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方案

2017-05-16

心理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实施工作目标

我们以打造阳光校园,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总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我校每一名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苦有地方倾诉、郁闷有人沟通、压力有地方宣泄,让我校的师生心理不断成长,人格不断健全,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勇于面对现实,勇敢挑战困难,以良好的心态快乐工作、学习、生活,真正做到开心每一天。

三、实施原则

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四、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心理辅导室负责人:

五、实施方法

1、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或活动课,其中青春期健康教育是重点内容,每班每两周上一节课。本学期共授课八课时。通过辅导活动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辅导,每年级每学期四次,每月一次。通过专题讲座,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信箱,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咨询。此项工作由政教处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承担。

六、保障措施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备课小组,课题改写小组等职能机构,形成校长重视亲自抓,专业人员理论先行指导抓,“心育”专兼职教师要勇于实践具体抓,全体教师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更新观念,树立起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意识,成为能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良师益友。

2、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拓宽教育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和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地稳步发展。

3、成立家长心理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面向家长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定期召开座谈会,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通过问卷对家长进行问题调查及研究指导。

通过家长心理学校,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促进其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形成,加强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我县打造“心理教育”品牌为契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并把她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作要求:

1、全面渗透,调动各方力量,在学校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创设良好环境。

2、加快创建崭新的教育模式,提高认识,加大管理力度。

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优化师长教育行为,拓展师生心理规律知识,体验成长

4、规范心理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训。

5、发展优先,防重于治,助人自助,以学生长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遵循整体性原则。

三、形成管理机制、健全组织机构

“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少先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采用全面渗透模式:即是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建立一个分层次的多层教育体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方案,定期研究总结。

在校长的领导下,将心理辅导工作与其他教学、德育、咨询辅导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心理辅导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

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校长罗进元任组长,成员由教导主任李建勇、政教主任王军平任副组长,各班班长、心理辅导老师牛彩霞及家长代表组成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工作安排,心理辅导老师负责组织和开展全校心理辅导活动,为儿童进行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对学校教职工和家长进行培训。

学校在心理辅导全过程中也负有辅导的重要职责,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也是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

四、具体工作内容

(一)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专题讲座,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积极开通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支持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启动了“关爱心理健康活动月“,还可以举办走进“心灵征文”活动,上演心理小品、小剧大赛。

1.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的系列活动。

心理不仅通过活动表现出来,而且是在活动中形成。要注意的是,活动前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以此为据设计活动内容形式,由学生自己开展;目前做不到,也要吸引学生自愿积极参与,不勉强。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在活动中得到和别人不同的新体验和收获。以班级为管理单位,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位。除了辅导活动课,还有课外、校外活动,以及渗入体育、艺术、兴趣休闲的活动,结合少先队活动和班级主题班会穿插进行。其中,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它满足了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促进其个性品质,在整体水平上得到提高。

2.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根据学校师生情况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家进行团体教师辅导,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开设心理讲座。每学期有计划的安排德育主任、心理教师、大队辅导员,为学生讲授人生、理想信念课,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安排校医室老师,为学生(男、女生分别授课)讲生理知识、青春期知识及性道德教育课。聘请社会知名心理教育专家,来我校为全体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全员培训。以班主任为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体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如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许多学科在其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似的目标,例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的健全人格也同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数学的解题过程,艰难而巧妙的解题方式,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培养。科学家名言的介绍、经历的介绍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涵有不少适用于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情境,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如通过品德课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发展、矛盾的观点;健康课,讲授人体器官功能、结构,注意科学用脑等创设愉快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在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的作用在于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比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动手,不怕失败,学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学生以正面、积极的评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5.个别辅导。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育;做好个案研究、档案记录,注意观察学生行为表现。留意学生学习、生活是否出现突然事件,及时给情绪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纠正不良行为,开设心理信箱“听你说悄悄话”,定期开箱,注明开箱时间;建立心理档案,完善档案管理。

6.团体辅导。每个人都有“认同的需求,隶属的动机,被爱的欲望”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性饥饿”,在“社会——心理”团体中产生团体动力。团体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实的社会的缩影,使他能将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连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团体方式进行辅导是学校辅导工作之

