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乐志书法作品
蒋乐志,山东临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师从欧阳中石、叶培贵教授,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2005年始,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十二次获奖。我国当代知名书法家,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蒋乐志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蒋乐志书法作品欣赏
蒋乐志书法作品图片1
蒋乐志书法作品图片2
蒋乐志书法作品图片3
蒋乐志书法作品图片4
书法执笔、运笔、用笔
笔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也称为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是第一位的。没有笔法,根本谈不上书法。要讲到笔法,首先不能忽视的还是执笔问题。
一、执笔法(结合学生训练)
执笔是书法用笔的前提和基础。谈到执笔,首先要提醒的是关于执笔的一些错误观念。有的说法强调执笔之难,于是有人就认为执笔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我们认为,执笔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执笔只是一个前提而已,并不是最终目的。执笔写字,好比拿筷子吃饭。筷子能拿稳,把饭菜送到嘴里,目的就达到了,而筷子的具体执法自然可以不同。用毛笔写字,执笔方法应该讲究,但执笔的目的是要写出好的字来,千万不要拘泥于毛笔的执法。只要字能写好,用什么样的执笔方法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执笔法。
唐代以前,由于没有高案大桌,写字时的执笔方式与我们今天常见的方式就有所不同。着名的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女史站立提笔书写,而传为唐代的《北齐校书图》中校书者的执笔姿势也是与今天迥然不同的。而唐代着名草书家怀素大醉之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提笔在墙壁上书写,他的执笔方法肯定又有所区别。到了宋代,苏轼强调“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他自己执笔却使用三指执笔法。所谓三指执笔法,就是用三根手指头执笔,类似于我们今天执钢笔的方法。据传苏轼写字时手腕也不离开桌面,而是在桌面上轻轻滑动。与苏轼同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认为,执笔要轻,所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这一点与苏东坡是相似的,但是,他又认为写字应该悬腕。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认为,写字时要把笔提起来,让毛笔自起自倒。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与众不同,他认为回腕法是最佳选择。而由于疾病导致右手残疾的高凤翰则改用左手,同样成为了很有成就的书家。
一般而言,近代书法家比较推崇的是唐代陆希声所传的“五字执笔法”。所谓“五字执笔”,指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说明的执笔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要用到五指,所以又称“五指执笔法”。现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对此有详细的解说。他认为,所谓“擫”,就是用大指肚子紧贴笔管内侧,相当于吹笛子时用指擫住笛孔。所谓“押”,是指用食指第一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外侧,和大指相配合,把笔管拿稳。所谓“钩”,是在拇指、食指已经捉住笔管的时候,用中指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管外侧。所谓“格”,用无名指用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而且向外推。所谓“抵”,是用小指放在无名指下面,帮助无名指来挡住中指向内钩的力。五指执笔,应使五指配合得当,切忌用力过大。执笔的深浅高低,因人因时而异,不可过于偏执。
二、运笔(结合学生训练)
一般讲到运笔,有指运、腕运、肘运、全身运笔诸说。
所谓指运,就是用手指运笔。用手指拨动毛笔,这在写不太大的字的时候常常用到。要使指运而腕不知,指、腕配合无间,堪为上乘。
