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的智慧学习心得总结

2017-03-30

爱,是每个人都存在着一种心理需要,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爱着别人。接下来就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师爱的智慧学习心得总结吧。

师爱的智慧学习心得总结篇1

《师爱的智慧》是本次培训中的必修课程,在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专家对《师爱的智慧》的讲座,讲座中“师爱是无私的爱,是智慧的爱”这一观点,深深的触动了我,更给我以颇多的启发。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作为一名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热爱这个行业。没有对职业的爱,就更谈不上对学生的爱。我们只有“想”做好,才“能”做好。老师的爱是无私的爱,母爱般的引导,全力付出,不图回报,全心全意,是每个孩子迫切的需要。

教师智慧的爱需要鼓励,包容和拒绝。教师要学会宽容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犯错或作业错误时,教师不是训斥,而是宽容他们,允许他们有错,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出错误的根源,循循善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

教师还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的成绩优秀或家庭条件的优越而偏爱某一位学生,也不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或家庭条件差就冷落某一位学生,相反对于学习成绩差、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生活上教师应更加给予关爱,学习上应多给予帮助,课堂上多提供表现的机会,课后多辅导,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

师爱是一种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的爱,它凝结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奉献,收获着学生的成长和自己的幸福。智慧的师爱就像一缕春风,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人、打动人,从而收获一种“心灵的对话,情感的沟通”的互动。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师爱的智慧学习心得总结篇2

《师爱的智慧》深深地吸引我一口气把内容看我,并且边看边做笔记40多岁的老师了,也是深受“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影响过一代人,20年前是带着一颗爱心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感让我不敢倦怠。尤其是对学困生付出的更多,常常是课上讲过课下讲,放学后还要单独补,总觉得不让每个孩子掉队就是爱孩子,爱班级。虽然成绩上去了,但是孩子们见了我绕着走,对我的付出一点都不领情,似乎还充满了敌意。当时觉得孩子小,长大了走上工作岗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了就会想起我这个小学教师的好。一天天,一年年的这样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感觉学生一批不如一批,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好管,我因此感到了倦怠。虽然也曾经反思过自己,但是总找不到倦怠的真正原因,总是把原因放在学生和家长方面。直到学习了《师爱的智慧》这门课,读到最后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对学生的爱是强制性的,没有考虑到学生身心需求,为了成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不均衡是必然存在的。我的爱没有使学生感到快乐,反而是压力,他们每天在这种爱的压力下学习、生活,进而把这种消极的爱的压力转移到家长那里,家长也会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与快乐。

教师付出的是快乐,收获的就是快乐;教师付出的积极的情感,收获的就是积极的情感;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就会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来换位思考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平凡的教学转化为精彩,把烦恼的事物转化为快乐。这样教师在施爱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巨大的快乐与满足”。师爱的智慧》像一根火柴,重新燃起了我内心尚未泯灭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相信自己会用智慧施爱。

本人通过聆听专家《师爱的智慧》的讲座,课程中“师爱是无私的爱,是智慧的爱”这一观点。深深的触动了我。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大家都知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教师最好的形容。既然做了教师就要热爱这个行业,并愿意为教师这个职业奉献终身。我们只有“想”做好,才“能”做好。没有对职业的爱,就更谈不上对学生的爱。母爱般的引导,全力付出,不图回报,全心全意,是每个孩子迫切的需要。在我们班里一些经常发生的小事令人深思。放学了,孩子的家长种种原因迟到没来接孩子,我每次都把孩子叫在身边,放下课堂上的严肃,悉心的交谈,与他们一起等。

师爱的智慧学习心得总结篇3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在读了《师爱的智慧》之后,我被书中的精彩论述所折服,从而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爱。

在平日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认为师爱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读了《师爱的智慧》中的走出师爱的误区,让我认识到在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不科学的“爱”有时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伤害。还记得我有一个学生叫周大志,是一个单亲学生,父母离异后,他随母亲一起生活。家中很是清苦,这些情况,是我在一次家长会中了解到的。大志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中上游。我从内心萌发一个念头,帮帮这个孩子,于是平日里给他准备了学习用品,课间与他聊天,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并经常鼓励他。大志也知道我在他身上投入的爱。我十分希望我的关爱与呵护能使大志懂事,在班上努力地学习和生活。所以有时发现他的一些缺点,我也只是轻淡地说说而已,生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大志在这样的“关爱”下,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例如:跟同学打架,跟老师顶撞,交一些坏朋友,成绩明显下降。

此时我也感到有可能是太过于关爱造成的结果,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冷淡他”,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不去找他,看见他,故意视而不见,只是通过别的同学去了解他的情况。谁知我对他的态度一“冷”,他反而“热”了起来,主动跑来找我。我想:好,既然你来找我,就得听我说。经过几番攻坚,大志终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因为他是单亲家庭,所以,总怕别人看不起他,所以他就故意表现强悍,结交不良朋友。听了他的话,我告诉他:“一个人要被别人看得起,就得有德行、能力,而不是哥们义气。看看你妈妈,你也应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听了我的话,大志流下了眼泪,望着我说:“老师,我知道了。”之后,大志变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这一次的事件中,我认识到教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适当地惩罚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学生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没有失败哪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需要自信,同时也需要挫折,没有挫折哪能锻炼他们的自信。因此,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激励学生要灵活,就像寒假中给每一个孩子一张奖状,在有的人眼里或许会觉得这是泛滥,第一有必要给每一个孩子奖状吗?第二每一个孩子是否都有拿奖状的资格呢?读了书中对激励方式的阐述,我认识到当我们脑海中出现此类问题时,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学习成绩和一技之长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哪些与成绩无关但也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品质,以致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或表现极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不能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像对待产品一样,以正品、次品和废品给学生分类和定义,而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都能进步。要抛弃单一的衡量标准,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正如书的扉首语中所说:“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只有爱是不够的,师爱还应该充满智慧。”我们只有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会让师爱有科学的方向,避免进入误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