签订购货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过于随意。材料验收把关不严,领料人员领取材料后严重浪费甚至私下变卖。相关领导与材料人员串通一气虚开发票,将一些财经制度不准报销的费用通过材料出账,虚增材料成本,损公肥私。
3.物资管理基础工作水平低下。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施工项目各级材料管理资料的检查中发现:施工机组台账不健全,同一项目各机组材料收发存台账不统一,日常收发存台账满足不了现场施工需要。以领代耗、以购代耗,形成账外材料;对周转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等一次性出账之后便不闻不问,后续管理缺失。各项目都在用的空调、冰柜、抽油泵等等一次性进成本,领用部门没有台账记载,几乎无账可查,造成的具体损失无从考量;财务核算不规范,账面无退库记录,月底、年底的盘点工作流于形式。
4.各项目油料管理混乱。油料的不正常损耗包括各项目填写的车辆使用记录及设备运转记录油料消耗不准确;各机组存在油料丢失现象,参与给施工的外包队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油料,屡禁不止;涉油人员在领用油时虚签油卡,私卖私送,中饱私囊。
5.项目生产环节与采购环节严重脱节,缺乏互通有无,技术部门对材料的需求缺乏计划性,明天需要的材料今天才通知采购,造成采购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货比三家,人为出现大量急需料,造成潜在的损失。
二、建议采取的措施
1.加强培训,逐步提高材料管理人员数量及素质。首先,通过培训使材料管理人员明确材料管理的基本思路,熟练掌握材料管理的基本流程及程序;其次,要求材料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材料管理的相关技能,提高业务操作水平。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对材料管理者进行考核,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设立项目部及机组两级专职材料员岗位,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即项目部进行材料的财务核算,各施工机组设立材料管理台账,只对领用物质收发存数量进行管理。
2.强化工程材料的信息化管理。材料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工程所在地相关材料的市场价格,还需掌握当地不同材料的供应量,有效预测当地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此外,材料管理人员还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在掌握工程量清单的情况下,预算工程的结构材料,为工程成本控制提供有效保障。所有这些,都需要数据化,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
3.严格控制材料物资的采购成本。依据工程量清单,明确工程材料预算,做好材料的采购计划工作,切勿出现盲目采购造成库存积压现象的发生;对于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材料,比如砂轮片、吊管带等,每年年初择优选商,进行投标采购,要求材料供应商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以及标准供应材料,严厉禁止不符合工程设计及规范要求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避免由此引发工程安全质量问题。
4.建立周转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等的管理台账。对于不能一次性消耗的小型工器具、生活用品等周转材料及低值易耗品,各领用部门建立管理台账,保证合理使用和使用情况的可追溯性,每个机组的施工机具等都要建立管理台帐,责任落实到个人,由机组长签字确认,台账一式二份,一份由机组自行保管,一份上交项目部采办部门存档,如出现丢失和人为损坏的情况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并按照原价进行赔偿,最大限度避免材料的浪费和丢失。
5.简化材料管理程序,杜绝事后合同、人为拆解合同现象发生。一次性采购金额达到或超过3万元的物资采购执行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不得人为地拆解发票金额,回避签订采购合同。逐步转变日常消耗杂品先使用后签约的现象,杜绝事后合同。
6.采办部门与技术部门应互通有无,避免增加潜在材料成本。技术部门要将工程所需材料及时上报采办部门,采办部门要合理的组织采购,大宗材料的采购,要在供货周期能够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前提下,货比三家,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尽量实行少量分批采购,避免采购资金的占用和人为造成物资积压,降低采购风险。
7.完善、实施材料消耗定额制度。项目材料员要认真履行施工现场材料使用情况的监控职责,严格执行各种材料的消耗定额,按计划用量实施采购,实行限额领料,严禁超计划供料和无计划供料。
8.加强材料财务核算工作。工程材料要及时办理结算、及时出入库、定期进行盘点,保证材料费用准确、及时进入工程成本,为工程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提供依据;严禁以领代耗,实施假退库制度,杜绝账外料的存在。
9.油料管理。油料须由采办部门统一采购,经项目部对油品质量检验合格后,签订油料采购合同。各单位用油须到指定加油站加油,任何部门不得擅自从指定加油站外购油。加强机组油料消耗基础资料的采集工作。
审计学学年论文范文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成为事业单位能否取得更大发展的瓶颈区域。传统的内部审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不断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有效措施。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科学内涵
内部审计质量实际上就是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和结果的优劣程度。在一个组织机构之内,内部审计单位的存在价值是为该组织服务,并形成对该组织内部所有业务的独立审查和评价的职能部门。由此可见,相比较于组织内的其他业务,其质量既具有与他们一致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与之不同的个性。具体来讲,内部审计质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具体是指内部审计的质量并非只是受到单因素的制约,而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审计环境的好坏以及审计方法是否正确使用等等。也就是说,审计工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将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在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时,必须注重体系的系统性,这样才能在多层次、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角度上完成对审计系统的质量控制。第二,经济性。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审计成本之间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也就是说,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其相应的内部审计成本也就越高,但是同样的,事业单位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就越大,单位整体价值也就越大。但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内部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其内部审计成本的增长速率会大于效益的增长速率,这实际上也说明了一个最佳内部审计质量的范围。在这个最佳的范围之内,内部审计带给单位的的价值逐渐趋于最大。当然,实现单位整体价值最大地前提是,内部审计成本的最小化。第三,模糊性。根据相关准则证明,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程度是根据组织是否遵循了这一准则规定:遵守准则,内部审计质量就高,否则就低。但是,在组织进行实际运转的过程中,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会相当复杂,而且由于个人的专业素养不同,其对于同一准则或者是不同情况下的同一准则的认知都会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恰恰是由于这些主观性因素的存在,内部审计质量具备了模糊性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难度。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目标及原则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目标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具有其运作目标的。而控制体系正是根据组织内部的目标而建立的。换句话说,有目标存在,才会有控制体系的存在。反之,就不存在控制体系。在我国,相关规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首先,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活动必须遵循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准则,以及审计部门的工作手册规定。其次,审计活动的效率必须能够达到既定的标准。最后,审计单位审计活动是促进单位目标实现,并能够进一步提升组织整体价值。因此,在事业单位内部其审计质量的目标必须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工作效率满足既定标准,并同时能够辅助事业单位实现自身运作目标和提升事业单位整体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职能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内部审计形成了不同的审计模式,而模式的不同又造成了人们对其质量的认识差异。所以,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目标也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内部审计以查漏补缺,防止徇私舞弊而存在,并且其工作的重点也以财务审计为主,其内部审计主要发挥着监督的职能。这些因素决定了传统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目标是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而现代的内部审计以提升组织价值,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为目标,工作的重点也转向了全方位的审计,主要发挥着保证和咨询两大职能。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也转变为组织审计活动以促进其目标实现和增加整体价值。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原则