运腕被很多书家津津乐道。运腕的基础是悬腕。所谓悬腕,就是使手腕悬空。运腕,就是用悬空的手腕带动毛笔进行书写。悬腕看似困难,但是如果坚持下去,两周便会见效。有的人采取枕腕法来代替悬腕。所谓“枕腕”,就是用左手枕在右手下面书写。我们认为,这种枕腕法只能在书写小字的时候偶尔为之。至于有人说,先用枕腕,熟练之后慢慢地就悬起来了,纯属无稽之谈。
腕悬起来之后,手肘怎么办呢?古人有一种所谓“提腕法”,用手肘放在桌子上,手腕悬起来写字。当然,如果写小字,提腕也还是可以的。这种方法把手肘紧靠桌面,手肘成为一个支点,书写起来很不灵活、方便。因此,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悬肘。等到把肘也悬起来了,就可以用悬在空中的腕和肘密切配合,挥运毛笔,写出得心应手的作品来。
至于全身运笔说,前面已经提到,我们不能把这种说法与玩杂耍似的全身晃动等同起来,如要用全身之力,也只能是暗运,切忌做简单理解。如果手指、手腕、手肘甚至整个身心都围绕毛笔而有机配合,那么,写出来的字定会不差。当然,这种配合要有机而自然,不能机械、僵化、支离破碎甚至故作姿态。
这几种运笔方法,与身体部位密切相关,而每种运笔产生的效果又有所不同。不论书写还是欣赏,揣摩古人书法中的运笔方法,都是提高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用笔(结合学生训练)
1、中锋和侧锋
中锋用笔指笔杆垂直纸面,使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的用笔方法。侧锋是指笔锋偏在笔画一侧的用笔方法。中锋与侧锋是一组对偶范畴。书写时,在转折和起笔收笔时可以不断用到侧锋,而笔锋应该不断调整到中锋状态。小篆纯用中锋写出,而楷书、行草书则多用侧锋。有人看到中锋在小篆中的重要性,就强调笔笔中锋,否定其他书体笔法的丰富性,有所偏颇。反之,有人看到行草中有很多侧锋,就无一笔不侧,全用侧锋横扫,也是偏激之法。古人所谓“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之说突出了二者的辨证关系。
2、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指笔锋藏于点画中不外露,与露锋相对应。.与“藏锋”相反,“露锋”是指朝笔画行笔方向下笔,笔锋外露。藏锋和露锋主要体现在起笔和收笔上。一般而言,藏锋用笔写出来的点画形态是圆浑的,而露锋用笔写出来的点画形态则是尖锐的。起笔时的藏锋就是“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比如写横向笔画,就是先向左行笔,藏住笔锋后再往右行笔;写竖向笔画时,先往上行笔,把笔锋藏在点画内部再往下行笔。依此类推,所有的藏锋都是用此办法。收笔处的藏锋,就是在笔画末端沿着笔画行笔相反方向提笔收锋,形成一个圆浑的点画形态,这种用笔又叫“回锋”。起笔时的露锋是朝着点画行进方向直接下笔,形成的点画形态呈尖锐状。收笔时的露锋也是顺着笔画行进方向逐渐提笔轻收,点画尾端尖锐如针。一般俗称的“垂露竖”是藏锋收笔,而“悬针竖”则是露锋收笔。
3、提按
指毛笔在运行中的升降运动。提按使点画有轻重之分和粗细之别。苏东坡有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他认为,书写中的提按就如行走中脚的起落,刚提起就要放下,才放下又要提起,只有这样,行走才有意义,书写才会成功。小篆中的提按比较含蓄,而其他书体则非常明显。点画的轻重是很多书法作品都非常注意的,有时甚至是鉴别真伪、区别好坏的标志。比如黄庭坚的行书《寒山庞蕴诗》,台北故宫与美国小约翰·m·顾洛阜各藏一卷。台北故宫所藏本提按对比明显,尖细的起收笔显示出作者所用新笔很好的弹性。而顾洛阜所藏本点画要粗重一些,点画的提按对比没有那么明显。我们从“萍”字和“箭”字、“如”字的横画的比较中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仔细观察两幅作品,会发现前者点画起伏大,有变化,而后者点画则比较平直,提按变化没有那么丰富了。
4、节奏
用笔节奏是指用笔中的速度快慢。书写速度直接影响书写效果,书写时的节奏也是用笔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西方书写用纸相比,手工制造的中国书画用纸显得粗糙而不光滑,这样就导致毛笔书写速度不像在机制纸上那么快捷,而有更大的摩擦力。又因为纸张的吸水性,所以用笔必须保持相当快的节奏。速度可以稍慢,而节奏必须加快,这样产生了书写中一系列变因,效果也不断变化。过快或者过慢的速度与单一的节奏一样,难以产生有生动的作品。一般而言,由于速度、节奏带来感染力的作品多为行草书,而楷书、篆书、隶书则可以以比较接近的速度、比较单调的节奏来完成。但是好的书家写篆书、隶书、楷书时也能有行草的意趣。
5、笔势
以上用笔方法,除了提按有毛笔在空间上的上下运动之外,其他几种用笔几乎都是在平面上的运动。而笔势强调的是毛笔在空中的运用,就象水电站必须依靠水的落差产生的势能来发电一样,书法的效果也需要笔尖在空中的落差来达到生动的效果。书法史上,越是生动的书法作品,空中用笔就越多。古人所讲到的翻笔、笔画之间的呼应,主要依靠这种用笔。练习时,可以将毛笔提起,在空中寻找落点,一旦找到,便如老鹰捉小鸡一样,下笔迅猛快捷,落纸写出点画。
四、姿势
书写的姿势对于练习写字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
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