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怎样才是理想课堂呢?哪些优势理解课堂的境界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供大家学习。
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要让学生走出教室仍然面对问号,怀抱新奇。好的课堂就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获得幸福。理想课堂的高效应该建筑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上,应该建筑在科学的课堂结构上,应该建筑在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上,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教师主体的素质高低。一定要认识到课堂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增进能力,同时也是情感、精神发生和孕育的过程,学习着知识也就是学习着人生,创造着知识也就是创造着自己。
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研究认为,课堂可以从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的落实、知识理解抵达的深度、主客体之间及主体间的对话质量这三个层次来考察其成败;这三个层次上的优化,可以谓之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作为教师,一个问题将伴随着我们整个的职业生涯,而往往是直到我们离开讲台退休时,仍然没能获得一个明确的答复。这个问题就是: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有时候,课堂上学生喜悦的眼神,课后同事的赞誉把我们推到人生的极乐时刻,让我们获得一种罕有的成就感;但更多时候,我们却深陷于机械、枯燥、刻板以及自我怀疑之中,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教学最难琢磨、最难把握的事情了,我们就像是古老的巫师,有时在课堂上似乎是为了吸引听众而在乞灵于神秘之物。课堂教学的技艺究竟是否存在,如何获得?如果说它是一项技术,为何在师范院校及培训机构,却没有传授这项技术的课程?如果说它是一门艺术,为何更多的时候,旨在促进生命成长的课堂上,却显得比任何其它人类活动都要更加死气沉沉?
也是为了解决同样的难题,这几十年来中国绝大多数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上聚焦于“听课”这种教师课堂行为观察及改进的教研方式上。占据这种教研活动中的课堂话语,它同时也是教育杂志、面向一线教师的各种培训及会议、校际及学区的教研活动上最为流行的课堂话语。这种话语基本上围绕一个焦点而展开,这个焦点就是:怎样在众人面前上出一堂精彩的、打动人、吸引人的好课?
这就是几十年来课堂教学研究的最主要范式,其极端的表现形式,就是舞台上的公开课。
公开以便观摩的课堂,是教学行为得以研讨的前提,也是年轻教师走上讲台最好的范例。事实上,这种公开的观摩活动,对中国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影响极大,其积极意义不容否认。但是,大家也都清楚一个事实,就是这种课堂话语中所探讨的,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内容,研究指向的,并非是普通的、日常的课堂教学,而只是特指优质课比赛、公开课展示所需要的那种特定的课。如一位老师坦诚地认为“选公开课,第一感觉最是要紧;没感觉的课文,千万碰不得”——也就是说,为了上好这种课,教材是特选的,课堂教学流程是反复演练的,现场效果被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
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的教研活动,是用于研究几乎只占百分之一的特殊课——每位老师每个学期上一堂公开课,这堂课与日常教学关系并不大,日常的课堂教学,事实上并未按照这种公开课的模式在进行。也因此,日常课堂教学究竟如何操作,怎样真正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问题就被简单粗暴地斥为应试教育,推下了桌面,只能成为一种潜话语,形成了明说优质课、暗搞题海战的潜规则。这样,在公开表演课占据公开的、桌面上话语的同时,应试教育的题海话成为更日常的、更为普遍的学校课堂教学事实话语,成为真正统治课堂教学的潜台词与潜规则。这套从来没有在杂志上公开宣告自己的话语,事实上每一个教师都心知肚明,虽然几乎没有人会公开宣称它的合法性。
对于追求理想课堂的干老师,日理万机却能亲自执教,我很是佩服!敢于挑战这样关乎生死的课题,更是让我肃然起敬。无论在一节课上孩子们学到多少东西,留下多少疑问,都会带给学生终生的思考,从这一点来说,这节课就是成功的!课堂上高悬的永远应该是问号,课即将结束时,干老师说“我也没有答案”,这句话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没有答案,学生就得继续思考。这句话比任何慷慨激昂的话都有分量,走出课堂的很长时间里,学生都会去思考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抉择。这节课留给学生的影响将是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