一个组织机构要想保证内部审计质量能够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其审计工作就需要按照必要的原则进行。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单位的质量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独立性原则。独立性本身就是审计的特性,这一特性的存在是保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独立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事业单位必须保证其内部审计质量的独立性原则。另外,这种独立性包含业务和组织上的双重独立。第二,有效性原则。内部审计单位的一个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价值。因此,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时,应当尽可能的以更少的人员投入,而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益,这既是单位成本的节约,也是提升审计工作价值的需要。第三,权威性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组织的重视。并且,国家相关法规也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不可违抗性。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必须授予审计工作以权威性,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强制性举措。第四,分工协作原则。在事业单位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中,其分工协作原则具体包含审计人员明确分工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协作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含义实际要求审计人员能够以组织内部的目标为前进方向,摒除个人观念,在审计工作中形成统一,不难看出,这一原则的存在正与审计质量目标中的促进组织实现工作目标相一致。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优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环境
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因素就是其环境。优化这一控制对于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第一,做好行业协会的监管工作。在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变化以及事业单位自主管理权的进一步放宽的背景之下,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应当逐步转变成社团性质的行业自律管理和集中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内部审计单位做好相应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应当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法规和准则。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的建设。在遵循国际建设规范的基础上,还应当具体结合本国的国情及单位的具体情况,这既是内部审计单位工作规范的要求,同时也是保证内部审计单位得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需要。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还应当注意先进经验的推广,并设置相应的先进项目的奖励,做好优胜劣汰的工作处事原则。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工作,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审计部门工作的质量和保障水平。第二,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具备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既是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措施,同时也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具备独立性,还应当保证内部审计组织设置上的独立性,这样能够保障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必须提供审计人员以充足的工作权限,这样,在其有限的权限内,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其工作上的独立性。一般来讲,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其组织内的地位也就越高,其权利的权威性也会相应很高。另一方面,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合理设置的基础上,还应当尽可能的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通常情况下,一个组织内部的审计工作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其管理层次的高度,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越高,其管理层的工作也会受到更多的保证。第三,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审查权限。这也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完成审计工作的保障。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一般具备调阅、复制、选文等等权利。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需要做好主体权责和内部审计的职业化管理体系。而在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时,有需要注意两点内容。第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这一有效的组织机构建设和相应的专职人员,都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保障手段。第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需要具体到每一个员工,这样才能真正将审计的工作效果发挥出来。而在建立审计职业化的管理体系上,主要是要求事业单位严格要求审计人员的选拔机制,进一步实行内部审计职业资格制度。这样才能从起初就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这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为将来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一个完整科学的内部审计业务过程主要包括准备、实施和终结三个阶段。因此,在开展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时,必须注意把握每个阶段之上的关键点控制。并在每个关键点上提出具体的质量要求。这一节点的控制,将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实现控制目标和最佳的工作效率。一般来讲,一旦工作阶段的关键控制点确定下来,审计部门就应当做好整体的业务过程计划方案,以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工作节奏。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审计部门必须做好全面的因素分析,既要做好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又要做好审计业务过程控制。另外,还应当不断优化审计部门的工作环境,既要保证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同时还应当保证其工作的权威性,这是为审计部门审查工作提供便利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审计部门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适当、合法和有效,提升单位的整体价值,实现最终控制目标。
审计学学年论文相关文章:
1.会计系学年论文范文
2.审计学术论文范文
3.会计学年论文范文doc
4.审计学自我鉴定
5.毕业论文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