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创业故事篇

2017-06-09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明显偏低,而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最佳的预测因子,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不仅对高校开设分层次系统的创业教育有现实意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现代创业故事篇,希望能帮到你。

现代创业故事篇一

曾被称为“北京首富”的李晓华,在国内有关他的消息沉寂了5年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他“挣外国人的钱”的“芝麻开门”魔咒。李晓华像过去一样,仍然忘我地飙车,和朋友大碗地喝酒。他热爱生活,青春的激情依然在血液中涌动。他完全本性地面对周围的一切,所有新鲜的事,他都会尝试,所有时髦的运动,他都会一试身手。然而,人的一生可以拥有的,他似乎都已经拥有。他又说自己累了,55岁的他,想到了退休。他关注慈善事业,自称要将身后的财产用于慈善事业。

在北京三环东北角一个叫第三置业的三角形的写字楼里,布置着李晓华在北京的办公室。从窗口望去,可以看到他弟弟李晓林开发的远洋新干线的楼盘。他很少在北京,这间办公室多数时间是空着的。而负责北京事务的副总常年在这里办公。

采访他是从一个问卷开始的。这是一个富翁们常常都不很愿意回答的问卷。记者提第一个问题,他就被问住了。想了很久。“你提我这些私人问题,让我好好想想答就好了,这一下说不出来。”他笑着,显得很紧张。

对自己的财富数额,李不愿多谈。他说:“我不喜欢别人称我是富豪,我曾多次致电胡润不要把我排进富豪榜。”但他似乎热衷于“传经”。“这几年,在海外市场,我创造了‘虚拟产业营销模式’,这是我的财富密码。解读了这个密码,就等于有了通向财富之门的钥匙。李晓华这个模式,简单地说是这样:首先在美国考察各种高科技项目,然后选择最有潜力的专利独家买断,再选择世界上最好的加工厂加工制作,同时选择世界上最畅通的渠道进行销售。在美国市场是这样,在日本、以色列,在世界各地都如法炮制。“结果,我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然而,这个财富密码,说起来很简单,事实上并不容易被人掌握。“实际上,必须要有独到的眼光,拥有雄厚的资本,能买得起专利。此外还必须有诚信去推广你的产品。财富密码真的是利用最低成本达到最优收益的一项发明。有多少专利都在等待买者,有多少工厂都在等着项目生产,有多少渠道在等待着可以畅销挣钱的产品,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你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李晓华相信天赋,做生意也要有天赋。李自认对经商的感觉非常好,眼光极准,这就是天赋。从北戴河卖水开始,李晓华先后经历了放录像、在日本卖“章光101”、投资香港楼市、投资马来西亚土地等创业经历。2002年起,他又来到美国干起了生物制品。

在财富的路上,李晓华没有重复自己——他总是在自己做得正红火的时候“急流勇退”,然后冒险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这实际上是符合商业规律的。如果自始至终,一直做到它崩溃,那自己就赔死了。”在李晓华看来,他的商业游戏规则就是“急流勇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资本,才能发现新的机会。

“果断抓住每一个机遇,是我今天的座右铭,也是我成功的秘诀”。李晓华认为成功是需要选择、需要激励、需要榜样的。不过,外人看来,李晓华的创富之路“投机”色彩比较重,尤其是在马来西亚的那段遭遇,甚至就像是一场让人心惊肉跳的赌博。

“我打算明年春天就退休不干了。”李晓华突然蹦出一句让人不敢相信的话。“不会吧,为什么?”“人总是要落叶归根的,我的一生都在奔波,我现在觉得有点疲惫了,想早点回国,过悠闲的生活。” 55岁,在很多人眼里,正是事业的巅峰时期,正是年富力强,还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然而,李晓华想到了退休。

55岁时的李晓华似乎更懂得享受生活。他说,如果我的生命只有3天了,我想在最后的3天里浓缩我的生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海边散步。没有任何人干扰,没有任何电话,头脑里只有大海、蓝天,远离城市,远离喧嚣。

在他55岁生日那天,鲜花簇拥、宾朋满座,看着从各个繁忙岗位上赶来道贺的人,和大家开怀畅饮,促膝畅谈,他开心极了,他说:“朋友才是我最大的财富。”李晓华有一个漂亮活泼的独生女儿,今年21岁,他很希望女儿能够接他的班。但女儿在办公室只上了3天班,就向他递了辞职报告。她说:“我不喜欢经商。”李晓华很无奈。

