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影响相关论文

2017-05-26

中药炮制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制药技术,它对中医临床用药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药炮制的影响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炮制的影响相关论文篇一

《 中药炮制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

摘要:目的 阐明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日常中草药管理中发现的炮制质量问题和处方的中药饮片不合理使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影响很大。结论 应加强中药炮制、依法炮制、遵古炮制,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炮制;生产和制备;中药材

Abstract: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eff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processing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 B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ocessing of quality problems and dail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escription was foun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irrational use of phenomena are summarized. Result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preparation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Conclus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ces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llow suit, with the ancient process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to promote rational clinical drug use.

Key words:Processing ;Production and preparati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在日常中草药管理和中药处方分析中,常常会发现一些中药饮片在炮制方面存在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和医生治疗疾病的效果,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归纳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1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因素

1.1杂质超标 中药中的杂质分3类,①是来源与规定相同,但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的物质;②是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③是无机杂质,如沙石、泥块、尘土、灰屑、毛皮毛发、纸屑、铁丝、瓷片、丝线绳索、塑料等。在这3类杂质中,第一类、第二类最为常见。杂质超标是影响中药质量的常见因素之一,所以为了保证中药质量,《中国药典》对部分中药的杂质含量作了明确规定。尽管如此,在日常中药质量管理中杂质超标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其中山茱萸中的果核、果梗,五味子中的果柄,生地中的沙石、泥土;远志中的芯等等。出现以上杂质超标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中药炮制过程中的净制环节。中药饮片作为治疗药物,杂质超标直接影响其内在质量。为了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对中药饮片原药材必须控制杂质含量,要充分做好净制环节的工作,需筛选的要筛选,需挑拣的要挑拣。有些需用人工操作的不能用机器代替。否者易致杂质超标。

1.2水分超标 中药中含有一定的水分能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超过一定的量导致中药饮片发霉、虫蛀、变质等现象,是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保证中药质量,《中国药典》对大部分中药的水分含量作了明确的上限规定,如规定了炮制品的含水量在7%~13%;说明控制中药中水分含量的重要性。中药饮片的水分超标除与阴雨天气、环境潮湿、通风条件差、贮存晾晒等保管养护措施不到位有关外,与中药炮制不到位亦密切相关。大部分中药炮制中需用火而除去部分水分,从而保证中药饮片质量,防止中药饮片变质。

1.3药用部位与非药用部位混杂 中药的药用部位(有效部位)与非药用部位混杂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中药用的多是植物或矿物、动物的某一部位,在采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入其他部位,如羌活、柴胡中混入地上部分;益母草、金钱草中混入地下部分、山茱萸不去核等等。有的非药用部位的重量超过有效部位的重量,在炮制过程中,应尽量净选和剔除非药用部分。确保中药饮片使用的是药典所规定的入药部位,确保中药饮片有效成分含量保证临床疗效。

1.4炮制不符合标准

1.4.1古人云:"制药贵得中,不及者无功,太过者损性"。炒法中火候太过或欠火候从而达不到炮制的目的。如由于炒药方法欠妥,火候掌握不当,炒药时中药未大小分档,清炒时常常将炒黄的炒焦,炒焦的炒炭,炒炭的灰化,或者火候不足,未达到清炒的目的,从而远离了炒黄表面微黄,炒焦表面焦褐、内部焦黄,炒炭表面炭黑、内部焦褐的质量标准要求等。

1.4.2炙法中水分超标 不论是先拌辅料后炒,还是先炒后拌辅料,炙法操作不当常造成水分超标。引起水分超标主要由所用液体辅料用量过大,炮炙时间不足,在炙的过程中翻动不勤,辅料浸润不均匀等原因引起。炙法中水分超标同样可引起中药反潮、发霉、腐烂变质和虫蛀等,同时有可能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发生质的变化。近年来笔者在工作中用炒药机炙药达到了炙药均匀、药材受热均匀的炮制目的,同时也保证了饮片有效成分的含量。

1.5不能滥用硫磺熏药材 近年来,药材产地熏硫磺,药材经营户熏硫磺,虽然药材的品相好看了,但是药材中的硫的残留量严重超过国家的标准,有的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近一段时间虽经国家严厉打击,但药材熏硫磺的现象仍未禁止。严重影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禁止使用硫磺熏制药材,确保药材质量。

2加强中药炮制使其为临床用药服务

应重视中药炮制,因为缺乏应有的炮制知识和经验,导致在临床上使用中药不分生熟,不辨归经,不清楚药性,该用生品用制品,该用制品用生品,混淆了中药饮片生品、制品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差异,最终导致中药饮片达不到治疗目的,甚至会贻误病情、有的会加重病情;如生地黄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熟地黄则滋阴、补血;莱菔子生用涌吐风痰,清炒则下气化痰、消食除胀;黄芪生用益卫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蜜炙则能增强补中益气兼有润燥作用;生柴胡升散作用较强,适于解表退热,醋柴胡疏肝止痛作用较强,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生黄芩清热泻火治疗肺热咳嗽酒炙后可治疗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

