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6-06

课堂教学活动存在哪些问题呢?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是什么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课堂教学活动有哪些问题及对策,供你参考。

课堂教学活动有哪些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实施“导学-自学-互学”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打造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

目前的课堂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教师仍然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

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预测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表面问题

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参与度不同,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

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组间安排有的没有做到同质。

6.反馈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7.学习评价中的激励问题

教师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劳动付出纳入学习评价中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点评还不能形成争论的话题,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导向、纠偏、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8.课堂教学的监控问题

没有对教师教学工作细节上的明确要求,对课堂管理还比较宏观,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比较粗糙;备课组不能及时地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教师们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的尝试。

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师观念要彻底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师们的教育观念进行革命,没有教师们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向“学生为本”育人观的转变,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改革。教师们在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习惯了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学生,替代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所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和记忆。而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师们要把学习知识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调动、指导服务。传统教学就好比是教师把做好的馒头直接交给学生;现在要求教师们只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让学生自己来做馒头。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低,只要自己会“做馒头”就行,而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

教师不但自己是“做馒头”的内行,还必须具有组织调动、指导服务、协调勾通等方面的“领导人”的能力。“高效”的本质意义不在于单位时间内多完成了几道习题,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自信心是否得到增强、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意志品质是否得到锻炼、行为习惯是否得到养成”,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占多大比例。高效课堂更看重的是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是否有趣、是否深入、是否专注、是否愉快等。所以,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人”的研究和调动上,教师必须从改变自己做起,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志同道合式的朋友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2.导学要坚持四个“必须”

一是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必须体现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杜绝只有分工没有合作的现象;二是问题的设计必须体现“诱导、指导”过程,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铺垫性、诱发性、过度性问题;三是引导过程必须体现学法指导,导学案的语言表达要能够引导学生去观察、收集、联想、记忆、思维、交流、合作、探究、自测等;四是必须体现教学目标的分步达成、学习过程的分层要求、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并在每个环节上都有时间上的要求。提供给学生的导学案主要内容是为学生自学设计的铺垫性和引导性问题以及学习过程安排,需要补充的学习资源和习题,可利用多媒体、学习卡片等方式进行呈现。

3. “四学”要注重落实

建议对学生预习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特别是开始阶段和新知识的学习阶段,并建议按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师导学。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设置悬念、激活思维、明确目标、提出要求等。学生自学。通读教材,整体感知;按照导学案钻研教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保证安静的学习状态,二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及时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学生互学。按照导学案的要求,相互检查自学情况,并相互帮助,尽量解决不懂的问题和探究问题。互学的小组学生相对固定,并提出帮扶目标。组内群学。组内群学的主要方式是展示。首先要求组长对组内学生学习情况有充分了解,然后确定组内展示的内容,安排小组展示活动,重点解决还太明白的问题,这个过程要鼓励人人参与。同时,组长要及时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部分小组的活动中来。

4. “主导”作用要在展示中发挥

一般来讲,全班的展示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挖教材,培养能力,所以,对都会了的和都不会的问题不展示。需要展示的内容主要是:一是反映重点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典型问题,二是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容易产生歧义的挑战性问题,四是学生在预习环节自主解决不了但经过全员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五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善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表达的条理性;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发现新问题,能非常机智地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形成思维碰撞,这是最能体现“展示意义”的事情,每当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时,教师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争论中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在新授课上,教者要在“新观点、新发现”上做文章,而不是知识的难度,要重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资源,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同时,展示活动占用的时间不能太多,要防止只有表面的热闹,内容选择要精准,展示过程要精彩。

5. “小组”建设要切实重视

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喜欢学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需要重视这三项工作:首先是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教师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小组长培训与指导,提高小组长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各小组自主确定奋斗目标和学习常规,明确小组长的检查、督促、安排等工作职责,适当组织才艺类的小组展示竞赛活动。

6.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学习评价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教师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点,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全体学生把“努力做一个好人”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所以,在评价学生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成为好人的愿望”,既不让表扬变得廉价、肉麻,又不能随意打击和嘲笑,要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美好的东西、善良的品质和进取的本性,对他们的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关注。

7. 反馈要做到及时回授

反馈是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的一种信息收集,在这方面,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并注意畅通反馈渠道,有适量的作业和检测,确保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但反馈不是目的,目的是对收集到的信息作以科学的判断,并有效地进行回授,把学生的问题及时化解。这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智慧和现场决策能力,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8. “学得慢”要积极应对

目前教师们普遍感到为难的问题是:学生不会学、教学进度慢、教学不落实、课堂难调控等等一些现象上的问题,特别是在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评价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教师们又不敢大胆放手,所以不少教师采取的是回避问题的态度,改革工作只能停留在表层上,不能有步骤地推进。建议教师们要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要知道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的改革的目的,只要我们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的改革也就成功了,所以说,回避问题就是回避改革。我们所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对问题有充分的估计,并有整体的思考;对问题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的形成是有过程的,所以解决问题也必须通过“过程”来解决,做到既有长远的安排,又有短期的目标,分清主次、分步推进,追求点滴的进步和突破。比如:教学进度慢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但不能因为它是正常的而不作为,应该明白“慢”的原因是学生“学得慢”,在这个现实面前,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开始的时候,我们适当降低对学生自学内容的要求,侧重点放在“增强学生自学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指导学生自学方法、养成学生自学习惯”上面,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达成一些低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了解的、认识的、知道的。当大部分学生比较适应之后,再逐步地把理解的、探究的、运用的知识目标交给学生自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保证教学进度,又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要反对那种一开始就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学的做法,明明知道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要坚持着让学生自学。课堂教学改革绝对不是为了封住教师的嘴,必须遵守“以学定教”的原则,在学生还不会学、还学不会的情况下,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过去的教学进度虽然比较快,但是新课后的大量重复练习同样浪费了大量时间,如果学生们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可能就没必要再用题海的办法进行知识巩固了。所以,整体上讲,只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是落实的,时间不是个问题。

9.教学过程要精益求精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还没有达到“精耕细作、精准操作”的要求,“过得去”“粗线条”式的工作习惯还没有根本性转变。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把“领导人”的工作放在首位,这就必然要求再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对学生发出的任何一项指令、交给的任何一项任务,教学过程设计,必须是谨慎的、科学的、深思熟虑的。

10.教学流程要因人因科而宜

总体上讲,现在的课堂只要是把过去传统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还给学生就对了,课时划分应该保持原来的习贯,反对把预习、展示、反馈作为三种课型分开安排的做法,至于每节课上这三个环节各用多少时间,由于学科不同,各学科的课题内容不同,不做统一要求,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精打细算,并灵活处理。需要提醒的是,教学难度的把握和教师心态的调整是比较关键的。在新课阶段和改革开始阶段,不要因为兼顾所谓的题型,而人为地加大了教学难度,也不要因为学生暂时的“不会学”而心浮气躁。建议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和学科特点,在高效课堂建设总要求的指导下,自主构建能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或者说是教学模式。

总之, “教师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教师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思路要开阔,思想要活跃,研究要深入,工作要精细。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不要生搬硬套模式,只要紧紧围绕让学生“会学、好学、学会”这个目标来开展教学,把自己的优势做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才是改革的最大愿景。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