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卑心理论文

2017-06-13

一般来说,中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一般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物”将自己与他人对比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横向参照或攀比的对象,是不会产生自卑感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学生自卑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自卑心理论文篇一

《学生自卑心理探析》

【摘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使我们意气风发,然而处于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高科技社会中的青少年,却因为自身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自卑。本文试从自卑的成因、表现、以及对中学生的影响,如何克服自卑心理等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障碍自卑心理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大约有2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外显的或内隐的心理障碍,如自卑、虚荣、害羞、自私、厌学、任性、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介绍,在某市34所中学4696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有心理障碍表现的有736人,占15.7%。其中有自卑心理的人有312人,占心理障碍中的42.4%,由此可知自卑心理已成为当今中学生中比较严重的一个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此本文拟就自卑心理的诸多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生自卑心理及其表现特点。

自卑心理,有时也称之为自卑感,指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及某些方面的心理品质的评价太低,而产生的“我不如别人”的一种自我意识。

一般来说,中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一般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物”将自己与他人对比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横向参照或攀比的对象,是不会产生自卑感的,当自己所做的事是任何人都尚未做过的,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感到自卑。中学生自卑感产生的直接原因,常常是在做同一件事时,别人能做好,而自己做不好,自己过分责怪自己或因此遭到别人负面评价,如嘲笑、挖苦、讽刺,久而久之,产生自己总不如别人的心理。

中学生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己价值的怀疑,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不安等。他们不敢面对家长,同学和社会,采取逃避,保守的方式,不参加学习交流等活动,就是偶尔参加也表现消极,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自我评价往往偏低,对什么事都缺乏信心,常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自卑感作为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消极性.这是中学生自卑心理最显著的特点。中学声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巨大压力和过高的预望,往往会畏难而退。采取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以烂为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面对的人和事,都采取消极退让态度。

2、泛化性 .一个有自卑感的学生,如果在一方面落后于别人,就会觉得在其它方面也落后于别人。总是认为自己在各方面不可能超过别人,从而导致整日长叹自己的无能,不想着如何改进学习方法,迎头赶上,而是自甘落后,毫无生气。

3、敏感性 .自卑者有不健康的心理,由于在班集体中不能与同学们很好地沟通。因而他总会怀疑别人看不起他,也常常会把别人的一些与他无关的言论和行为,看成对自己的藐视。觉得自己很无能,内心的自卑情绪会由此而日益加重。比如在某次考试之后,有几位同学在一起讨论成绩,他就会认为是在议论他的成绩,在嘲笑他。有时候,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他也会觉得老师的内心很复杂,也会怀疑老师看不起他。像这种学生,疑心都很重。

4 、掩饰性 .由于自卑感形成的原因,自卑者总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敢暴露自己的缺点。学习成绩不好,平时做作业中有问题,宁肯将疑问放在心头,或者偷偷地看别人的作业,也不向别人请教,怕他们嘲笑自己。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胆小怕事,缺乏创新精神。这种长期被自卑情绪困扰的学生,不仅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而且还给自己的行为设置了消极的心理障碍。逐渐丧失进取心,反过来又加重了自己的自卑心理,造成恶性循环。长期这样发展下去,自卑心理就会严重阻碍学生人格的发展。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忽略自己的潜力,变得敏感多疑,虚假掩饰。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精神委琐、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缺乏理想与追求的人。因此,如果对有自卑感的学生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特别是在中学阶段这一关键时期,更要注意这一点。

可见,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人际交往、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

二、中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那么,中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2]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尤其是对当今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这种心理问题,他产生的原因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本人通过观察调查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总结出引发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诱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从中学生自身特点看: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他处于少年期与青年期初期,刚好是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一个过度时期。因此无论从生理、心理上都可能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一)生理上的原因。一个人的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有些女学生常因为自己长相不够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到苦恼、自卑。男学生中,因为身材不够高大、魁梧而感到自卑的也大有人在。至于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学生,如聋、哑、盲、肢残等等,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普遍了。

(二)性格上的问题。有自卑感心理的人,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够,容易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学生易烦躁、焦虑,无法安心来学习做事,他们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样,但性格与能力并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为此他们自我烦恼,并深深自卑。

(三)实践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这是导致自卑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失败和自卑,往往如影随行,互为因果。失败可以引起自卑,自卑又会增加失败所以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学生,自信心日益消蚀,而自卑感也日益严重。 [3]

2、家庭教育和影响。这部分学生大都由于家庭管教太严或家庭太过贫困所致。特别在农村,限于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对子女动不动就打骂,从不讲情理,这样往往给子女留下心灵创伤,使他们变的胆小怕事,沉默寡言。也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在管教孩子方面也是“严”字当头,采用高压政策,往往也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和行为上的懦弱。曾有这样一位学生,其家长承包了不很多山园,家里事情很多,但他从不让孩子参与劳动,他就只要孩子读好书。孩子成绩好点,他认为是应该的,从不表扬,但孩子成绩差点,他则严厉打骂。后来这位学生压力很大,成绩总是提不上来,最后变得沉默寡言,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很笨,不是读书的料,自卑心很明显。这就是家庭管教的结果。家庭影响方面,有些学生家里经济十分困难,父母也存在自卑心理,老实而又无骨气,总认为低人一等。这种环境下,孩子自小被别人看不起,被别人欺负,久而也使其形成自卑心理。,并以自己比别人