李晓华是内地第一个购买法拉利跑车的商人——法拉利跑车公司曾在巴黎的机场里竖起一巨幅广告牌,画面是李晓华和他的红色法拉利跑车,站在天安门广场的路边。广告语是“来自红色中国的富翁”。如今,他那辆法拉利跑车跑了还不到一万公里,车身上题满了世界政要和各国名流的签名。

“我有10多辆车,刚买了一个700万的车,你可能没听说过牌子,天窗太阳能发电,坐进去腿伸直还够不到前座。”他一讲车就兴奋,像介绍他心爱的玩具车的童年小伙伴。“我生活中最奢侈的就是车了。看到世界顶级名车下线,我就禁不住要拥有的冲动。” “上周,我开吉普到官厅水库一带的山里玩车,我那个军人退役的司机够勇敢的,都没敢开上高坡。但我自己一个人就开上去了。”

李晓华自己爱车,也会送车给部下。“8年前他送我一辆宝马,现在又送了我一辆宝马。他经常给我们送礼物,公司里已经有10多人都收到过他送的车。”他身边负责宣传的女士告诉记者。

李晓华50年代初出生在北京一个工人家庭,初中没毕业插队北大荒,当时才18岁。有一次,意外的山火铺天盖地而来时,同屋的几个战友在山火中死去,他在连长和老职工带领下才得以死里逃生。到兵团的第二年冬天,李晓华大病一场,在奄奄一息几乎绝望的时候,生产队的兽医用给牲口看病的工具为他做了手术,将他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李晓华说:“我在困难的时候曾得到别人的帮助;我有钱以后,也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北大荒还有过李晓华的初恋。可她却回北京和一个高干子弟结了婚。当时,李晓华扒着火车从北大荒回京,敲开她家的门时,她妈妈出来了,说:“你不能给她带来幸福,你也不能改变她的生活状况,你要什么没什么,就是一个农民,虽然她也是一个知识青年,但不能嫁给一个农民。”

“要改变贫穷的命运,只有加倍努力。奋斗对于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要告诉现在年轻人的衷言。”李晓华说:“在我穷困潦倒的时候,我在北大荒做一个农民的时候,没有人肯嫁给我。没有必要的经济基础,只凭爱心与执着,连真爱都得不到。”

如今,李晓华拥有了巨额财富。他说:“拥有财富就是拥有责任。”李晓华热衷于慈善事业。目前,他本人和公司已捐助了约一亿元。“我将安排我身后的资产用于慈善事业。”李晓华说:“我自认为自己身上有3个特点:一是不断地追求、学习、提高;二是善于发现和抓住商机;第三,则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通过对故事的阅读,相信大家对李晓华的创业历程有所了解,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要靠加倍努力奋斗,这是一句至理良言,对广大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催进。希望你能汲取他的精神营养与成功经验,实现自己的创富目标。

现代创业故事篇篇二

他曾是卖冰棍的农民,后来以18亿身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他挣的每一分钱都由汗水凝结。

他把言而有信视作做人为商的最高信条,依靠诚信赢得人心,他将自己的公司拉出生死边缘,继而推向世界的舞台。

他并不为“过冬”焦虑,反而感到兴奋。“等到下一轮经济周期,我们可能已经变成这个行业的王者。”

农民创业“当我发现一个更赚钱的事情,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过去。”

走街串巷卖冰棍发现不少商机

1982年,近而立之年的农民李兴浩决定离开已经耕耘十年的土地去卖冰棍。当时,这种四五分钱一根的生意在他看来已是“暴利”。如今,这个佛山商人的主业是“微利”的空调制造,但却早已有了足够的身家,登上中国任何一份关于富豪财富的排名榜。和很多粤商一样,“有钱就滚大”是他的生意经。幸运的是,他也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商业嗅觉。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李兴浩的原始积累似乎永远不会停止。“当我发现一个更赚钱的事情,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过去。”李兴浩说,进入空调业,同样是随机而动。“进空调行业之前,我开了间海鲜酒楼,酒楼空调常坏,一个月下来,维修费就上1000元。后来,我就干脆请一个师傅来工作。”很快,李兴浩发现,维修电器比卖海鲜更赚钱。1989年,他注册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组织伙伴们上广州下海南,四处吆喝兴隆的名号。两年后,公司成了全国最大的制冷维修中心,业务做到了整个广东。“顺着自己的生意链,我与一个台湾老板各出600万元合资建厂,最终进入了空调制造这一领域。”