总之,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质量和临床合理用药影响很大,为了保证中药功效,应加强中药炮制,更应进一步研究中药炮制理论,严格按炮制规范,提高中药炮制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的影响相关论文篇二

《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

摘要: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进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皮硝等等。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这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之皮释随剥去,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1〕。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著《外台秘要》沿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苏沈良方》记载有:“姜汁、井水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圣济总录》记载方法较多,有米炒、酒浸麸炒,浆水煮,醋煮,浆水、生姜、甘草并桑根白皮煮,白矾水浸焙。《和剂局方》中曰:“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者枣肉,和丸梧子。”并记载有“水煮”“汤泡炒黄”等等方法。

金元时代,沿用了姜制法,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

明代医药学家总结人经验,增加了皂角矾生姜制。《婴童百问》载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片拌焙入药。”《增补万病回春》有半夏“治风痰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泡透晒干用”的阐述。《本草原始》亦记载:“半夏以滚汤2~3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荚、白矾、生姜同煮过。”

清代,除仍沿用前人炮法外,在炮制工艺、辅料和制品规格方面均有所创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半夏法:“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出控干。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侵七日,日晒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后入药。”现代法半夏大体沿用此法炮制。

从古代医书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半夏的炮制去毒理论及方法在古代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其中包括汤洗、煮法,加辅料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些炮制方法成为今天对半夏进行炮制现代研究的历史文献研究依据。

2、半夏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历代以来,我们祖先对毒性药物的炮制十分重视。各代均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论述。《神农本草经》早就记述:“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因此,有毒中药供内服时,必须严格依法炮制以达到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的目的,达到保证用药安全和增强疗效双重作用。中药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生用外治痈肿痰核,通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在中医临床上组方十分灵活。不同炮制品在其所组成的方中发挥着不同治疗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这是中医用药的显著特色和优势。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善用半夏伍生姜治疗多种疾病,诸如大、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生姜泻心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方中均以半夏伍生姜,治疗不同病症。可谓辩证论治,随证用药的典范。他创立的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据统计,《伤寒论》中用半夏者43方,其中内服37方,外用6方,在仲景方中半夏的出现频率颇高,足见当时半夏的用途和效验很受重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姜汁白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用不同辅料对半夏进行炮制,不仅有效地消除或降低了半夏毒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其治疗效应。现代应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分。清半夏是半夏与白矾同制,长于祛痰化饮,大凡诸痰病饮皆选用之;姜半夏是半夏与姜矾同制,长于和胃降逆止呕,临床上多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之呕吐泻利证;法半夏则是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温化寒痰,临床上多用于寒症痰饮喘咳之症。

3、讨论

半夏自古以来认为生品有毒,能“戟人咽”“令人吐”。《证类本草》指出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其传统炮制工艺,首先采用水泡漂去毒。通过水泡漂,可使有毒成分溶于水中而被弃去,从而降低毒性。此法虽能除去一部分毒性,但对药(性)效影响很大,在除去毒性成分同时,有效成分损失也很多。现代有研究表明半夏有效成分能溶于水,而有毒成分却难溶于水。显然,半夏长时间水浸漂去毒效果不理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前人经长期实践总结经验采用辅料炮制去毒。在宋代就有矾水浸制和白矾汤洗半夏。现代研究证明明矾在水中溶解后可水解成氢氧化铝而呈凝胶状态,且本身带有电荷,可吸附半夏的毒性成分或与毒性成分结合,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2〕。

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胃、肠、咽喉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重者,可产生呕吐,严重者,可窒息。半夏现行炮制工艺就是应用这些辅料,不但去毒效果好,而且有效成分损失少、原料损耗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炮制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传统炮制方法,而且应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新的炮制工艺。有实验对传统炮制半夏方法做了改进,将半夏水浸透后,经115℃加热100min,制粉口服无不良反应〔3〕。有报道半夏经高温(115℃,150min;121℃,100min),高压(132~152kPa,2h)处理,均能破坏其毒性,且工艺简便,原料损耗低,但在有效成分不明确情况下,疗效是否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皓.半夏姜制对动物刺激性及毒性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08.

2、魏其才.白矾对半夏浸出性成分的影响.中成药,1990,12(11):17.

3、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医院制药厂.半夏炮制的研究.中草药通讯,1975,(3):26.

有关中药炮制的影响相关论文推荐:

1.中药炮制发展现状与研究思路

2.探讨中药制药论文

3.关于中药的毕业论文

4.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

5.关于中药毕业论文

6.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