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护奇存趣,激发创新思维意识;质疑问难,诱发创新思维意识;思维训练,强化创新思维意识。放飞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放飞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放飞学生的数学思维,仅供参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意识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前提条件。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因此,老师要竭力给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培养课堂的创新思维意识。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创新思维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护奇存趣,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之一。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设想和见解,应当给予鼓励。如果受到老师的指责和否定,则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而抑制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教师应当营造能让学生观察、探索新知识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些让学生通过探索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上课伊始,老师请座位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座位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举手的同学,让学生从中产生疑问:咦?怎么有几个同学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而引入新知教学,学生的情绪高涨,创新思维意识油然而生。
二、质疑问难,诱发创新思维意识。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新意识,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他们的个性去设疑,启发学生学会提问,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让学生从“敢想”到“敢问”,从“敢问”到“善问”,从“善问”到“善辩”;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借助课题,引导学生提问。
一节课,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新知导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可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分解质因数”时,可以在揭题之后提出:“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联想学过的知识,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要分解质因数?分解是什么意思?质因数和因数有什么区别?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怎样?这样借助揭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利用自学,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说:“今天让你们自学课本,然后说说你对于如何进行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能提出什么问题,好吗?”等学生充分自学后,我鼓励学生说说发现的问题。有的问:“为什么分数化成百分数,为什么要先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百分数”“为什么将1/6化成百分数不能直接写成1/6 = 16.7%,要写成1/6≈0.167 = 16.7.%?”等等。对此,我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而抓住重点知识讲解,再让他们讨论、计算、释疑。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样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
3.比较异同,引导提出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比较异同,沟通知识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以后再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结果有的学生问:万以内数的读法与亿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后,出示①65÷3=;②650÷30=;③6500÷300=这三道题让学生计算,结果有不少学生算成:①65÷3=21……2;②650÷30=21……2;③6500÷300=21……2。针对学生计算的结果,教师让学生进行验算,学生发现第②③题计算错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三道题,并要求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第②③题的计算错了,是商错了?还是余数错了?”有的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以后,商和余数会变化吗?它们会怎样变化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第②③题的商和余数应该是多少?最后总结出:“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不完全商不变,但余数也扩大了相同的倍数。”
4.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意识的重要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大部分的教师在上课也能运用问题来引课,来组织教学,但往往问题提得太直接,太突然,太简单,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太少,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更好。如一年级上册的一道思考题(取钱),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内容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教师可以事先让每个学生带一定数量的硬币各若干个,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按照要求取硬币,一个5分的、4个2分的、8个1分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一来,题目就比较开放,因为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多少钱?”“8分的硬币比5分的硬币多多少钱?”“从中取出5分钱,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每次从中取出4枚,最多可以取多少钱?”……当问题提出之后可以两组交换进行解答,也可以本组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这道思考题就大大超出了原有的功能,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这种有效资源。
三、思维训练,强化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从问题的多种可能方向扩散出去,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所以在问题的设计时应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不但能使课堂氛围活泼一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一空多填。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地理解“通分”的含义,可练习 ›( )› ,学生思考:括号里要填什么数?思路是什么?答案有几个?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得出答案。如果教师能常加强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得到切实的培养。
(2) 一题多编。学完一般应用题后我出示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选出适当的条件,提出问题,编、解应用题。(分别编出一步、两步、三步的,也可编出四步的)
条件:①一共需要组装180台计算机 ②甲每天组装4台
③乙每天组装5台 ④甲单独组装需要45天
⑤乙单独组装需36天 ⑥甲乙合作组装需要20天
题目一出现,学生立即掀起了编题的高潮,一步的、两步的、三步的、四步的,一共编出了数十道,并边编边列式解答。
(3)一题多解
开放题的特点是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如著名的和尚分馍、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列表、猜测、假设策略和方程策略解决问题。策略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很多,如:画线段绘图策略、联想相关问题策略,还有归纳、剩余等推理策略、利用模型绘制策略、排除策略等等。如:“找规律”单元的教学可以补充:1,1,2,4,3,9,4,16,——25,6,…….要想找出这题策略,就必须从给出排列成的数字中找出它的规律,也是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此题的策略也是多样的,可以画出其排列的奇项:是按1,2,3,4,5,6,的排列顺序排列成奇项,也可以是画出其偶项来发现规律,使每一偶项是前三项的和,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4)一题多述
学生思维的方向往往是单一的,只习惯于从一个方向去思考,所以要注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反复训练学生不仅从正面去思考问题,也要会逆向考虑问题,甚至是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如“男生是女生的3/5”,要求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时,不仅会说“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而且还要求学生能这样表达: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女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男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时,还能根据关联词,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判断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讲到“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学生就能联想到:若告诉了女生人数,则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可算出男生人数;如果已知男生人数,则可用方程求出女生人数,或根据乘除法的逆运算关系,用除法算出女生人数。由此可见,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正、反、顺、逆等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加以联想,可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在增强思维流畅度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
总之,创新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只要我们努力从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入手,放飞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一定会在课堂教学中被逐步的培养和发展起来。
放飞学生的数学思维相关文章:
1.怎样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八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答案
3.为什么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4.阐述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5.数学思维方法--化零为整巧解题
6.浅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的培养
7.巧用文本留白,放飞学生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