暴风雨来临

800万白条解决撤资危机

“我今天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调。”

在投产的第三天,李兴浩就碰上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调价格大战,这场大战引发的后遗症,几乎将新生的志高空调“扼杀”在襁褓之中。

1993年,中国的空调行业即将结束暴利时代,越来越多的进入者和由此加剧的市场竞争悄然改变着行业的生存环境。“那一年,科龙1P分体式空调降价1000元,所以,我要求自己的空调也向下调价,卖2980元,可一台空调的原材料价格就已经达到了3600元。”然而,“赔本儿甩卖”却并没有为志高换来市场。

1996年,由于不认同李兴浩的做法,合作伙伴最终决定撤资。“当时,技术部、车间、营销主任都跑了。”合资方甚至对外宣称志高空调已经破产,致使志高空调的账户被佛山市人民法院查封,而第二天就是志高空调发工资的日子。李兴浩陷入了数百人的企业在一夜之间空空如也、企业的血液被抽干的绝望境地。

所幸由于信用好,李兴浩获得供应商的支持。李兴浩特意选择在广东的温泉胜地清远召开供应商会议,“我说,我今天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调。”李兴浩说自己是想告诉供应商,就像温泉一样,志高要开采才有价值,如果开发好了,将源源不断的给他们回报。会后,他给供货商开了张欠款800万元的白条,这张当钱用的纸条,先后在3个供应商手中流通,最后在1998年又回到李兴浩手中,成为一个中小企业融资传奇。

如今,回忆起这段历史,李兴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怨气。“我应该感谢这位合伙人,第一感谢他投资给我,帮助我走上了空调行业;第二感谢他离我而去,让我能够放开手脚按自己的思路发展;第三感谢他用这么复杂残酷的事来锻炼了我的心智,让我具有更加强大的意志力去面对未来的任何困难。”

并非狂妄“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打造全球最大的制冷基地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

“CHIGO”:“中国,加油”

李兴浩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己“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和“打造全球最大的制冷基地”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正是因为这个“狂妄”的想法,他在创办志高时将志高LOGO的英文字母定为“CHIGO”,“意思就是‘中国,加油’。”李兴浩至今仍为自己的这种全球化视野骄傲。

志高的发展史充满了带有远交近攻意味的开放。早在1995年,志高就与日本三菱压缩机开始合作,日本三菱前任总经理原明参观志高时曾为李兴浩写下“空调学志高”的贺词。随后,志高又与韩国现代联姻,双方联合经营现代空调,与德国威能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到2007年12月,志高已经与日本三菱、韩国现代、德国威能、美国杜邦等全球500强企业联合成立全球首家“空调品质联盟”,成功地对全球空调产业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然而,真正将志高送上中国第四大空调商宝座的还是空调出口。1999年,志高空调出口挪威,当地经销商将每台零售价卖到了1500美元,这深深触动了李兴浩。那个时候,李兴浩号召全公司寻找会讲英语的人,只要能够拉来国外的单,生意做不做得成,一律奖励。做成一单就重奖,做成五单就升任部长。如今,志高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注册商标。

现代创业故事篇篇三

阜阳香港财富广场一楼,有一个装修现代化的苹果体验店,每天,都会有不少市民来此选购苹果系列产品,或是体验现代科技带给大家的乐趣。这是一个时尚的品牌,经营者今年31岁。为了成就自己对数码产品的喜爱,他不断拼搏努力,从早年一名“打工仔”华丽地转身成为一名“小老板”。他,就是阜阳青年李春杰。

6月8日,当记者来到李春杰的苹果体验店时,他正忙着和员工商讨太和新店开业的相关事宜。个子不高,周身透着踏实、能干的劲头,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