7.通过人际关系辅导。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共同活动,与他们发生实际相互关系“开始把自己作为人来对待”。建立温暖、体谅、关心的师生关系:认为学生在学校中的失败,就是由于学校气氛过于冷漠,缺乏温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满足学生的“爱”和“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人格和行为问题也由此产生。师生关系的本质,不只是知识传授关系,而是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在教育中的相遇,良好师生关系利于授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人格,使问题学生易于接受心理治疗,其效果明显。

8.自我教育。“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人总是向独立方向发展的。人的独立在心理上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成熟。人能超越自身的能力,跳出自身站在客观立场,把自己与他人或他物来比较衡量,然后采取行动,这种反观自我是一种理性功能。小学“心育”应用这种主体性,引导学生相互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各种渠道只有使学生自我领悟、自我规范才能起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研究,以科研推动心育,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三)创建心理咨询室:小精灵快乐屋——放心的家、幸福的乐园。明确值班时间,保证人员安排,完善各项设备。采取直接交流、电话交流、书信交流、网络咨询等形式。

(四)环境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应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成长环境应该包括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灵活多样、切实具体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主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建立。物质环境主要指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如让学生在同伴合作中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认识中培养自信心等。

(五)组建学生互助小组,每班设2-3个快乐屋通讯员,向心理教师及辅导相关人员反映学生情况,协助观察。

(六)加大宣传力度。板报、宣传栏、广播等;设置心理健康专版。

(七)搞好家校联系,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家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表率作用。学校将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校外辅导员队伍等结合教育网络,积极搞好学校配合,向家长宣传“心育”知识,让家长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家庭心理辅导的指导,及时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校内外德育基地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方案篇3

一、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组织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系统学习思想政治课教材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阶段,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所以,如何培养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的心理,促使健康成长,所以,应着重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业务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学校要求每位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每一学期写一篇心理教育论文,以提高文化业务水平。

二、因人施教,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

按政教处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一览表的规定,对那些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班主任要求个别学生进行个案集累,以利于教育教学,如“对厌学学生的个案集累”、“对报复心理的个案集累”,早恋,不讲卫生等个案的集累,通过个案的集累进行分析,观察以及进行解决教育的方法,使之逐步完善,其基本步骤如下:

(一)列出与心理教育对象的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 一般来说,心理与个体有关的因素大致可分,个性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个体生理因素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智力、个性特征;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社会背景、人际关系、教育环境,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从中找出与所咨询问题的有关因素,无关的则弃之。

(二)确定主要的相关因素。

所列出与咨询对象的总是有关因素可能的多种,其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应加以鉴别。

(三) 确定教育方式

在确定教育方式之前,应对可能采用的多种方式,进行比较,即对每种方式可能导致的各种结局进行预测,把那些最有可能导致的结局的教育方式,选择出来,明确教育方式、方法,具体地说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问题应不同对待,如不良行为习惯、孤独、焦虑等,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应采取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忌简单地将施之此人的方式套用在彼人身上。

3、应注意整体效应,防止可能诱发或导致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三、心理教育的程度

(1)收集资料

每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收集关于心理方面的有关资料为“对症下药”做好铺垫,资料是否全面、充分、真实、客观,直接联系到分析诊断能否顺利进行及其教育结果是否准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2)分析与处理

应对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便明确教育对象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人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现象,它既有赖与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及其自身的生理条件和行为表现才能形成、发展、变化、又必然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因此,不论是从社会联系、行为习惯去分析,还是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分析,应根本据实需要决定选择何从分析角度和方法,最后进行分析和处理。

1、明确诊断的步骤

(1)应掌握教育对象所存在的是哪方面的问题,是心理的、是生理的、还是二者兼有。

(2)确定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的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2、查找原因

应首先查明问题的原因是外在还是自身的,外在的是社会、家庭、亲友、同学、教师,内在的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在查明原因后,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定期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系列讲座,包括心理和身体由校医具体负责,讲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人的自身健康是紧密地联系地一起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反之,心理上长期和严重不健康状态,又会导致身体上的异常和病态。因此,在注意学生的生理健康、学生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学生的才能实现身心的健康,亦成为一个新世纪的合格的人才。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