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2017-02-20

职业生涯规划能提高专科生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那你知道专科生该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吗?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专科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希望对你有用。

专科生怎样做好职业规划

一、合理的职业期望

一个人的择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除了个人才能、经验、机遇等条件之外,还取决于个体的职业期望是否合理。人的一生中,对职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随之的职业期望也在不断发展。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 19 岁左右,身心都还不成熟,但他们马上面临就业。所以对于中职生而言,客观准确地制定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自然是必不可少,这样能使自己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很快适应和发挥个人的潜力。一个中职生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落后了本科专科生,所以更要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

二、认识自我是基础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对自我的分析。认识自我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一个人所必须掌握的。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以及自己的长处短处,才能按照自己的这些特点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职业选择也一样,比如说,自己天生好动,比较粗心,就不能选择会计这一职业。但很多人在当初选择职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或性格,而直接考虑的是这个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或外界人员的影响。一时的选择错误,不免会有遗憾,但是自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我有位学生,由于中考失利,考进了一所中职学习旅游方面的知识,但是他一直对汽车很感兴趣,课余时间就不断地学习-些汽车保养、汽车美容方面的知识,现在他经营着三家汽车美容店。可见,充分认识自己对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倾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自我定位很重要

完成了认识自我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无论是本科生还是大专生,或者是中职生,都需要给自己一个定位。只有正确定位,你才能理性地去选择职业。这个定位很有讲究,如果定得太高,工作找不到;定得太低,又觉得无法展现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目前中职生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就业的职业心理,如:依赖心理(认为找工作是学校和家长的事);职业心理定式(认为自己只能在所学专业范围内找工作)。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即使机会在你面前,也无法好好把握住。如果你一毕业就想工作的话,就必须经常出去跑跑,了解人才市场的情祝。然后自信地去应聘自己觉得可以胜任的岗位,把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如果学校有机会介绍工作,那更应该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地表现,边实践边学习,争取能够长时间地留在那工作,即使公司没有留下你,你也算拥有了一段工作经验,这也是一种财富。有点必须说明,专科生觉得自己不如本科生,中职生觉得不如专科生,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来比较。中职生的知识比大学生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是比较倾向实际操作方面的,这点就是中职生的优势。所以在规划职业生涯时,必须考虑到这个优势。这个优势就是自己的定位,就是自己择业的资本。要告诉自己,我也是一个领域的人才,不会输给大学生,有些专业性强的领域,我们懂得更多,实际操作能力更强。

成功需要不断学习 上述所说的都是中职生毕业后直接工作的规划,当然在认识自我后,毕业后有两个选择,除了直接工作外,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继续学习深造。我们不能否认,现在社会更注重的是综合素质,所以在中职的专业技能学习后,进一步强化学习综合知识也是个非常好的选择。现在国家也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如中职考大专,还有专升本,机会和选择非常多,关键是如何选择,而这些选择又全部回到了最初的认识自我这一点上。其实,工作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工作是在实践中学习,而学习则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就看自己更需要什么,对将来的规划是什么了。因为通过对自己的分析,会发现先学习比先工作更适合将来的长期发展。有一位女生,初中毕业直接考入了民航中职学校。毕业后她当上了空姐,每月的收入很不错,但是做了一年后,她又去学习了,她希望取得更高的学历。她从为,空姐只是暂时可以获得高收入,但吃的是青春饭,必须要为将来做打算。现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边工作边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岗位而不被淘汰,或者为了晋升和跳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书读好。极为重要,至少不用那么辛苦地两面作战了。

就业后的再规划 前面这些都是对就业准备的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还包括就业后的规划。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其实,真正的规划现在才开始,只是在所有的准备结束后,就显得容易了许多。拥有了工作后,就该考虑如何保住岗位、如何晋升等等。当然成功只青睐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每3年或者5年制定一次目标,随着时间的变化再做相应的调整。其中要考虑到工作调整、晋升,以及跳槽或者自主创业,这些都是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来具体选择的。当然不要为了一些眼前的利益盲目跳槽。西方一些学者认为, 30 岁前不要考虑收入,这个阶段应该是为未来的发展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人力资本。有时艰苦环境的磨炼也是一种财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