3、社会影响因素: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必然会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如何,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我国“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是说明了这一道理。在现在的社会中,攀比之风普遍存在着,就连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存在着攀比。如当学生开家长会,家长们在一起时,经常有一些就要摆阔,显示自己的财力、财势,说自己的孩子买的学习用品多贵,学习的消费有多高档等等。并以自己比别人投入多而沾沾自喜,优越感十足。其实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也会给其他孩子的家长造成压力,更糟糕的是这种行为也会影响了孩子,使孩子也养成攀比的心理。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会觉得自己差人一等,很没面子,从而也容易产生自卑。另外,也有些学生由于自小被叫了难听的小名,如哈儿、花狗、莽娃等等,就会遭到一些人的讽刺取笑,这样往往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低人一等的感觉,从而破罐子破摔,产生自卑心理。

4、学校教育因素:现在学校教育中,从整体上看,还是一种应试教育,学校教师为应付社会、家庭的压力,对学生的教育比较注重的是知识和纪律的教育,而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则往往被忽略。所以只要学生按时到校上课,在校不违反纪律,那么老师就觉得比较满意。而学生的情绪怎么样,学生的心理怎样,老师则较少关注。而且有些老师本身心理就不够健康,素质也较低,性情暴躁,喜欢把学生进行比较,评头论足,甚至对落后的学生采取疏远,鄙视的态度,不给予关怀,只有批评,这样,久而久之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

三、自卑对中学生的影响

自卑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处理得好,会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寻求优越感,而处理不好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另外,自卑会使人消极、悲观、心理抑郁,容易消蚀人的斗志,就象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长期被自卑笼罩的人心理活动会失去平衡,而且也会诱发生理失调和心理病变。医学上证明,自卑心理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有明显的不良影响。[4]

从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宏观角度来看,我们的中学生都应该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中学生心理不健康,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就会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会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通过以上探析可以看出,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品质,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中学生实现理想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的人往往是失败的俘虏,严重的自卑可以导致心灵的扭曲,走向消极。因此,必须对有自卑的学生应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四、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克服.

1、作为中学生,要正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莫让世俗偏见淹没了自己,要正确地面对现实。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有挫折,有坎坷,这正是锻炼自己的时候。桑德伯格曾说:“生活是一颗洋葱,你只能一层层把它剥开,有时你还得流泪。”人生是一杯浓缩着人世痛苦与幸福的酒,无论你的生活平凡或不平凡,生命都是一部甘苦的历史。面对挫折和失败,没有容忍的态度是过不了关的。人生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最后的成功不是来自顺境的得意,而是来自逆境的坚忍。只要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迎接所面对的一切事物。即使自己犯了错误,或出了差错,也不可大惊小怪,否定自己。而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要树立自信心。因为在克服自卑心理上真正起作用的是中学生的自信,只要认识到自己心理是健全的,就会努力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懈地追求自身的目标。

2、作为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实际做出正确的评价。不能对孩子提出过高期望,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父母应当懂得: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龙、成风的。只要孩子努力了、尽心了,就是对的,不要对他们处处求全责备。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深刻,对孩子了解的也最清楚,尤其是对孩子的性格。对于自己的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做出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在孩子失败时,要加以鼓励、引导,帮助总结经验。千万不可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或者举动,因为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在自己最亲切的家庭里也得不到温暖,就更容易导致其走向自卑。因此,在这一点上,父母应特别重视。

3、作为教师,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能以应试教育的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者,教师更应该多加关心、鼓励、帮助,应尽量给后进学生“雪中送炭”,避免在给尖子生“锦上添花”的同时,而忽视后进的学生。不要因为学生成绩差而歧视他们,或者挖苦讽刺他们。要给他们以学习方法的指导,避免给这些学生心理上的伤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我们的集体越来越远,最后发展到孤僻、自卑心理的产生。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这一点上,要特别细心,要经常进行个别指导,个别谈心,帮助他们能够溶入集体。具体应做到:

(1).老师要用爱心来浇灌。一要理解学生。自卑感一旦形成,依靠别人的帮助来解决是很困难的。能够耐心的倾听他的烦恼,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帮他分忧解愁。只要能体谅、理解他的苦恼心情,他就会满足,有时即使不能帮助他找到对策也无妨。这种方法被日本心理学家称之为“共鸣性理解”。二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发挥他们的特长,善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2).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一要教育孩子爱自己。自卑学生往往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经常会自我贬低或者自我炫耀以掩盖内心的自卑,老师要教育学生不要自我贬低。这里老师可以组织开展“寻找闪光点”和“我为班级做贡献”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如何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二要教会学生爱别人,与他人建立团结、友爱、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有利于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因素,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4、创设良好的环境。不利的外界环境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在学校里,在家庭里都要注意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集体中能够感到温暖,使他们能够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在集体活动中,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各尽所能,让他们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以上是我对中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简单探讨。概括起来,就是“减压”,“激励”。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方法。教师,被人类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所以,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心理教育,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方面,不然培养出的学生就可能是一个“危险品”或“次品”。

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