“我这哪算什么成功?充其量只是运气好。”听说记者要采访他的创业经历,李春杰谦虚地说。在他看来,创业顺利,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于数码产品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创业初期时机好,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李春杰虽然这样说,但实际上他一路走来不容易。2002年,年仅19岁的他踏上开往上海的列车,开始了打工生涯。在上海,他当过小工也做过厨师。就在此时,幸运的他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了苹果手机。

“2007年,我餐厅的一个同事从澳大利亚带回一部苹果1代手机。”李春杰说,看到手机之后,他整个人都被震撼了,手机非常漂亮,大大的屏幕只有一个home键,在当时满大街都是按键手机的年代,这绝对是一种颠覆。“尤其是后来,我用两三个月的工资买到自己的苹果手机后,更是深深地被这种智能手机的方便炫酷所吸引。”

手机这么好,为什么不让家乡更多的人接触呢?2008年,李春杰返回家乡阜阳,在清河路开了一家数码产品店,开始购销苹果手机,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2009年4月,有了一定积蓄的李春杰把门店搬迁到东方数码广场;同年8月,他开始与联通公司合作,正式销售苹果手机。“最开始只能用惨淡二字形容。”李春杰说,由于苹果手机售价高,当时市场的认可度较低,一个月也没卖出一部手机。惨淡的状况持续了大半年,后来,苹果手机的市场认可度提升,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店里手机开始热卖,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卖出一百多部。”

经营形势越来越好,李春杰又开始开辟新的门店。如今,他不仅在香港财富广场开了苹果体验店,销售着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苹果全系类产品,还在临泉、太和开了分店,事业发展愈发红火。

“我们的成功不仅在于销售业绩,关键在服务上。”一旁,李春杰的同事、销售经理马超说,“我们不是单单为了卖手机而卖手机,最重要是教会顾客怎么用,让他们来体验、感受到这种手机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返乡6年,李春杰的事业越做越强。这个年轻人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有梦想、抓机遇、懂坚持”是促使他不断成功的秘诀。“下一步,我打算向国产手机发展。”李春杰说,现在的国产手机越来越好,我瞄好了一个叫“锤子”的品牌,正在琢磨下一步发展。

刘 群 沈阳盛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摸着石头过河

1996年,刘群等8名技术出身的工程师创立了沈阳盛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联)。

转行做管理对刘群来说是一大难题,资金和信誉问题也对新生的盛联公司造成了困扰。

做技术的人对有规律性的事很敏感,他们发现当时系统集成公司的起步有一个定式:以贸易养技术,先积累资金、培养信誉,再进入行业市场。盛联按照这种办法从几台PC的小单贸易做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转做系统集成业务,并全力主攻行业客户。

“那时候我们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没有客户资源和成功案例作为敲门砖,行业市场的开拓工作既艰辛又没有头绪。虽然每个人都卯足了劲,试图有所突破,但因为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大家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虽然网撒得很大,但收获却很小。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这是公司创业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难。”想起当时的辛酸,刘群至今还有些怅然。

公司创业初期管理制度还未健全,虽然盛联也借鉴了其他公司的管理制度,但因大家都忙于事务性工作而没有严格执行;等公司形成一定规模后再回过头来抓管理时,员工放纵惯了,已经不服管了。刘群说,如果公司在创业初期就能严格遵照商业流程制定管理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发展速度也会快一些。

“当时,公司连财务制度都比较混乱,在库存管理上,既没有出库单,也没有入库单,财务也不计账,谁卖出了什么产品、客户给没给钱都查不出来。有时觉得公司赚了很多钱,但年底一算账还亏损,”刘群笑着说:“那时简直乱成了一团”。

刘群很羡慕现在新成立的公司,老板在很多方面都不用操心,也无须担心会面临刘群创业时的棘手问题,很多小软件都可以帮助他们管理公司的日常业务,创业之路要轻松很多。

创业建议

如果再有一次创业的机会,刘群会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做深入的市场调研,找好公司的定位。“定位不准,一定会招致失败。只有既了解市场需求,又了解自己实力的公司才能发展起来。”

二是雇佣对目标行业有深刻了解的行业顾问,这样才能时刻把握住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三是收缩战线,重点突破。将公司的有限资源和优势兵力都集中在优势行业上。不能贪大求全,广而不精。

四是做好技术储备。把赢利的一部分用于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鼓励他们学习国外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并应用到为客户服务的工作中。这样,公司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永远也不会落后。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